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科学教学上也如此。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个性—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出:教学时间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不全在课堂40分钟,还应包括课前用大量时间查找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一学习环节。下面笔者就从学生、教师两头如何做好课前准备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培养学习能力
科学课以实验教学为主,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相关资料,一般的方法都是教师准备,这样上课省时,实验结果唯一。然而在“成功”教学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让学生自己按教学内容参与教学准备,正是一个良好的通过实践自我探究的过程。
课前准备包括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工具的准备和探求前知识上的准备等几方面。充分的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科学课是孩子们的探究课,没有东西,还探究什么呢?科学课上,学生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是客观事物,而不是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去发现。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学生参与课前准备,也是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观察实验材料的特性,会主动把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不熟悉的材料,他们也会主动向周围的人请教。从准备到探究,从探究到课后实践,这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探究,绝不是只有准备没有研究,而是在准备中有思考、有发现。所以,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能让他们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从课前、课中乃至课后,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此外,学生参与准备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材料的能力。
二、教师课前准备,提高实验效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准备好了课才能在上课时候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学生有权获得、使用多种器材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征。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如何做到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那就要求教师课前深入钻研,精心准备。
1.改进实验器材,材料更具结构
如在新教科版五上《用橡皮筋做动力》一课中,教材安排了“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探究实验,小车不用学生准备(配套器材已提供),那是否套上橡皮筋就可以开展实验探究了呢?其实不然,笔者在课前试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1)橡筋稍稍多缠几圈小车轮子就打滑;(2)在教室中完成这个探究实验不合适,因为橡筋缠绕圈数一多,桌子长度就不够,容易掉到地上,摔坏小车,影响实验准确性。在地面上做,教室场地又不够。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直接就在教室中教学,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很简单,轮子打滑,是因为小车自重不够,轮子与地面摩擦力太小,只要给小车加上配重就可(经过测试,在小车的车身两侧各挂一个钩码正好)。实验桌长度不够,只要选择一块宽阔平整的场地(如操场、健身房等)就可,而且便于学生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课前就对实验展开的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改进,提供更有结构的材料,就会大大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做一遍,以便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应有的失败。
2.创新实验器材,材料更易操作
在新教科版五下《摆的研究》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来了解“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他们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摆长、摆幅等因素有关。而小学目前还没有配套的研究“摆”的实验器材,只能用铁架台等材料做一个简易的摆来作探究,摆长、摆幅不能方便地控制、直观地观察到,给实验的开展带来了制约,影响了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课前对摆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做成了“方便摆实验器”,由带小抽屉的底座、摆绳长度标尺、摆幅观测器(量角器代替)、摆绳固定器组成。它操作方便,摆长可根据需要上下拉动,用固定栓拧紧就可,根本不用打结固定,也避免了结打得不紧影响实验质量;观察直观,摆幅的角度可直接从摆幅大小观测器上测得,摆绳的长度可从摆绳长度尺上量出。在研究摆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必须控制摆幅、摆长不变,摆长不变非常容易控制,有了摆幅大小观测器,就非常容易控制摆线拉开的角度,前后三次实验的摆幅就可以定点在一个角度点上。在研究摆长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摆长可以通过摆绳长度标尺方便地量出,用固定栓固定就可。用方便摆实验器进行摆的研究,实验科学了,精确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3.收集重组素材,学生更易理解
在新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众所周知,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人类在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甚至有的科学家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可以说,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只能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和书籍,大多数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太少了。如在《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中,要运用关键性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材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设计了傅科摆的模拟试验,让学生体验摆具有保持运动方向不变的惯性。还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再现了当年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证实地球在自转的,引导学生再次修正他们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如照本宣科,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傅科摆的模拟试验,只是让学生明确了摆的特性,并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只是傅科进行傅科摆实验的基础。以文字资料的形式介绍,显得干巴枯燥。那如何让学生真的看到地球在自转呢?在课前准备学案的时候,我在网上进行了搜索,下载了“傅科摆”的一些视频素材,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所拍到的地球自转的资料,做成了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身临其境”,真正让学生看到了地球在自转,避免了说教的空洞。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育思想家也认为“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有完美的准备”。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培养学习能力
