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作为一种人性的培养活动,从来都以人性的全面发展为内容,这也是现阶段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标,而学生的习作就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充分体现。写作是语文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叶圣陶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关键词】:积累材料 明确审题
注意选材 作文评改
一、让学生做好积累,掌握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不假,学生脑中如果没有好的素材,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皱着眉头,想一句写一句,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前言不搭后语,显得笨拙,就是思路不清晰。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积累呢?我想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一)注意观察,寻找生活积累
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如果说作文是朵花,那么,它是盛开在生活的土壤之上的花。只有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才会文思泉涌。如参加研究性学习,小记者活动,尽可能多读书读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增加阅历和人生体验,都能够自己的写作积累好的素材。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若对生活进行感悟,那么也将有不小的收获。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就想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就想到"团结的意义"等等。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并把这些感悟随时记下来,这样也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实际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二)积累好的诗句、名言、名人事例,为文章增添色彩
我在自己的学生习作中,发现许多习作语言干瘪、口语化太浓,这些都是不注重语言积累的表现。而也有些学生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几句诗,在议论文中恰到好处运用名人事例,就能给读者留下不一般的味道。如有个学生在写《感悟母爱》时,结尾运用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还为文章增添了色彩。有个学生在写《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中,运用"大漠孤烟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让人感到文章的诗情画意。学生写《我家的财富》开头用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门见山突出了中心,还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更具启发性。写《失败与成功》,个别学生运用林肯一生中失败的例子,为文章的观点增添了说服力。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做好积累得到的结果。
二、精心选择,使文章变得更加丰满
(一)选材要着眼于新意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二)选材要挖掘出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说来作文素材应该是很多的。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而深刻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斗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小石潭记》中潭水……由"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可见水之作用重大;"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污染之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如此选材那就深刻多了。
(三)作文选材有所创新
学生作文往往是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古人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学生写起作文来一般都是平铺直叙,一竿子打到底,毫无曲折离奇可言,读起来也就平淡无奇,索然寡味。要使文章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可以用特别的方式。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运用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三、改变作文评改方法,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诊断、共赏共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一)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好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 ……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吕淑湘也指出:"归纳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那么在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不能急于收,应让他们自己反复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比较满意。比如写《难忘的一件事》《我的同桌》等,修改时从遣词造句、表意、句子的连贯、语句的生动等方面着手。通过学生自己改作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置、遣词造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二)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应作为学生互评互改的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
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作文教学又是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畏艰辛,开拓前进,使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叶圣陶《作文论》
[3]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 李建芹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成功(教育版)2010(12)
[5] 傅文富 让作文教学彰显学生个性异彩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11(7)
[6] 郭旭.赵守盈 促进中学生作文思想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 大众文艺2008(6)
【关键词】:积累材料 明确审题
注意选材 作文评改
一、让学生做好积累,掌握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不假,学生脑中如果没有好的素材,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皱着眉头,想一句写一句,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前言不搭后语,显得笨拙,就是思路不清晰。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积累呢?我想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一)注意观察,寻找生活积累
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如果说作文是朵花,那么,它是盛开在生活的土壤之上的花。只有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才会文思泉涌。如参加研究性学习,小记者活动,尽可能多读书读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增加阅历和人生体验,都能够自己的写作积累好的素材。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若对生活进行感悟,那么也将有不小的收获。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就想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就想到"团结的意义"等等。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并把这些感悟随时记下来,这样也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实际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二)积累好的诗句、名言、名人事例,为文章增添色彩
我在自己的学生习作中,发现许多习作语言干瘪、口语化太浓,这些都是不注重语言积累的表现。而也有些学生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几句诗,在议论文中恰到好处运用名人事例,就能给读者留下不一般的味道。如有个学生在写《感悟母爱》时,结尾运用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还为文章增添了色彩。有个学生在写《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中,运用"大漠孤烟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让人感到文章的诗情画意。学生写《我家的财富》开头用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门见山突出了中心,还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更具启发性。写《失败与成功》,个别学生运用林肯一生中失败的例子,为文章的观点增添了说服力。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做好积累得到的结果。
二、精心选择,使文章变得更加丰满
(一)选材要着眼于新意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二)选材要挖掘出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说来作文素材应该是很多的。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而深刻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斗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小石潭记》中潭水……由"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可见水之作用重大;"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污染之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如此选材那就深刻多了。
(三)作文选材有所创新
学生作文往往是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古人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学生写起作文来一般都是平铺直叙,一竿子打到底,毫无曲折离奇可言,读起来也就平淡无奇,索然寡味。要使文章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可以用特别的方式。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运用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三、改变作文评改方法,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诊断、共赏共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一)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好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 ……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吕淑湘也指出:"归纳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那么在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不能急于收,应让他们自己反复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比较满意。比如写《难忘的一件事》《我的同桌》等,修改时从遣词造句、表意、句子的连贯、语句的生动等方面着手。通过学生自己改作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置、遣词造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二)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应作为学生互评互改的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
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作文教学又是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畏艰辛,开拓前进,使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叶圣陶《作文论》
[3]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 李建芹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成功(教育版)2010(12)
[5] 傅文富 让作文教学彰显学生个性异彩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11(7)
[6] 郭旭.赵守盈 促进中学生作文思想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 大众文艺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