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价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对胸内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行EBUS-TBNA检查,最终确诊为胸内结核患者的资料,观察EBUS-TBNA对胸内结核病理学和微生物学诊断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75例患者确诊为胸内淋巴结结核或肺结核,EBUS-TBNA诊断率为80%(60/75),其中完整行EBUS-TBNA病理、
【机 构】
: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内镜室,20003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20003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20003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检验科,200030上海交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对胸内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行EBUS-TBNA检查,最终确诊为胸内结核患者的资料,观察EBUS-TBNA对胸内结核病理学和微生物学诊断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75例患者确诊为胸内淋巴结结核或肺结核,EBUS-TBNA诊断率为80%(60/75),其中完整行EBUS-TBNA病理、抗酸染色和分支杆菌培养检查的60例患者中,EBUS-TBNA诊断52例,诊断率86.67%;病理发现支持结核诊断者77.33% (58/75),抗酸染色涂片阳性率20.31% (13/64),培养阳性率46.67% (28/60);75例患者穿刺淋巴结129组,肺内肿块10个,平均1.85组(个)/例,病理显示结核表现者66.19% (92/139),抗酸染色涂片阳性率13.91% (16/115),培养阳性率38.32% (41/107).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阳性病理、涂片、培养均与病灶的短径大小呈正相关,阳性病理又与穿刺次数呈正相关,病理显示坏死和抗酸染色涂片阳性者的培养阳性率更高.结论 EBUS-TBNA是诊断胸内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经胸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SD)无需体外循环,心脏无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VSD的备选方法[1-4].但对于婴儿的VSD,特别是小婴儿VSD,经胸封堵的疗效尚未见大组报道.我们在幼儿VSD经胸封堵手术熟练的基础上[5-6],对VSD患婴采用经胸封堵治疗技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儿男,9岁8个月,体质量29 kg.X线胸片发现左下肺肿块影3年,未予进一步诊治.因咳嗽再次入当地医院,X线胸片提示肺内肿块影仍存在.查体: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发育良好,口唇及甲床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呼吸音略低,未闻及罗音.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安静、大气吸入血氧饱和度(SPO2) 0.84.X线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左下肺肿块影.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内皮素(ET-1)浓度的变化以及与肺动脉压力间的关系.方法 105例患者确诊为单纯房间隔缺损(ASD),分为ASD并肺动脉高压组(ASD-PH)和ASD无肺动脉高压组(ASD-nPH),ASD-PH组又分为ASD并轻度肺动脉高压和ASD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所有患者按居住地海拔分2000~2 500m组、2 501~3 500m组及>
目的 总结单源化手术治疗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合并大型主肺动脉侧支(MAPC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27例PA-VSD-MAPCAs的患儿行手术纠治,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4个月;平均体质量7.5 kg;伴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4例,均无其他心内外畸形.结果 一期根治术(侧支单源化加心内缺损修补)5例,姑息性单源化加右心室流出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危重,自然病死率极高.据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统计,其发病率为2.0~3.5人/万人[1].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我国每年新发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约30~40万.根据夹层是否累及升主动脉,可将主动脉夹层分为Stanford A型和B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则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药物治疗效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近交系BABL/c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方法 实验用健康雄性近交系BALB/c小鼠280只,7~ 10周龄,体质量20~ 26 g,平均(23.0±2.3)g.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供心小鼠和受体小鼠各140只,其中受体小鼠分为对照组(n=70)和新赛斯平组(CsA组,n=70).建立近交系BABL/c小鼠颈部心
患者 女,29岁.体检发现前上纵隔肿块.无临床症状和家族病史.查体左上胸部叩诊浊音.胸部CT示前上纵隔胸廓入口水平见软组织团块影,气管受压,前纵隔主动脉弓水平前方见软组织影及囊状影,增强后软组织影稍强化,病灶边界尚清,部分病灶上界已经延至颈部甲状腺下极水平,大血管受压后移(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距声门下5 cm处起、左主支气管开口处外压性狭窄,黏膜未见异常。
患者男,91岁.发作性胸痛、胸闷11天.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广泛前壁ST-T段改变.无手术禁忌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远端至前降支根部狭窄,约99%;前降支在发出第一对角支处局限性狭窄,约40%;前降支7、8段弥漫性狭窄,最窄处约70%;回旋支中段阶段性狭窄,约3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交界处阶段性狭窄,约50%;右冠状动脉中段局限性狭窄,约60%。
卒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常见的严重并发症,20%~ 30%的IE患者并发有临床症状的卒中[1-4].虽然IE诊断和治疗已有很大进步,但并发卒中的IE患者仍有很高的死亡率[1-6].由于对围手术期颅内出血的风险不十分清楚,因此这类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仍存在较大争议[7-10].现总结我院手术治疗31例并发卒中IE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临床上较多见,占肺癌患者的40%~70%[1],肺部并发症是其术后最常见并发症.重视肺癌合并COPD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我们在围手术期对79例肺癌合并COPD的患者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和异丙托溴铵,探讨此措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