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规划及景观营造的重要方法。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遵循合理的种植设计原则,植物种植设计从业人员提出较多的如生态性原则,包括适地适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季节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等;在景观规划时还应兼顾植物的功能性原则,突出植物造景的景观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原则是设计的前提、功能性原则是设计的目的,只有把握设计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形成实现景观、生态、社会等多方效益的植物景观。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生态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层次性原则
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各类景观层次的递进性,以及动静结合、色彩分布的问题。例如,在设置假山与河流的时候,可以利用一小段长廊进行连接,中间再配以凉亭作为辅助。在假山上可以利用不同种颜色、不同开花时段的植物进行点缀,从而突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层次性的原则,同时还能够吸引游客们的眼光,增加游玩时间。
1.2 景观性原则
生态园林景观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必须是一个游客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的利用园林中原有的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一来,既不会显得人工景观突兀,还能够节省物力以及人力。例如,在进行园林设计中的花丛设计时,可以适当的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分类设计,避免显得呆板,没有新意。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种类、不同花型、不同花期开发的花朵进行分类设计,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冲突,以此来吸引游客们的注意力,并且保持新鲜感。
1.3 合理控制种间关系
合理的控制不同种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通过以往的实验可以得知,不同种植物之间的中间关系对于植物不同种群之间的和谐生长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景区的植物分布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中间种群的作用。将不同种群的植被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完美园林。
2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备方法
2.1植物配置突出群落稳定性的生态观
植物生态配置需要重视树种的多样性,通过不同植物品种和不同树型的配置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功能健全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是实现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增加树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丰富性,能够确保群落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展现园林植物的景观效果以及其對城市环境的改善能力。在景观塑造过程中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进行植物种植规划可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突出、生态系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结构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通过植物配置形成近似自然、生态功能完善的植物群落,使景观植物在园林绿化中体现美学功能特色的同时又能产生突出的生态效益。
2.2园林景观中植物生态配置的合理对策
园林景观植物生态配置要体现绿化苗木适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配置方法以及合理的植物配置策略,除了要明确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遵循的基本科学原则外,还要运用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有效方法及策略,通过营造自然环境中植物组合形式来进行园林植物配置。确定园林植物的配置形式之前,要将城郊林地以及城区未受干扰或干扰程度较轻的生态公园等作为调查对象,按照调查区域自然的植被特征、气候类型、地形和土壤条件等,对当地自然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植被调查,可采用样方框和样带的基本调查方法,确定园林植物生态配置的本底资料,确定区域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及优势树种。地带性植物是当地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当地自然地理情况的充分反映,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应把区域地带性树种特别是优势树种作为绿化苗木选择的主要对象。较好的植物配置要使园林景观具有最大稳定性与最大生态适应性,并且有助于体现地域特色和建立地方人文品味。在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时应首选具有生长优势的乡土树种,探索乡土树种以及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在城市植物配置中的合理应用,实现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稳定性对策。
2.3园林景观营造植物生态配置新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植物配置能营造宜人的人造景观环境,但无法避免会打上人的烙印,较成功的植物配置在工程建成初期能取到一定的景观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造园景植物景观带来的生态问题会逐步体现,景观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引种植物对种植生境不适应,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为了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该研究提出“土壤种质资源库—人工选择法”辅助景观工程师在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过程中做到人工移植树种和乡土植物的共存共生,突出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是植物配置实现群落稳定性的新对策。土壤种质资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和繁殖体的总和。土壤中有活性的种子和繁殖体是植物群落的一部分,是新植株的来源。土壤种质资源库在合适的干扰作用下对退化或人为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植被更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所在地原生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人工种植从生态角度来说只能是机械式的复绿,其生态功能相当脆弱。而土壤中的种质资源由于人为的干扰作用能破土而出,产生许多新植株,丰富了植物种类。通过对新生植株进行人为选择,主要包括植物种类的选择和生长位置的选择。植物种类的选择方面要选择保留对景观效果有利且不会影响外源移植植物生长的植株,剔除树形差、生长弱小的植株及杂草等;生长位置的选择方面要选择保留自然生长于种植密度低的区域和草地上的植株,剔除移植乔木种植穴较近范围内植株,避免移栽植物与新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土壤种质资源库-人工选择法”在植物种植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①土壤种子库为新生树种定植创造必要条件。②在工程建设初期采用疏林种植,适当控制引种苗木的种植密度,给乡土树种自然演替生长提供生存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③“十年树木”,植物景观的营造是一个长期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实现外源引种植物与乡土植物互利共生的过程。整个过程要经历人工植物配置阶段、自然生长演替阶段(建成一段时间后适时进行人工选择)、互利共生阶段。植物自然演替在园林绿化植物生态配置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使园林景观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植物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率,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结束语
园林景观规划植物配置应打破常规,以植物生态配置为目标、以乡土植物的保护性利用为前提,配合适当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法,实现景观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并有机的融入整个园林景观环境中,形成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游憩空间,营造一个集生态性、功能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景观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土壤种质资源库 - 人工选择法”进行园林植物生态配置,能在园林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为丰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也丰富了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塑造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谊,凌玲,罗明哲. 谈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原则[J].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137 -140.