科学课以实验教学为主,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相关资料,一般的方法都是教师准备,这样上课省时,实验结果唯一。然而在“成功”教学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让学生自己按教学内容参与教学准备,正是一个良好的通过实践自我探究的过程。
课前准备包括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工具的准备和探求前知识上的准备等几方面。充分的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科学课是孩子们的探究课,没有东西,还探究什么呢?科学课上,学生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是客观事物,而不是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去发现。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学生参与课前准备,也是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观察实验材料的特性,会主动把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不熟悉的材料,他们也会主动向周围的人请教。从准备到探究,从探究到课后实践,这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探究,绝不是只有准备没有研究,而是在准备中有思考、有发现。所以,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能让他们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从课前、课中乃至课后,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此外,学生参与准备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材料的能力。
二、教师课前准备,提高实验效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准备好了课才能在上课时候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学生有权获得、使用多种器材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征。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如何做到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那就要求教师课前深入钻研,精心准备。
1.改进实验器材,材料更具结构
如在新教科版五上《用橡皮筋做动力》一课中,教材安排了“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探究实验,小车不用学生准备(配套器材已提供),那是否套上橡皮筋就可以开展实验探究了呢?其实不然,笔者在课前试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1)橡筋稍稍多缠几圈小车轮子就打滑;(2)在教室中完成这个探究实验不合适,因为橡筋缠绕圈数一多,桌子长度就不够,容易掉到地上,摔坏小车,影响实验准确性。在地面上做,教室场地又不够。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直接就在教室中教学,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很简单,轮子打滑,是因为小车自重不够,轮子与地面摩擦力太小,只要给小车加上配重就可(经过测试,在小车的车身两侧各挂一个钩码正好)。实验桌长度不够,只要选择一块宽阔平整的场地(如操场、健身房等)就可,而且便于学生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课前就对实验展开的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改进,提供更有结构的材料,就会大大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做一遍,以便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应有的失败。
2.创新实验器材,材料更易操作
在新教科版五下《摆的研究》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来了解“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他们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摆长、摆幅等因素有关。而小学目前还没有配套的研究“摆”的实验器材,只能用铁架台等材料做一个简易的摆来作探究,摆长、摆幅不能方便地控制、直观地观察到,给实验的开展带来了制约,影响了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课前对摆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做成了“方便摆实验器”,由带小抽屉的底座、摆绳长度标尺、摆幅观测器(量角器代替)、摆绳固定器组成。它操作方便,摆长可根据需要上下拉动,用固定栓拧紧就可,根本不用打结固定,也避免了结打得不紧影响实验质量;观察直观,摆幅的角度可直接从摆幅大小观测器上测得,摆绳的长度可从摆绳长度尺上量出。在研究摆重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必须控制摆幅、摆长不变,摆长不变非常容易控制,有了摆幅大小观测器,就非常容易控制摆线拉开的角度,前后三次实验的摆幅就可以定点在一个角度点上。在研究摆长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摆长可以通过摆绳长度标尺方便地量出,用固定栓固定就可。用方便摆实验器进行摆的研究,实验科学了,精确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3.收集重组素材,学生更易理解
在新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众所周知,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人类在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甚至有的科学家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可以说,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只能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和书籍,大多数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太少了。如在《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中,要运用关键性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材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设计了傅科摆的模拟试验,让学生体验摆具有保持运动方向不变的惯性。还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再现了当年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证实地球在自转的,引导学生再次修正他们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如照本宣科,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傅科摆的模拟试验,只是让学生明确了摆的特性,并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只是傅科进行傅科摆实验的基础。以文字资料的形式介绍,显得干巴枯燥。那如何让学生真的看到地球在自转呢?在课前准备学案的时候,我在网上进行了搜索,下载了“傅科摆”的一些视频素材,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所拍到的地球自转的资料,做成了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身临其境”,真正让学生看到了地球在自转,避免了说教的空洞。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育思想家也认为“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有完美的准备”。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