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最近我市初中物理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的优质课。其特点有:
1 创设生活情景引课,激发学习兴趣
当时是上午第四节课,教师从学生基本感受出发,关切地问:同学们饿了吗?然后,课件呈现出“美味午餐”图片:萝卜排骨汤、肉末茄子和西红柿炒蛋。师:我们享受美味时,要知道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请平时能做家务的同学举举手。(略)现在请两位上来洗洗菜(已准备好器材)学生上台边洗边观察:“萝卜浮上来了、排骨沉下去,西红柿浮上来,鸡蛋下沉,茄子上浮。”师:为什么有的物体往上浮,有的物体往下沉呢?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生: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师:是这样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开谜底了。(学生顿时兴奋起来,饿的感觉瞬间九霄云外)(板书课题)引课环节,教师结合实际,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味觉上的冲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学习目标明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推导浮沉条件
紧接着,教师演示“乒乓球和铁块浸在水中”实验,通过课件把现象放大放慢,使学生清楚观察到“乒乓球上浮直止漂浮、铁块下沉直到沉底”的全过程,对“上浮、漂浮、下沉、沉底”建立了直观感知。师:请同学们分析浸没在水中食材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图。(学生演板,得出上浮、漂浮、下沉和沉底的物理特点)师:(左手举有水的杯子,右手拿一鸡蛋)我现在把鸡蛋放进杯子里,你们说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们有说“上浮”,有说“下沉”,还有说“不动”,答案各不相同。教师松开手指,鸡蛋落进杯子——悬浮在水中。顿时,掌声四起。师: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在液体内部任何地方都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状态叫悬浮。为什么鸡蛋会悬浮?请同学们分析,并归纳悬浮的特点。(生:略)师:总结一下,物体浸在液体中可能会出现哪几种状况?记在笔记本里。萝卜、茄子、西红柿等食材在水中浮沉的原因?(生答:略)
进入新授环节,教师还是引导。从观察实验,到分析画图;从推导新知,到惊奇发现;从小结归纳,到记录整理,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从浑然不觉迁移到感同身受,不知不觉上升到理论,实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飞跃。这一飞跃,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 合作实验深入探究,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师:在水槽中鸡蛋下沉,在杯子中鸡蛋悬浮。为什么?如何使下沉的鸡蛋上浮,使悬浮的鸡蛋下沉?想想办法,用实验来说明。1组和2两组的同学想办法让鸡蛋上浮;3组和4组的同学让鸡蛋下沉。先讨论,再动手,比一比哪组早交结果。(生:略)师:请组长举杯展示。告诉大家:采用什么办法?实验结果是什么?(组长依次汇报)师:大家看清楚了吗?掌声鼓励!把实验杯放回原处,请回座位。师:加盐和加水的区别?并用浮沉条件推导物体的浮沉与密度的关系。(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教师巡视,点三位学生上台演板。)师:说说水槽里的食材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学生依次站起来说)师:“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的说法对吗?物体的浮沉由什么决定?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生:略)
深入探讨环节,教师紧扣课标要求,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实验化,突显物理学科特点。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实验,从分组实验到分析推导,步步逼近,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巩固新知,又突破深入;突出重點,突破了难点。
4 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标增强自信
4.1 鹰潭信江浮桥促进了新城区的发展。浮桥和浮桥上的钢板总质量120吨,漂浮在水面上,计算浮桥所受的浮力?(取g=10N/Kg)师:注意审题,“漂浮”的意思?(教师巡视,选了三位学生的笔记本投影展示。)师生点评:书写规范,答案正确。100分!
4.2 信江河里,小小一粒沙子为什么沉入河底?(答:略)
4.3 将一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实心铝块放入水中后,铝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若将铝块放入水银中,铝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ρ铝=2.7×103Kg/m3,ρ水银=2.7×103Kg/m3)师:实心铝块在水中的情况?在水银中呢?(教师抽样展示。)
这一环节是达标检测。第1题依据“漂浮”可直接计算浮力;第2题,判断密度大小;第3题根据密度判断最终状态,再计算浮力。可见,教师用心良苦。既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使学生切身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又问题层次化,检测情况良好,学生轻松达标,增强了学好物理的信心。,
5 精心设计板书,建立知识架构
F浮>G物 上浮(V排=V物)(受力示意图) ρ物<ρ液
F浮ρ液 动态
F浮+F支=G物 沉底(V排=V物)(受力示意图)ρ物>ρ液
F浮 F浮=G物 悬浮(V排=V物) (受力示意图) ρ物=ρ液
1组和2组说出几种状况下F浮和G物的大小关系。3组和4组说出几种状况下ρ物和ρ液大小关系。师:非常好!同学们把物体浸在液体中“三静、两动”的情况好好整理一下。并思考:怎样改造使比水密度大得多的铝块浮在水面上?可以动手做做,下节课把作品带来,看谁做得最好。谢谢大家的参与。下课!
