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在英国工业城市威德尼斯的迈克尔·肯纳对东方世界的探索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从90年代中期开始到访中国拍摄,于2014年出版摄影集《中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神秘唯美的中国风景,感受到难以名状的平静与禅意。然而当他聊起中国时,却认为来访中国的次数还远远不够。
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于1953年出生在英国工业城市威德尼斯的一户贫穷的工人家庭。幼时的他是一个孤僻的男孩,相比较与自己的五个兄弟姐妹相处,他更愿意去创造一场属于自己的探险。他四处游荡,去各种没去过的地方:火车站、工厂、橄榄球场、河道、空教堂甚至墓地,尽管那时的他还没有使用过相机,这些“探险”的经历却赋予了他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角。从小接受宗教教育,让他在冥冥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种宗教教育中的纪律性、沉默、冥思以及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至今都在影响我。”
因绘画天赋,他前往牛津郡的班伯里艺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又在伦敦印刷学院学习摄影,三年间,他学习了报道、时尚、运动、静态、建筑等多种摄影题材,并知道了如何做一名商业摄影师。“同时我还拍摄风景,这是我的热情与爱好所在。”1970年代后期他来到美国,在知名摄影师鲁斯·伯恩哈德(Ruth Bernhard)手下找到了工作,多年后也开始有作品出售、举办展览并出版印刷物。“尽管缓慢,但我终究还是脱离了冲印及商业工作,在艺术领域里寻找到了新的自我。我现在仍爱摄影,我很享受在摄影中度过的每一秒钟。”
在早期的摄影经历中,他渐渐发现自己的东方情结。“东方世界里的那份宁静平和让人很难不受影响,那是一种只可意会的情结。”他对东方的书法、水墨画和禅亦有所涉猎。他喜欢拍摄雾景和雪景,因为简洁的背景能够使前景更为突出。在摄影创作中,他拥有将至繁终归于极简的能力,擅长将抽象的线条、图形运用到黑白对比中去。
专访迈克尔·肯纳
为什么会迷上东方风景,这与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我早期的摄影生涯中,我常选择在清晨进行拍摄,那时周遭没有人群熙攘,空气中没有叨叨杂音,曦光柔软地弥散,一切静谧宁和。我喜欢抽象的元素多过于详实的叙述,我觉得我的作品类似于视觉上的俳句,而非情节详尽的小说,这样的情感和工作方式与我的东方情结契合。我还会把在1970年代英格兰拍摄的很多照片和我最近在亚洲拍摄的大量作品放在一起观看。1987年我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拍摄过一些神殿和寺庙,那时我渴望探访日本各地,这种渴望在之后的15年间被我付诸实践。日本在某些程度上和英格兰有些相像,它们都相对比较小、保守、历史悠久、被海水环绕,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海岸都蕴藏着故事。从日本开始,我一路造访过中国、印度、韩国、老挝和越南。我在亚洲的探寻仅仅只是皮毛,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去探索。我一直都热切期待再次造访这片大陆。
第一次来中国是何时?来过多少次?
我从未细算过来中国的次数,但显然还远不够多。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90年代中,那时我因为一本书的出版事宜到了香港。2006年我受HSBC委托到中国进行拍摄,第一站仍是香港。这次我拍摄了太平山山景、天坛大佛、巨大的集装箱港口还有其他很多地Wo在那之后我又去了上海,外滩的景色美丽至极!还去了桂林,那里是第一次来中国的人必须要去的地方,漓江山水神秘婉约,极其适合拍摄。在过去的十年间,我数次回到中国,拍摄的路线由北方冰城哈尔滨延伸至南方海滨城市霞浦。其中黄山的景色堪称美丽非凡,我在那里拍摄了数个星期,Nazraeli出版社还出版了我的作品。此外,云南元阳巨型版画般的稻田,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大理的洱海,安徽错落的楼阁村庄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我去过的地方相对于辽阔的中国领土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中国是如此美丽,幅员又是如此辽阔,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拍摄、探索。我计划今年冬天再去北京继续拍摄。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中,你最喜欢的作品有哪些?