[2] 董韩忠. 园林绿化植物合理配置研究[J]. 中国林业产业,2017(3):91.
[3] 何黎明. 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与发展趋势[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226 + 232.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生态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层次性原则
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各类景观层次的递进性,以及动静结合、色彩分布的问题。例如,在设置假山与河流的时候,可以利用一小段长廊进行连接,中间再配以凉亭作为辅助。在假山上可以利用不同种颜色、不同开花时段的植物进行点缀,从而突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层次性的原则,同时还能够吸引游客们的眼光,增加游玩时间。
1.2 景观性原则
生态园林景观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必须是一个游客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的利用园林中原有的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一来,既不会显得人工景观突兀,还能够节省物力以及人力。例如,在进行园林设计中的花丛设计时,可以适当的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分类设计,避免显得呆板,没有新意。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种类、不同花型、不同花期开发的花朵进行分类设计,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冲突,以此来吸引游客们的注意力,并且保持新鲜感。
1.3 合理控制种间关系
合理的控制不同种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通过以往的实验可以得知,不同种植物之间的中间关系对于植物不同种群之间的和谐生长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景区的植物分布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中间种群的作用。将不同种群的植被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完美园林。
2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备方法
2.1植物配置突出群落稳定性的生态观
植物生态配置需要重视树种的多样性,通过不同植物品种和不同树型的配置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功能健全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是实现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增加树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丰富性,能够确保群落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展现园林植物的景观效果以及其對城市环境的改善能力。在景观塑造过程中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进行植物种植规划可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突出、生态系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结构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通过植物配置形成近似自然、生态功能完善的植物群落,使景观植物在园林绿化中体现美学功能特色的同时又能产生突出的生态效益。
2.2园林景观中植物生态配置的合理对策
园林景观植物生态配置要体现绿化苗木适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配置方法以及合理的植物配置策略,除了要明确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遵循的基本科学原则外,还要运用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有效方法及策略,通过营造自然环境中植物组合形式来进行园林植物配置。确定园林植物的配置形式之前,要将城郊林地以及城区未受干扰或干扰程度较轻的生态公园等作为调查对象,按照调查区域自然的植被特征、气候类型、地形和土壤条件等,对当地自然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植被调查,可采用样方框和样带的基本调查方法,确定园林植物生态配置的本底资料,确定区域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及优势树种。地带性植物是当地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当地自然地理情况的充分反映,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应把区域地带性树种特别是优势树种作为绿化苗木选择的主要对象。较好的植物配置要使园林景观具有最大稳定性与最大生态适应性,并且有助于体现地域特色和建立地方人文品味。在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时应首选具有生长优势的乡土树种,探索乡土树种以及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在城市植物配置中的合理应用,实现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稳定性对策。
2.3园林景观营造植物生态配置新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植物配置能营造宜人的人造景观环境,但无法避免会打上人的烙印,较成功的植物配置在工程建成初期能取到一定的景观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造园景植物景观带来的生态问题会逐步体现,景观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引种植物对种植生境不适应,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为了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该研究提出“土壤种质资源库—人工选择法”辅助景观工程师在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过程中做到人工移植树种和乡土植物的共存共生,突出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是植物配置实现群落稳定性的新对策。土壤种质资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和繁殖体的总和。土壤中有活性的种子和繁殖体是植物群落的一部分,是新植株的来源。土壤种质资源库在合适的干扰作用下对退化或人为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植被更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所在地原生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人工种植从生态角度来说只能是机械式的复绿,其生态功能相当脆弱。而土壤中的种质资源由于人为的干扰作用能破土而出,产生许多新植株,丰富了植物种类。通过对新生植株进行人为选择,主要包括植物种类的选择和生长位置的选择。植物种类的选择方面要选择保留对景观效果有利且不会影响外源移植植物生长的植株,剔除树形差、生长弱小的植株及杂草等;生长位置的选择方面要选择保留自然生长于种植密度低的区域和草地上的植株,剔除移植乔木种植穴较近范围内植株,避免移栽植物与新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土壤种质资源库-人工选择法”在植物种植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①土壤种子库为新生树种定植创造必要条件。②在工程建设初期采用疏林种植,适当控制引种苗木的种植密度,给乡土树种自然演替生长提供生存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③“十年树木”,植物景观的营造是一个长期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实现外源引种植物与乡土植物互利共生的过程。整个过程要经历人工植物配置阶段、自然生长演替阶段(建成一段时间后适时进行人工选择)、互利共生阶段。植物自然演替在园林绿化植物生态配置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使园林景观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植物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率,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结束语
园林景观规划植物配置应打破常规,以植物生态配置为目标、以乡土植物的保护性利用为前提,配合适当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法,实现景观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并有机的融入整个园林景观环境中,形成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游憩空间,营造一个集生态性、功能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景观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土壤种质资源库 - 人工选择法”进行园林植物生态配置,能在园林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为丰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也丰富了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塑造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谊,凌玲,罗明哲. 谈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原则[J].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137 -140.
[2] 董韩忠. 园林绿化植物合理配置研究[J]. 中国林业产业,2017(3):91.
[3] 何黎明. 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与发展趋势[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226 +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