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同样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文章对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总结,意在为构建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从而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提供政策的建议,为研究制定长株潭城市群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研究综述
1.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反映两种不同经济现象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的增长,侧重于量变;而经济发展则是侧重于质变,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要求社会其他因素发生质变。世界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以美国经济学家Todaro·M·P、Meier·G·M、金德尔伯和赫里克、鸟居泰彦等为代表。
在中国,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三个时期。毛泽东提出,经济发展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之后又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邓小平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1989年之后,江泽民提出经济发展的内容应该包括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城镇化等六个方面。
2.社会发展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界定颇多,从社会结构、制度、关系、机制等的变革和社会适应能力、生产力、冲突调节能力、个人自由发展能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几种:(1)生产关系和相应“上层建筑”的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经济结构的进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应提高;(3)社会冲突调节机制的进步和冲突调节能力的提高;(4)人们之间沟通方式的进化和各种交往能力的增强;(5)人的束缚的减弱、人的解放或自由程度的提高。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这是我国学者在综合Heal、J·L·Simon和J·M·Harris等一批发展经济学家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得出的结论。这一内涵主用从“经济的可持续性”、“环境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这三个角度加以表述。
二、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研究
二战结束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批探索如何衡量人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如何衡量现代化的学者和机构。这里代表性的体系有:城市发展现代化评级指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
1.城市发展现代化评价指标。布莱克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水平的角度来反应社会发展的差距。他提出关于现代化的10项标准说。但由于其所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能源消费、劳动力就业比例、经济结构比例、经济支出比例、城市化率、教育普及率、健康状况、信息交流和收入分配这些指标概念缺乏统计上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未能在实际测度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荚克尔斯教授提出了度量现代化的11项标准。他的这一指标体系被视为现代化评价的经典方法,但是却无法反映中国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二元性”特征。
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1992年UNCED制定的《21世纪议程》号召全世界建立和运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社会发展指标。美国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社会指标和多元社会指标的基本思想。之后出现了很多在社会发展评估指标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指数,如VNDP于1990年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一指标主要从寿命、知识、生活水平、性别和收入分配五个方面来反映;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标(PQLI),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在满足其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美国理查德.J.埃斯蒂斯教授于1984年提出了社会进步参数(ISP),这一指标成为评价社会发展状况的有效工具。
4.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研究。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各个角度,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如中科院现代化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这些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不仅为我们对社会领域的观察、研究、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同时也为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打下了基础。在查询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指标领域的成就之后,值得本研究的借鉴之处是:(1)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内在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衡量标准;(2)指标体系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效避免了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片面性;(3)更加重视环境指标,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4)指标简明扼要,初步具备地域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的功能。
5.新中国实施的11年五年计划和规划的发展指标。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我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考察也以此展开。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其规划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作为规划内容载体的各项指标在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标三大方面。但是,目前为止五年计划所使用的指标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逻辑不一、简单堆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很难全面衡量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程度及进展。与此同时,下级指标的选取不能全面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考量和修改,设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研究综述
1.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反映两种不同经济现象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的增长,侧重于量变;而经济发展则是侧重于质变,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要求社会其他因素发生质变。世界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以美国经济学家Todaro·M·P、Meier·G·M、金德尔伯和赫里克、鸟居泰彦等为代表。
在中国,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三个时期。毛泽东提出,经济发展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之后又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邓小平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1989年之后,江泽民提出经济发展的内容应该包括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城镇化等六个方面。
2.社会发展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界定颇多,从社会结构、制度、关系、机制等的变革和社会适应能力、生产力、冲突调节能力、个人自由发展能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几种:(1)生产关系和相应“上层建筑”的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经济结构的进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应提高;(3)社会冲突调节机制的进步和冲突调节能力的提高;(4)人们之间沟通方式的进化和各种交往能力的增强;(5)人的束缚的减弱、人的解放或自由程度的提高。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这是我国学者在综合Heal、J·L·Simon和J·M·Harris等一批发展经济学家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得出的结论。这一内涵主用从“经济的可持续性”、“环境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这三个角度加以表述。
二、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研究
二战结束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批探索如何衡量人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如何衡量现代化的学者和机构。这里代表性的体系有:城市发展现代化评级指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
1.城市发展现代化评价指标。布莱克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水平的角度来反应社会发展的差距。他提出关于现代化的10项标准说。但由于其所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能源消费、劳动力就业比例、经济结构比例、经济支出比例、城市化率、教育普及率、健康状况、信息交流和收入分配这些指标概念缺乏统计上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未能在实际测度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荚克尔斯教授提出了度量现代化的11项标准。他的这一指标体系被视为现代化评价的经典方法,但是却无法反映中国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二元性”特征。
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1992年UNCED制定的《21世纪议程》号召全世界建立和运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社会发展指标。美国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社会指标和多元社会指标的基本思想。之后出现了很多在社会发展评估指标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指数,如VNDP于1990年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一指标主要从寿命、知识、生活水平、性别和收入分配五个方面来反映;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标(PQLI),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在满足其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美国理查德.J.埃斯蒂斯教授于1984年提出了社会进步参数(ISP),这一指标成为评价社会发展状况的有效工具。
4.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研究。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各个角度,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如中科院现代化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这些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不仅为我们对社会领域的观察、研究、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同时也为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打下了基础。在查询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指标领域的成就之后,值得本研究的借鉴之处是:(1)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内在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衡量标准;(2)指标体系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效避免了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片面性;(3)更加重视环境指标,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4)指标简明扼要,初步具备地域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的功能。
5.新中国实施的11年五年计划和规划的发展指标。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我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考察也以此展开。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其规划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作为规划内容载体的各项指标在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标三大方面。但是,目前为止五年计划所使用的指标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逻辑不一、简单堆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很难全面衡量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程度及进展。与此同时,下级指标的选取不能全面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考量和修改,设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