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三位藏书票前辈的交往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泉斋
  
  李桦是我最尊敬的藏书票元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名。1990年7月7日我认识他时,他已经84岁高龄。虽然在他去世前,我几乎每年到北京,都去拜访他,但是始终不敢请他为我设计藏书票。不过在他去世前一年,他送我一幅中堂,上面写着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颇有几分言外之意。自那以后,我更是不好意思提起。
  还好那时在北京琉璃厂,还可以买到很不错的旧书,例如:鲁迅编的《苏联版画选》、萧干编的《英国版画选》,如今都已经成为古书拍卖会上的珍品。也许是冥冥之中有缘,或者我与他心有灵犀。有一次我买到了李桦在30年代手拓自印的《春郊小景》木刻版画集,稍微可以弥补我不敢请李桦为我设计藏书票的遗憾。
  难得的是,我每次去拜访他老人家时,他都会送我几款自刻自用的藏书票。他创作的藏书票几乎都是自用的,而且都无偿送给后进,鼓励他们创作藏书票之用。也许他把我当作藏书票研究者,所以每次拜访他,都会送我几款藏书票。就像埃舍尔生前为了推广版画,只要是有益的活动,他都会请学生代为印制,或者自拓几张出来。从这款“滴泉斋”藏书票,就可以看到李桦就像滴泉一样,他最后留下一百多款藏书票创作,真是可敬!
  
