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本文从探究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开始,分析了其地理特征和舞蹈种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探究了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从精神层面和动作层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蒙古族和藏族舞蹈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藏族;舞蹈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在现代舞蹈艺术的花园里,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跳出本民族的舞姿與精神,跳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与欢乐。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五大民族,每一个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无论是教学还是表演,都对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又是这五大民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两类。研究和分析这两类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建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一、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一)地理特征
蒙古族,是蒙古高原的原住民,全世界人口约有1000万,中国蒙古族人口约有65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等地。我国的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蒙古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形复杂多变,其间分布着戈壁、草原、沙漠、沙地、平原等地貌。蒙古族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世代居住在草原,以畜牧为生计,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住穹庐,食乳酪,着羊皮”。他们头顶是湛蓝的天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脚下是碧绿柔软的芳草地,这造就了他们粗狂豪放、心胸开阔的性格特点,也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舞蹈风格。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全世界人口约有680万,其中98%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如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我国的藏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藏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喜食青稞面、酥油茶、牛羊肉及奶制品。藏族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注重祭祀活动,能歌善舞,热情不失谨慎。
(二)舞蹈种类
蒙古族舞蹈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劳动舞蹈。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包括狩猎舞蹈、传授狩猎技艺的舞蹈、模仿动物舞蹈等。二是风格舞蹈。舞蹈独具一格,包括“筷子舞”“迎宾舞”等。三是仪式舞蹈。主要是宗教仪式,包括宗教舞蹈、宫廷舞蹈、巫术舞蹈等。藏族舞蹈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宗教舞蹈。主要是宗教仪式舞蹈,源自于祭祀活动。二是民间自娱性舞蹈。包括农业生产舞蹈、卖艺舞蹈、游牧生活舞蹈、藏戏舞蹈等。
在宗教方面,蒙古族和藏族都有隆重的宗教仪式。蒙古族宗教舞蹈有萨满歌曲和藏传佛教歌曲,祭敖包、祭图腾、祭神树、祭火神等都是常见的祭祀活动。藏族宗教活动的祭祀舞蹈有羌姆舞、家把舞、贡嘎尔舞等。藏族宗教舞蹈范本最早是在一些壁画上发现的。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羌姆舞又称“跳神”“法舞”,是西藏最重要的宗教祭祀舞蹈。西藏各个寺庙都会定期举行发挥,期间大家会一同跳起羌姆舞,表达着去祸消灾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在自娱性舞蹈方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和藏族人民有许多娱乐性的节日及节目。藏族民间的自娱性舞蹈分为“谐”“卓”两类。又分为《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等四种,是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民间集体舞蹈。其中《果卓》最受群众喜爱,是一种非常普及的集体舞蹈。“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目,它的前身是“敖包祭”,是蒙古族早期祭祀活动的衍变体。那达慕大会处理摔跤、骑马和射箭,还有隆重甚大的舞蹈表演,“筷子舞”便是其中最热闹欢快的舞蹈形式。
二、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精神层面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人与天地、自然为伴,形成了他们质朴乐观、豪放不羁的性格,所以在他们舞蹈充满了歌颂与赞美的情感。蒙古族舞蹈歌颂草原、爱情、生命、和家乡,赞美自然、勇敢、顽强、以及不去的生命力量。如蒙古族双人舞《牧歌》,表现了一对蒙古族青年男女,对草原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给人以振奋的情绪感染力。
2.动作层面