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板书,让学生自行小结。用“三静两动”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架构。最后,布置小实验,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结构完整,准时下课,干脆利落。
1 创设生活情景引课,激发学习兴趣
当时是上午第四节课,教师从学生基本感受出发,关切地问:同学们饿了吗?然后,课件呈现出“美味午餐”图片:萝卜排骨汤、肉末茄子和西红柿炒蛋。师:我们享受美味时,要知道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请平时能做家务的同学举举手。(略)现在请两位上来洗洗菜(已准备好器材)学生上台边洗边观察:“萝卜浮上来了、排骨沉下去,西红柿浮上来,鸡蛋下沉,茄子上浮。”师:为什么有的物体往上浮,有的物体往下沉呢?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生: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师:是这样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开谜底了。(学生顿时兴奋起来,饿的感觉瞬间九霄云外)(板书课题)引课环节,教师结合实际,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味觉上的冲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学习目标明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推导浮沉条件
紧接着,教师演示“乒乓球和铁块浸在水中”实验,通过课件把现象放大放慢,使学生清楚观察到“乒乓球上浮直止漂浮、铁块下沉直到沉底”的全过程,对“上浮、漂浮、下沉、沉底”建立了直观感知。师:请同学们分析浸没在水中食材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图。(学生演板,得出上浮、漂浮、下沉和沉底的物理特点)师:(左手举有水的杯子,右手拿一鸡蛋)我现在把鸡蛋放进杯子里,你们说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们有说“上浮”,有说“下沉”,还有说“不动”,答案各不相同。教师松开手指,鸡蛋落进杯子——悬浮在水中。顿时,掌声四起。师: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在液体内部任何地方都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状态叫悬浮。为什么鸡蛋会悬浮?请同学们分析,并归纳悬浮的特点。(生:略)师:总结一下,物体浸在液体中可能会出现哪几种状况?记在笔记本里。萝卜、茄子、西红柿等食材在水中浮沉的原因?(生答:略)
进入新授环节,教师还是引导。从观察实验,到分析画图;从推导新知,到惊奇发现;从小结归纳,到记录整理,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从浑然不觉迁移到感同身受,不知不觉上升到理论,实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飞跃。这一飞跃,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 合作实验深入探究,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师:在水槽中鸡蛋下沉,在杯子中鸡蛋悬浮。为什么?如何使下沉的鸡蛋上浮,使悬浮的鸡蛋下沉?想想办法,用实验来说明。1组和2两组的同学想办法让鸡蛋上浮;3组和4组的同学让鸡蛋下沉。先讨论,再动手,比一比哪组早交结果。(生:略)师:请组长举杯展示。告诉大家:采用什么办法?实验结果是什么?(组长依次汇报)师:大家看清楚了吗?掌声鼓励!把实验杯放回原处,请回座位。师:加盐和加水的区别?并用浮沉条件推导物体的浮沉与密度的关系。(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教师巡视,点三位学生上台演板。)师:说说水槽里的食材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学生依次站起来说)师:“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的说法对吗?物体的浮沉由什么决定?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生:略)
深入探讨环节,教师紧扣课标要求,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实验化,突显物理学科特点。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实验,从分组实验到分析推导,步步逼近,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巩固新知,又突破深入;突出重點,突破了难点。
4 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标增强自信
4.1 鹰潭信江浮桥促进了新城区的发展。浮桥和浮桥上的钢板总质量120吨,漂浮在水面上,计算浮桥所受的浮力?(取g=10N/Kg)师:注意审题,“漂浮”的意思?(教师巡视,选了三位学生的笔记本投影展示。)师生点评:书写规范,答案正确。100分!
4.2 信江河里,小小一粒沙子为什么沉入河底?(答:略)
4.3 将一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实心铝块放入水中后,铝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若将铝块放入水银中,铝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ρ铝=2.7×103Kg/m3,ρ水银=2.7×103Kg/m3)师:实心铝块在水中的情况?在水银中呢?(教师抽样展示。)
这一环节是达标检测。第1题依据“漂浮”可直接计算浮力;第2题,判断密度大小;第3题根据密度判断最终状态,再计算浮力。可见,教师用心良苦。既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使学生切身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又问题层次化,检测情况良好,学生轻松达标,增强了学好物理的信心。,
5 精心设计板书,建立知识架构
F浮>G物 上浮(V排=V物)(受力示意图) ρ物<ρ液
F浮
F浮+F支=G物 沉底(V排=V物)(受力示意图)ρ物>ρ液
F浮
1组和2组说出几种状况下F浮和G物的大小关系。3组和4组说出几种状况下ρ物和ρ液大小关系。师:非常好!同学们把物体浸在液体中“三静、两动”的情况好好整理一下。并思考:怎样改造使比水密度大得多的铝块浮在水面上?可以动手做做,下节课把作品带来,看谁做得最好。谢谢大家的参与。下课!
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板书,让学生自行小结。用“三静两动”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架构。最后,布置小实验,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结构完整,准时下课,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