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践经验逐渐丰富以及理论学习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中学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才能更好地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的优点、要求和模式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整合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就是以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地理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主要记忆信息到主要检索、应用和创新信息,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适应校园网络发展的新形式,将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远程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统一包容进来,从而充分发挥Internet的优化教学信息流通环境的功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校园。
1.课程整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对手。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把它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 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信息技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2.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2.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2.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2.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2.4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两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两种基本课程模式。
3.1课堂教学整合模式: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研究型课程整合模式: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下图。
网上泥石流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型课)
①向学生讲授有关因特网基础知识,指导学生上网浏览资源,并学会发送、接受电子邮件。
②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选题如下:
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分布、泥石流的防治
③学生上网,围绕自己的选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网络资源,学生们打开眼界,对泥石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④各组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下载的有关信息,利用POWERPOINT超级链接将其制成系列专题幻灯片,并根据选题和收集的资料利用学过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向全班发布。
⑤学生上网,在网上浏览其他学校学生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且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
评价活动: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结合其收集的资料,并结合其发布的信息,得出其通过自身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所收获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互评:每组发布前后,采取组员互评和组与组之间互评的方式。将带来热烈的课堂气氛。
教师总结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情况,结合单元完成情况,给出总结性的评价,应该提出肯定的内容和需要加强的意见。
案例分析:本案例,通过滑坡、泥石流的这一个主题,利用互联网络作用资源共享平台,通讯交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充分调动其搜集信息、网上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的网上学习活动类型。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为媒体的环境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诸多领域,将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彻底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也必须与之紧密融合在一起,广泛吸取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地理学科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
[2]《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作者:侯宝顺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侯器 《中小学电教》1999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8-12-03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整合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就是以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地理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主要记忆信息到主要检索、应用和创新信息,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适应校园网络发展的新形式,将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远程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统一包容进来,从而充分发挥Internet的优化教学信息流通环境的功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校园。
1.课程整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对手。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把它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 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信息技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2.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2.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2.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2.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2.4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两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两种基本课程模式。
3.1课堂教学整合模式: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研究型课程整合模式: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下图。
网上泥石流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型课)
①向学生讲授有关因特网基础知识,指导学生上网浏览资源,并学会发送、接受电子邮件。
②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选题如下:
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分布、泥石流的防治
③学生上网,围绕自己的选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网络资源,学生们打开眼界,对泥石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④各组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下载的有关信息,利用POWERPOINT超级链接将其制成系列专题幻灯片,并根据选题和收集的资料利用学过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向全班发布。
⑤学生上网,在网上浏览其他学校学生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且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
评价活动: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结合其收集的资料,并结合其发布的信息,得出其通过自身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所收获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互评:每组发布前后,采取组员互评和组与组之间互评的方式。将带来热烈的课堂气氛。
教师总结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情况,结合单元完成情况,给出总结性的评价,应该提出肯定的内容和需要加强的意见。
案例分析:本案例,通过滑坡、泥石流的这一个主题,利用互联网络作用资源共享平台,通讯交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充分调动其搜集信息、网上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的网上学习活动类型。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为媒体的环境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诸多领域,将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彻底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也必须与之紧密融合在一起,广泛吸取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地理学科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
[2]《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作者:侯宝顺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侯器 《中小学电教》1999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