蒙古族舞蹈的语言丰富、动作舒展、情绪感染力强,得益于牧民们健壮的身体,以及稳重的步伐。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有平布、碎步、点步、马步、颤步等,男性体态要求挺拔雄壮,女性则要端庄稳健。蒙古族舞蹈手臂、手腕和肩部频繁地使用,站姿和坐姿都重心后倾,这是蒙古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舞蹈动作,如《牧人舞》《摔跤舞》《捣茶舞》等。对动物的模仿,也是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蒙古族舞蹈中很多对苍鹰和骏马的模仿,在这些舞蹈中手、脚、头、肩、腰充分配合。特别是对马的模仿,如《崩腾》,肩部动作+“马步”,表现万马奔腾,极具震撼。
(二)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精神层面
在辽阔高远的青藏高原生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藏民们既需要生存智慧与勇气,也需要寻找精神的信仰。因此,藏民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使得他们的舞蹈充满了纯粹、豪迈、欢快的精神内涵。藏族舞蹈,集农、牧、宗教内容为一体,展现了藏民们在高原中的播种、收割、放牧、祭祀等日常活动,要体现出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如“锅庄舞”,这种自娱性歌舞,表现了藏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2.动作层面
藏族舞蹈有五种基本动作:颤、开、顺、左、绕。与蒙古舞上身动作为主不同,藏族舞是以下半身为主。这是因为在高原山区的山路上,藏民们习惯压低身体行走。因此藏舞最基本的体态便是上身重心靠前与腰部弯折前俯。由于寺庙较大,宗教氛围浓厚,藏族的宗教舞蹈非常普遍。在藏传佛教的祭祀活动中,“羌姆舞”必不可少,舞蹈动作由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动作由拟兽舞与法器舞组成。在表演时,气氛庄严,没有歌唱,舞蹈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发号、螺号响起,抖肩、碎步、拖转下腰等动作,既优美又神秘震撼。在卖艺人表演的“热巴舞”中,对身体的协调配合非常看重。男舞者动作要充满力要量,如雄狮一般,女舞者要含蓄优雅,给人以优美健康之感。
三、总结
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本民族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宗教等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探究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不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对我们了解蒙古族和藏族文化,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宏.论舞蹈创作的审美个性[J].延边人学学报,2014(01).
[2]李丹.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27 ).
[3]郭宇霞.求于和谐得以完美—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J].艺术研究2012(03 ).
作者简介:王成威(1994.07.10—),男,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学历:本科,毕业于湖北工程学院;现有职称:学生;研究方向:舞蹈学。
【摘要】:本文从探究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开始,分析了其地理特征和舞蹈种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探究了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从精神层面和动作层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蒙古族和藏族舞蹈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藏族;舞蹈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在现代舞蹈艺术的花园里,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跳出本民族的舞姿與精神,跳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与欢乐。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五大民族,每一个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无论是教学还是表演,都对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又是这五大民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两类。研究和分析这两类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建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一、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一)地理特征
蒙古族,是蒙古高原的原住民,全世界人口约有1000万,中国蒙古族人口约有65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等地。我国的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蒙古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形复杂多变,其间分布着戈壁、草原、沙漠、沙地、平原等地貌。蒙古族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世代居住在草原,以畜牧为生计,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住穹庐,食乳酪,着羊皮”。他们头顶是湛蓝的天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脚下是碧绿柔软的芳草地,这造就了他们粗狂豪放、心胸开阔的性格特点,也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舞蹈风格。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全世界人口约有680万,其中98%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如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我国的藏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藏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喜食青稞面、酥油茶、牛羊肉及奶制品。藏族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注重祭祀活动,能歌善舞,热情不失谨慎。
