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先简单阐述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基本内容,又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39-02
近年来高校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最早的药家鑫案件,还是复旦大学投毒案件,都在表明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尤为关键。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容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1]。因此很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很强的负面情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犹豫心理以及敏感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迅猛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拜金主义思想,而且也在不断地腐蚀着高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加剧,再加上贫富差距的产生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更大。尤其当学生在面临找工作的时候,一旦出现就业机制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就更容易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家庭原因。家庭条件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很大原因,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下的情况,或是身处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或是父母一方早亡或者离异,再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总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2]。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原因,会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高压人格,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因素也是导致近年来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一些小学和中学已经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但大都只是流于表面走个形式,因此不能从小就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会感到贫富差距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引发心理潜在的问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4.个人原因。个人心理素质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很大原因,由于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都有着很严重的自卑心理,经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进行不正确的否定,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出现。由于这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往往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孤独自卑内向往往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这种不良的自我认知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三、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措施
1.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学校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情的重视。为了做好贫困学生的关爱工作,就需要学校采用全方位的积极措施,要在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关爱的同时也注重对他们进行物质条件的帮助。物质支持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心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因此物质解困理所应当成为心理扶贫的根本前提和物质基础[3]。
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完善,积极寻求策略实现多元化的资助途径。学校首先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采用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适当减少费用等方式,以此来充分发挥学校资助体系的建立意义。其次还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获取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经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经济条件,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接受馈赠的心理负担。比如河北大学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建立扬帆助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内勤工俭学机会,而且还会在节假日期间联系企业进校开展兼职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自给自足。最后还可以在学校进行资助平台的构建,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同银行之间的链接纽带,尽全力为学生争取到银行的助学贷款,以此来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真正落实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而且对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促进作用[4]。
为了解决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上的缺失,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中,以此来明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大学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学校依靠所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及时地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快速准确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对减少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显著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情况的整理,以此来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3.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将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起来,提高解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指的就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的是个体在团体中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改善与他人关系的寻求,以此来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个别心理辅导就是针对个体所进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和情绪调整策略。其中学校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工作时,可以根据心理档案的资料将拥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辅导,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获取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在敞开心扉的沟通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摆脱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目标。
而在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尊重和保密工作,要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不能给他们造成第二次伤害,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被尊重而且又有足够私密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释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完全展露出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这种尊重学生和保密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就根据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次数和平均每餐的消费,对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餐费补贴,而且采用的是将补贴直接达打到学生的餐卡上,这就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时的心理窘迫问题。
4.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频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在做到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问题。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既可以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活动角,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和社会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通过规范心理咨询人员的考核和上岗程序,提高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工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最后还应该加强对社会和学生家长有关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的努力,不仅需要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还要从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和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逐渐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关爱工作。要多管齐下竭尽所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114-116.
[2]刘春蕾.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6):101-102.
[3]鲁扬.浅析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0,(12):55-57.
[4]刘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137-139.
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39-02
近年来高校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最早的药家鑫案件,还是复旦大学投毒案件,都在表明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尤为关键。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容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1]。因此很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很强的负面情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犹豫心理以及敏感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迅猛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拜金主义思想,而且也在不断地腐蚀着高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加剧,再加上贫富差距的产生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更大。尤其当学生在面临找工作的时候,一旦出现就业机制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就更容易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家庭原因。家庭条件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很大原因,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下的情况,或是身处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或是父母一方早亡或者离异,再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总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2]。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原因,会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高压人格,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因素也是导致近年来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一些小学和中学已经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但大都只是流于表面走个形式,因此不能从小就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会感到贫富差距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引发心理潜在的问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4.个人原因。个人心理素质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很大原因,由于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都有着很严重的自卑心理,经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进行不正确的否定,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出现。由于这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往往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孤独自卑内向往往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这种不良的自我认知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三、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措施
1.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学校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情的重视。为了做好贫困学生的关爱工作,就需要学校采用全方位的积极措施,要在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关爱的同时也注重对他们进行物质条件的帮助。物质支持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心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因此物质解困理所应当成为心理扶贫的根本前提和物质基础[3]。
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完善,积极寻求策略实现多元化的资助途径。学校首先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采用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适当减少费用等方式,以此来充分发挥学校资助体系的建立意义。其次还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获取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经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经济条件,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接受馈赠的心理负担。比如河北大学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建立扬帆助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内勤工俭学机会,而且还会在节假日期间联系企业进校开展兼职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自给自足。最后还可以在学校进行资助平台的构建,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同银行之间的链接纽带,尽全力为学生争取到银行的助学贷款,以此来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真正落实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而且对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促进作用[4]。
为了解决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上的缺失,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中,以此来明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大学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学校依靠所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及时地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快速准确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对减少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显著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情况的整理,以此来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3.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将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起来,提高解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指的就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的是个体在团体中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改善与他人关系的寻求,以此来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个别心理辅导就是针对个体所进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和情绪调整策略。其中学校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工作时,可以根据心理档案的资料将拥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辅导,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获取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在敞开心扉的沟通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摆脱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目标。
而在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尊重和保密工作,要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不能给他们造成第二次伤害,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被尊重而且又有足够私密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释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完全展露出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这种尊重学生和保密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就根据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次数和平均每餐的消费,对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餐费补贴,而且采用的是将补贴直接达打到学生的餐卡上,这就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时的心理窘迫问题。
4.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频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在做到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问题。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既可以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活动角,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和社会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通过规范心理咨询人员的考核和上岗程序,提高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工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最后还应该加强对社会和学生家长有关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的努力,不仅需要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还要从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和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逐渐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关爱工作。要多管齐下竭尽所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114-116.
[2]刘春蕾.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6):101-102.
[3]鲁扬.浅析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0,(12):55-57.
[4]刘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