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泉斋
李桦是我最尊敬的藏书票元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名。1990年7月7日我认识他时,他已经84岁高龄。虽然在他去世前,我几乎每年到北京,都去拜访他,但是始终不敢请他为我设计藏书票。不过在他去世前一年,他送我一幅中堂,上面写着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颇有几分言外之意。自那以后,我更是不好意思提起。
还好那时在北京琉璃厂,还可以买到很不错的旧书,例如:鲁迅编的《苏联版画选》、萧干编的《英国版画选》,如今都已经成为古书拍卖会上的珍品。也许是冥冥之中有缘,或者我与他心有灵犀。有一次我买到了李桦在30年代手拓自印的《春郊小景》木刻版画集,稍微可以弥补我不敢请李桦为我设计藏书票的遗憾。
难得的是,我每次去拜访他老人家时,他都会送我几款自刻自用的藏书票。他创作的藏书票几乎都是自用的,而且都无偿送给后进,鼓励他们创作藏书票之用。也许他把我当作藏书票研究者,所以每次拜访他,都会送我几款藏书票。就像埃舍尔生前为了推广版画,只要是有益的活动,他都会请学生代为印制,或者自拓几张出来。从这款“滴泉斋”藏书票,就可以看到李桦就像滴泉一样,他最后留下一百多款藏书票创作,真是可敬!
杨可扬的第一款藏书票
上世纪80年代。我刚进入出版界。那时结交了一帮爱书的朋友,除了定期聚会以外,有关书的书就成了我们共同的珍藏。加上那时跟香港往来,不如现在这么畅通,所以当地编的有关书的杂志,也成为我们积极淘书的对象,特别是香港三联书店发行的《读者良友》月刊。
《读者良友》曾刊登过两三篇藏书票的文章,成为我那时藏书票的知识来源。记得有一期是介绍1984年上海出版业到香港举办书展。文内有一幅杨可扬为书展设计的藏书票,和他的版画风格非常相像。鱼儿在水中遥游,绿意盎然的水色,有几片落花,颇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味道。
那时对它只能望梅止渴。没想到后来杨可扬除了帮我设计藏书票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我到上海必定拜访的对象。每次我带上台北举办的版画展的画册,他都会拿出最近的藏书票作品,请我从中挑选几幅。有一次,我特别准备了栋方志功的版画册,用以证明杨老的版画特色与他有几分类似:都有朴拙的造型,奔放的刀法,大胆的用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借机提出收藏这款藏书票的要求。果然他打开另一个摆放早期藏书票创作的盒子,把它找出来。同时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一款?它可能是我设计的第一款藏书票。”我那时很腼腆,只好报以会心的微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好久没去拜访梁栋先生。从2004年9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海峡两岸藏书票展”,邀请他出席致辞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如今他已经交出中国藏书票研究会会长的重任,但去年北京奥运期间举行的国际藏书展,他仍十分操心,真是老当益壮。
回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曾经到欧陆各国游历,同时推广中国的藏书票艺术。特别是他本人除了版画外,还擅长水彩画与水墨画,所以他的藏书票作品,时常融合了水彩画与水墨画的韵味,用木版画作出中国山水的感觉,利用刀法变化出中国水墨的皴法,从作品中可感受到传统的韵味。他的版画作品曾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及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并且在土耳其得过铜牌奖;水彩作品也曾经得过奖。
和杨可扬一样,我也时常以台北出版的版画画册,和他交换藏书票作品。其中这一款,就是他游历欧洲时,为当时捷克藏书票协会会长洪布里克设计的。西安的大雁塔作为票面的主体,不但可以看出中国风味,而且推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木版水印的技法,加上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应该是我们藏书票创作值得发展的方向。可惜的是,由于木版水印技法印制费工又费时,眼下已经愈来愈少版画家愿意采用了。
李桦是我最尊敬的藏书票元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名。1990年7月7日我认识他时,他已经84岁高龄。虽然在他去世前,我几乎每年到北京,都去拜访他,但是始终不敢请他为我设计藏书票。不过在他去世前一年,他送我一幅中堂,上面写着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颇有几分言外之意。自那以后,我更是不好意思提起。
还好那时在北京琉璃厂,还可以买到很不错的旧书,例如:鲁迅编的《苏联版画选》、萧干编的《英国版画选》,如今都已经成为古书拍卖会上的珍品。也许是冥冥之中有缘,或者我与他心有灵犀。有一次我买到了李桦在30年代手拓自印的《春郊小景》木刻版画集,稍微可以弥补我不敢请李桦为我设计藏书票的遗憾。
难得的是,我每次去拜访他老人家时,他都会送我几款自刻自用的藏书票。他创作的藏书票几乎都是自用的,而且都无偿送给后进,鼓励他们创作藏书票之用。也许他把我当作藏书票研究者,所以每次拜访他,都会送我几款藏书票。就像埃舍尔生前为了推广版画,只要是有益的活动,他都会请学生代为印制,或者自拓几张出来。从这款“滴泉斋”藏书票,就可以看到李桦就像滴泉一样,他最后留下一百多款藏书票创作,真是可敬!
杨可扬的第一款藏书票
上世纪80年代。我刚进入出版界。那时结交了一帮爱书的朋友,除了定期聚会以外,有关书的书就成了我们共同的珍藏。加上那时跟香港往来,不如现在这么畅通,所以当地编的有关书的杂志,也成为我们积极淘书的对象,特别是香港三联书店发行的《读者良友》月刊。
《读者良友》曾刊登过两三篇藏书票的文章,成为我那时藏书票的知识来源。记得有一期是介绍1984年上海出版业到香港举办书展。文内有一幅杨可扬为书展设计的藏书票,和他的版画风格非常相像。鱼儿在水中遥游,绿意盎然的水色,有几片落花,颇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味道。
那时对它只能望梅止渴。没想到后来杨可扬除了帮我设计藏书票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我到上海必定拜访的对象。每次我带上台北举办的版画展的画册,他都会拿出最近的藏书票作品,请我从中挑选几幅。有一次,我特别准备了栋方志功的版画册,用以证明杨老的版画特色与他有几分类似:都有朴拙的造型,奔放的刀法,大胆的用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借机提出收藏这款藏书票的要求。果然他打开另一个摆放早期藏书票创作的盒子,把它找出来。同时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一款?它可能是我设计的第一款藏书票。”我那时很腼腆,只好报以会心的微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好久没去拜访梁栋先生。从2004年9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海峡两岸藏书票展”,邀请他出席致辞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如今他已经交出中国藏书票研究会会长的重任,但去年北京奥运期间举行的国际藏书展,他仍十分操心,真是老当益壮。
回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曾经到欧陆各国游历,同时推广中国的藏书票艺术。特别是他本人除了版画外,还擅长水彩画与水墨画,所以他的藏书票作品,时常融合了水彩画与水墨画的韵味,用木版画作出中国山水的感觉,利用刀法变化出中国水墨的皴法,从作品中可感受到传统的韵味。他的版画作品曾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及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并且在土耳其得过铜牌奖;水彩作品也曾经得过奖。
和杨可扬一样,我也时常以台北出版的版画画册,和他交换藏书票作品。其中这一款,就是他游历欧洲时,为当时捷克藏书票协会会长洪布里克设计的。西安的大雁塔作为票面的主体,不但可以看出中国风味,而且推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木版水印的技法,加上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应该是我们藏书票创作值得发展的方向。可惜的是,由于木版水印技法印制费工又费时,眼下已经愈来愈少版画家愿意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