(二)舞蹈种类
蒙古族舞蹈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劳动舞蹈。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包括狩猎舞蹈、传授狩猎技艺的舞蹈、模仿动物舞蹈等。二是风格舞蹈。舞蹈独具一格,包括“筷子舞”“迎宾舞”等。三是仪式舞蹈。主要是宗教仪式,包括宗教舞蹈、宫廷舞蹈、巫术舞蹈等。藏族舞蹈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宗教舞蹈。主要是宗教仪式舞蹈,源自于祭祀活动。二是民间自娱性舞蹈。包括农业生产舞蹈、卖艺舞蹈、游牧生活舞蹈、藏戏舞蹈等。
在宗教方面,蒙古族和藏族都有隆重的宗教仪式。蒙古族宗教舞蹈有萨满歌曲和藏传佛教歌曲,祭敖包、祭图腾、祭神树、祭火神等都是常见的祭祀活动。藏族宗教活动的祭祀舞蹈有羌姆舞、家把舞、贡嘎尔舞等。藏族宗教舞蹈范本最早是在一些壁画上发现的。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羌姆舞又称“跳神”“法舞”,是西藏最重要的宗教祭祀舞蹈。西藏各个寺庙都会定期举行发挥,期间大家会一同跳起羌姆舞,表达着去祸消灾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在自娱性舞蹈方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和藏族人民有许多娱乐性的节日及节目。藏族民间的自娱性舞蹈分为“谐”“卓”两类。又分为《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等四种,是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民间集体舞蹈。其中《果卓》最受群众喜爱,是一种非常普及的集体舞蹈。“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目,它的前身是“敖包祭”,是蒙古族早期祭祀活动的衍变体。那达慕大会处理摔跤、骑马和射箭,还有隆重甚大的舞蹈表演,“筷子舞”便是其中最热闹欢快的舞蹈形式。
二、蒙古族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精神层面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人与天地、自然为伴,形成了他们质朴乐观、豪放不羁的性格,所以在他们舞蹈充满了歌颂与赞美的情感。蒙古族舞蹈歌颂草原、爱情、生命、和家乡,赞美自然、勇敢、顽强、以及不去的生命力量。如蒙古族双人舞《牧歌》,表现了一对蒙古族青年男女,对草原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给人以振奋的情绪感染力。
2.动作层面
蒙古族舞蹈的语言丰富、动作舒展、情绪感染力强,得益于牧民们健壮的身体,以及稳重的步伐。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有平布、碎步、点步、马步、颤步等,男性体态要求挺拔雄壮,女性则要端庄稳健。蒙古族舞蹈手臂、手腕和肩部频繁地使用,站姿和坐姿都重心后倾,这是蒙古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舞蹈动作,如《牧人舞》《摔跤舞》《捣茶舞》等。对动物的模仿,也是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蒙古族舞蹈中很多对苍鹰和骏马的模仿,在这些舞蹈中手、脚、头、肩、腰充分配合。特别是对马的模仿,如《崩腾》,肩部动作+“马步”,表现万马奔腾,极具震撼。
(二)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精神层面
在辽阔高远的青藏高原生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藏民们既需要生存智慧与勇气,也需要寻找精神的信仰。因此,藏民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使得他们的舞蹈充满了纯粹、豪迈、欢快的精神内涵。藏族舞蹈,集农、牧、宗教内容为一体,展现了藏民们在高原中的播种、收割、放牧、祭祀等日常活动,要体现出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如“锅庄舞”,这种自娱性歌舞,表现了藏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2.动作层面
藏族舞蹈有五种基本动作:颤、开、顺、左、绕。与蒙古舞上身动作为主不同,藏族舞是以下半身为主。这是因为在高原山区的山路上,藏民们习惯压低身体行走。因此藏舞最基本的体态便是上身重心靠前与腰部弯折前俯。由于寺庙较大,宗教氛围浓厚,藏族的宗教舞蹈非常普遍。在藏传佛教的祭祀活动中,“羌姆舞”必不可少,舞蹈动作由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动作由拟兽舞与法器舞组成。在表演时,气氛庄严,没有歌唱,舞蹈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发号、螺号响起,抖肩、碎步、拖转下腰等动作,既优美又神秘震撼。在卖艺人表演的“热巴舞”中,对身体的协调配合非常看重。男舞者动作要充满力要量,如雄狮一般,女舞者要含蓄优雅,给人以优美健康之感。
三、总结
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本民族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宗教等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探究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不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对我们了解蒙古族和藏族文化,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宏.论舞蹈创作的审美个性[J].延边人学学报,2014(01).
[2]李丹.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27 ).
[3]郭宇霞.求于和谐得以完美—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J].艺术研究2012(03 ).
作者简介:王成威(1994.07.10—),男,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学历:本科,毕业于湖北工程学院;现有职称:学生;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