我还没有任何挚爱的作品,但是我倒是可以挑一些作品讲一讲。从这张(右页右上)在黄山拍摄的照片中看到,自然生物顽强的生命力简直超乎想象,一棵树竟能够在山顶的岩石峭壁上生存!不是夸大其词,我只是觉得这正是自然万物的一个小小缩影。我甚爱这些孤独又勇敢的树,它们有生存的权利,并为此不屈地抗争。对树木的拍摄十分近似于人像拍摄。
外滩的夜晚美极了(右页左下),而吸引我在夜间拍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最终结果的不可预知性。我经常开着相机快门长达几个小时,记录下人眼所不能见的信息。不同于数码照片,直到最后冲印完毕才能知道底片上拍了什么,这种无法预知最终结果的状态恰恰可以令人有效发挥创造力。在黄浦江畔长达八小时的曝光呈现出了太多的惊喜。
在云南(前页图),我和成千上万的摄影师一起在元阳,沉浸在晨曦薄雾中的水田田埂上等待日出。之后我们到往附近一个小而人烟稀少的村落,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被雾气模糊了轮廓的树木前面,有一根竹枝恣意地舒展。从那时起,这幅画面就烙印在我脑海里,它虽不及稻田日出那般脱俗华美,却胜在至简之美。
拍摄其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在黄山拍摄时,一次因为大风不能坐缆车上山,只能换为徒步登山。除了沉重的摄影器材之外,我还带了行李,没办法独自上山。在山脚下打听后得知可以花钱雇人帮我把东西挑上山去。可作为一名身高188厘米的强壮人士,我见到来帮我挑东西的人时惊呆了:那是个体型娇小的女孩!她带了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我的设备,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东西太重以至于扁担都被压弯了,可她却仍能步履轻快地爬山,还常常能腾出两只手来一边打电话一边抽烟。作为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我对那些运送货物的当地人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的小腿肌肉很发达,精力异常充沛,我必须承认我有点嫉妒他们。
你是否会在拍摄前做计划?
我会试图寻找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共鸣和火花,不会对想要探求的东西进行明确定义。在去一个地方之前我不会做过多准备,一般我只会四处游走,去探索、去发现、去拍摄。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就像会见一个陌生人,谁能在那之前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会达成什么样的结果,你们是否会变得亲密,你们之间的关系又能维持多久呢?当然,好奇心和耐心是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从我的经历来看,很多我本认为是无趣的地方经常能捕捉到有趣的画面,要知道惊喜随时会降临,所以无需过度去掌控。为什么一直拍摄黑自照片?
我至今都坚持在传统暗房里冲洗照片,这对我来讲也是创造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日常所见的颜色太多,黑白两色反而能更直接地诠释这个世界。相对于彩照来说黑白照片要更为静谧神秘。黑白照片在影像呈现上的微妙之处在于,观者可以用主观的感受来完善画面。黑白照片很低调,却比彩色照片更为细腻柔和,也因而能在我们的视觉中停留得更为长久。当然我并不反对拍摄彩色照片,毕竟我曾是一名彩色照片冲印工,也曾出于商业目的进行彩照拍摄。拍摄黑白照片只是我的个人选择。
作为一名从业40多年的专业摄影师,你对年轻的摄影师有哪些建议?
永远不要满足于仅仅只是模仿他人,这注定会是一个死胡同。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在工作中会致力于探索自身,探索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角,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另外,建议年轻摄影师不要过度关注摄影器材,因为对美的感悟、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共鸣、永远好奇永怀激情的心态都远远重要过我们手中的设备。
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于1953年出生在英国工业城市威德尼斯的一户贫穷的工人家庭。幼时的他是一个孤僻的男孩,相比较与自己的五个兄弟姐妹相处,他更愿意去创造一场属于自己的探险。他四处游荡,去各种没去过的地方:火车站、工厂、橄榄球场、河道、空教堂甚至墓地,尽管那时的他还没有使用过相机,这些“探险”的经历却赋予了他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角。从小接受宗教教育,让他在冥冥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种宗教教育中的纪律性、沉默、冥思以及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至今都在影响我。”
因绘画天赋,他前往牛津郡的班伯里艺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又在伦敦印刷学院学习摄影,三年间,他学习了报道、时尚、运动、静态、建筑等多种摄影题材,并知道了如何做一名商业摄影师。“同时我还拍摄风景,这是我的热情与爱好所在。”1970年代后期他来到美国,在知名摄影师鲁斯·伯恩哈德(Ruth Bernhard)手下找到了工作,多年后也开始有作品出售、举办展览并出版印刷物。“尽管缓慢,但我终究还是脱离了冲印及商业工作,在艺术领域里寻找到了新的自我。我现在仍爱摄影,我很享受在摄影中度过的每一秒钟。”
在早期的摄影经历中,他渐渐发现自己的东方情结。“东方世界里的那份宁静平和让人很难不受影响,那是一种只可意会的情结。”他对东方的书法、水墨画和禅亦有所涉猎。他喜欢拍摄雾景和雪景,因为简洁的背景能够使前景更为突出。在摄影创作中,他拥有将至繁终归于极简的能力,擅长将抽象的线条、图形运用到黑白对比中去。
专访迈克尔·肯纳
为什么会迷上东方风景,这与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我早期的摄影生涯中,我常选择在清晨进行拍摄,那时周遭没有人群熙攘,空气中没有叨叨杂音,曦光柔软地弥散,一切静谧宁和。我喜欢抽象的元素多过于详实的叙述,我觉得我的作品类似于视觉上的俳句,而非情节详尽的小说,这样的情感和工作方式与我的东方情结契合。我还会把在1970年代英格兰拍摄的很多照片和我最近在亚洲拍摄的大量作品放在一起观看。1987年我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拍摄过一些神殿和寺庙,那时我渴望探访日本各地,这种渴望在之后的15年间被我付诸实践。日本在某些程度上和英格兰有些相像,它们都相对比较小、保守、历史悠久、被海水环绕,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海岸都蕴藏着故事。从日本开始,我一路造访过中国、印度、韩国、老挝和越南。我在亚洲的探寻仅仅只是皮毛,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去探索。我一直都热切期待再次造访这片大陆。
第一次来中国是何时?来过多少次?