  杨可扬的第一款藏书票
  
  上世纪80年代。我刚进入出版界。那时结交了一帮爱书的朋友,除了定期聚会以外,有关书的书就成了我们共同的珍藏。加上那时跟香港往来,不如现在这么畅通,所以当地编的有关书的杂志,也成为我们积极淘书的对象,特别是香港三联书店发行的《读者良友》月刊。
  《读者良友》曾刊登过两三篇藏书票的文章,成为我那时藏书票的知识来源。记得有一期是介绍1984年上海出版业到香港举办书展。文内有一幅杨可扬为书展设计的藏书票,和他的版画风格非常相像。鱼儿在水中遥游,绿意盎然的水色,有几片落花,颇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味道。
  那时对它只能望梅止渴。没想到后来杨可扬除了帮我设计藏书票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我到上海必定拜访的对象。每次我带上台北举办的版画展的画册,他都会拿出最近的藏书票作品,请我从中挑选几幅。有一次,我特别准备了栋方志功的版画册,用以证明杨老的版画特色与他有几分类似:都有朴拙的造型,奔放的刀法,大胆的用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借机提出收藏这款藏书票的要求。果然他打开另一个摆放早期藏书票创作的盒子,把它找出来。同时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一款?它可能是我设计的第一款藏书票。”我那时很腼腆,只好报以会心的微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好久没去拜访梁栋先生。从2004年9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海峡两岸藏书票展”,邀请他出席致辞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如今他已经交出中国藏书票研究会会长的重任,但去年北京奥运期间举行的国际藏书展,他仍十分操心,真是老当益壮。
  回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曾经到欧陆各国游历,同时推广中国的藏书票艺术。特别是他本人除了版画外,还擅长水彩画与水墨画,所以他的藏书票作品,时常融合了水彩画与水墨画的韵味,用木版画作出中国山水的感觉,利用刀法变化出中国水墨的皴法,从作品中可感受到传统的韵味。他的版画作品曾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及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并且在土耳其得过铜牌奖;水彩作品也曾经得过奖。
  和杨可扬一样,我也时常以台北出版的版画画册,和他交换藏书票作品。其中这一款,就是他游历欧洲时,为当时捷克藏书票协会会长洪布里克设计的。西安的大雁塔作为票面的主体,不但可以看出中国风味,而且推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木版水印的技法,加上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应该是我们藏书票创作值得发展的方向。可惜的是,由于木版水印技法印制费工又费时,眼下已经愈来愈少版画家愿意采用了。
其他文献
这是一段连续离奇失踪案。随着案情发展,更扩为大宗集体命案。港口丰收欢庆盛宴中,潜伏杀机。  祖母原居基隆渔港,每早在轮舰汽笛声中醒来,傍晚在渔船返航喧哗中歇息;多年前,她随子女移居台北,遂久不闻海风盐腥。两年前,我陪祖母懒在台北公寓卧房看电视,屏幕上播报渔季新闻:大鱼鬼头刀反常丰收。原本,鬼头刀只有4、5月量产;2004到2007年,秋后台东新港每天多达20吨进港。据说是因为鲔鱼、旗鱼等天敌少了。
期刊
七十二岁的隐地。三十四年的尔雅出版社,岂是一篇文章能够尽述的。有限的篇幅,如何落笔,笔者苦苦考虑。    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写他与书的关系?对这个话题,隐地只用了一句话概括:书之于我这一生。是极其重要的,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隐地,原名柯青华,祖籍浙江永嘉,生于上海,七岁时,被父母送往江苏昆山千灯县小圆庄顾家寄养。后来他父亲因在台湾北一女校教书的朋友生病,电报到上海,请隐地父亲前往台北代课,
期刊
作为近现代海上画坛地位极为重要的大家,长期以来,人们对程十发的绘画一直处于说其好不论其所以好的层面,对于画家本人,也多津津乐道于佚事传说而非画史观照。在这位不世出的大家去世十余年后的今天,对其艺术作一个综合性的论述与评价,因而已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先就其画风的嬗变做阐述,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同好对程十发艺术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大时代的绘画格局与个人画风形成  程十
期刊
这本所谓四不象的书,价值或许正在于这一份混沌。太多的规矩都已走到尽头,但尽头以外依然是浩淼的空间,浩淼得没有方向。  作者很聪明地给了自己迂回的空间。诚如副标题所说,作者要写的只是一个五千多年文化历史中的五个片断。片断这个词是极其中国的。它不负责完整的逻辑与因果。它是滔滔河水里刚刚露出水面的青石,机缘凑巧,一位旅人从青石跳到青石,虽然没有桥,旅人还是抵达了对岸。  作者大致是赞同史景迁的,中国的现
期刊
“亏欠”。是的,亲子教养专家蔡颖卿在新作《在爱里相遇》中,用的就是这个词。当一位本应人见人爱的小小孩,在餐厅里胡闹,不听大人的劝导。让用餐的人们非常无奈时,蔡颖卿想到的是“亏欠”。她觉得大人对这位小小孩亏欠一份正确的生活教养,才导致在那一刻,整个餐厅用餐的人中,没有人对这位天真孩童有任何欣赏与怜爱之情。蔡颖卿问自己也问所有大人,“‘亏欠’是一个责备的词、还是一个反省的词?这个跟我们对教养的期待与心
期刊
在香港,有不少人哈日,然而哈日未必知日。而健吾却是一个知日的专栏作家,下笔每每涉及当代日本社会。去年健吾将文章辑成《瀛男宝鉴》和《瀛人设计》出版,即受读者欢迎。《瀛人设计》封面是深蓝的底色,下面排列着桃红色家徽图案,而《瀛男宝鉴》则大胆地以桃红色男体作封面,也许这两书的对象以设计爱好者和喜欢日本男优的同志为主。所以封面设计也比较另类,充满情色味道。这本《色相大和》则大异其趣,封面以纯白为底色,中间
期刊
资深“酒女”陈匡民近期推出新作——《恋酒絮语》。这本书是其在“中国时报”专栏文章的结集,“32段酣畅淋漓、回味无穷的曼妙恋曲,就像《欲望都市》里的爱情冒险,刺激、欢愉,惊喜处处!”她是台湾品酒师里极少数的女性,“当她用探看人生,或者捕猎爱的方式来看待葡萄酒时,他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些臭男生很难瞳的葡萄酒风景”(台湾葡萄酒专家林裕森语)。    “酒女”养成之路    那是台湾葡萄酒沸腾的年代。在那个全
期刊
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继《土耳其手绘旅行》、《东土、伊朗手绘旅行》之后,张佩瑜又给读者带来在亚洲心脏地带旅行时的趣闻轶事。依旧是手写日记的形式,搭配大量或彩色、或钢笔素描的手绘图;依旧是用细致的眼、敏感的心,观看旅途中的风土人貌;依旧有“peiyu的地理教室”,以自己的职业角度,介绍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缘由。对张佩瑜来说,不同的只是旅程,希望能藉由自己的记录,把
期刊
什么是毛边书?对于当下的许多读者而言,倘若冷不丁被问这个问题,恐怕有一大半的人被问住,而真的成了个问题。  毛边书,简单说就是“书不切边”。具体而言,就是书籍在印造过程中,经过排印、折页、配帖、装订、包本等工序之后,省略了最后一道“切边”的工序,而形成的,一种“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鲁迅语)的图书版本样式。  诚然,毛边书作为书籍装帧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样式,它不是中国本土固有的传统书籍装订方式。
期刊
星期日下午,陪太太到植物园散步。  我喜欢看园景,她喜欢看植物。看到一处园景,我就会想起年轻时代跟那景物相关聯的轻狂往事,一心一意想搬出来说给她听。看到一种植物,她就会想起跟这植物有关的童年往事,忍不住絮絮叨叨的全盘搬出来说给我听,一点细节也舍不得放弃。我们都是属于“回忆型”的人,而且很热心的认为在谈天中自己应该有些贡献。    散文和谈天的结合是很自然的,只是步子要迈得慢,话也不必多。我们明明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