我从未细算过来中国的次数,但显然还远不够多。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90年代中,那时我因为一本书的出版事宜到了香港。2006年我受HSBC委托到中国进行拍摄,第一站仍是香港。这次我拍摄了太平山山景、天坛大佛、巨大的集装箱港口还有其他很多地Wo在那之后我又去了上海,外滩的景色美丽至极!还去了桂林,那里是第一次来中国的人必须要去的地方,漓江山水神秘婉约,极其适合拍摄。在过去的十年间,我数次回到中国,拍摄的路线由北方冰城哈尔滨延伸至南方海滨城市霞浦。其中黄山的景色堪称美丽非凡,我在那里拍摄了数个星期,Nazraeli出版社还出版了我的作品。此外,云南元阳巨型版画般的稻田,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大理的洱海,安徽错落的楼阁村庄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我去过的地方相对于辽阔的中国领土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中国是如此美丽,幅员又是如此辽阔,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拍摄、探索。我计划今年冬天再去北京继续拍摄。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中,你最喜欢的作品有哪些?
我还没有任何挚爱的作品,但是我倒是可以挑一些作品讲一讲。从这张(右页右上)在黄山拍摄的照片中看到,自然生物顽强的生命力简直超乎想象,一棵树竟能够在山顶的岩石峭壁上生存!不是夸大其词,我只是觉得这正是自然万物的一个小小缩影。我甚爱这些孤独又勇敢的树,它们有生存的权利,并为此不屈地抗争。对树木的拍摄十分近似于人像拍摄。
外滩的夜晚美极了(右页左下),而吸引我在夜间拍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最终结果的不可预知性。我经常开着相机快门长达几个小时,记录下人眼所不能见的信息。不同于数码照片,直到最后冲印完毕才能知道底片上拍了什么,这种无法预知最终结果的状态恰恰可以令人有效发挥创造力。在黄浦江畔长达八小时的曝光呈现出了太多的惊喜。
在云南(前页图),我和成千上万的摄影师一起在元阳,沉浸在晨曦薄雾中的水田田埂上等待日出。之后我们到往附近一个小而人烟稀少的村落,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被雾气模糊了轮廓的树木前面,有一根竹枝恣意地舒展。从那时起,这幅画面就烙印在我脑海里,它虽不及稻田日出那般脱俗华美,却胜在至简之美。
拍摄其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在黄山拍摄时,一次因为大风不能坐缆车上山,只能换为徒步登山。除了沉重的摄影器材之外,我还带了行李,没办法独自上山。在山脚下打听后得知可以花钱雇人帮我把东西挑上山去。可作为一名身高188厘米的强壮人士,我见到来帮我挑东西的人时惊呆了:那是个体型娇小的女孩!她带了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我的设备,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东西太重以至于扁担都被压弯了,可她却仍能步履轻快地爬山,还常常能腾出两只手来一边打电话一边抽烟。作为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我对那些运送货物的当地人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的小腿肌肉很发达,精力异常充沛,我必须承认我有点嫉妒他们。
你是否会在拍摄前做计划?
我会试图寻找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共鸣和火花,不会对想要探求的东西进行明确定义。在去一个地方之前我不会做过多准备,一般我只会四处游走,去探索、去发现、去拍摄。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就像会见一个陌生人,谁能在那之前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会达成什么样的结果,你们是否会变得亲密,你们之间的关系又能维持多久呢?当然,好奇心和耐心是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从我的经历来看,很多我本认为是无趣的地方经常能捕捉到有趣的画面,要知道惊喜随时会降临,所以无需过度去掌控。为什么一直拍摄黑自照片?
我至今都坚持在传统暗房里冲洗照片,这对我来讲也是创造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日常所见的颜色太多,黑白两色反而能更直接地诠释这个世界。相对于彩照来说黑白照片要更为静谧神秘。黑白照片在影像呈现上的微妙之处在于,观者可以用主观的感受来完善画面。黑白照片很低调,却比彩色照片更为细腻柔和,也因而能在我们的视觉中停留得更为长久。当然我并不反对拍摄彩色照片,毕竟我曾是一名彩色照片冲印工,也曾出于商业目的进行彩照拍摄。拍摄黑白照片只是我的个人选择。
作为一名从业40多年的专业摄影师,你对年轻的摄影师有哪些建议?
永远不要满足于仅仅只是模仿他人,这注定会是一个死胡同。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在工作中会致力于探索自身,探索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角,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另外,建议年轻摄影师不要过度关注摄影器材,因为对美的感悟、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共鸣、永远好奇永怀激情的心态都远远重要过我们手中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