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地图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no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所谓四不象的书,价值或许正在于这一份混沌。太多的规矩都已走到尽头,但尽头以外依然是浩淼的空间,浩淼得没有方向。
  作者很聪明地给了自己迂回的空间。诚如副标题所说,作者要写的只是一个五千多年文化历史中的五个片断。片断这个词是极其中国的。它不负责完整的逻辑与因果。它是滔滔河水里刚刚露出水面的青石,机缘凑巧,一位旅人从青石跳到青石,虽然没有桥,旅人还是抵达了对岸。
  作者大致是赞同史景迁的,中国的现代史要以明代为始。这本书以明初郑和下西洋开篇,接着直接跳跃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海战,最后以九一八终结。按作者的说法,这五个片断都属于“历史的关键点”,而他之所以从关键点里又挑出这五个,因为这些片断,一旦看清,就会发现原来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被动”,原来“所有的优势条件都没有给中国最终带来好运,我们可以把一盘好局下成惨不忍睹的残局”。这一份领悟是如此的令人心痛。作者称之为“悲情”。
  正像“悲情”这一定义所透露的,作者无意做一位客观冷静的历史学者——而中国从来不缺历史家,相反,尤其是儒家文化过度推崇过去时,恰恰从某种程度造就了中国现代化的困境。作者就算偏重历史,也是以近来广受欢迎的“主观历史”的风格。在他的笔下,往事非但没有泛黄,而且依然是现在式。
  作者的文学才华不由自主地渗透在著作的细节与架构里。每个片断都是一个低调整合的悲剧。天空正聚集着风雷,历史人物内心剧烈斗争,读者屏住呼吸,身不由己参与历史命运的决策,至少在那一片断的那一瞬间——然而,历史的走向每每事与愿违。对位与反衬得到了学术许可范围内最大化的利用:烟枪对应火枪,慈禧的寿辰对应甲午战争的失败,仅仅是两个信手拈来的例子。也或许,历史远比我们想像的更为戏剧化,而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看清一场场戏剧中各种力量的运动与消长。作者发现的纲领在于,原来进入现代,
  “中国史不再仅仅是一部中国史,而呈现为一部国际关系史”。
  包括作者,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在于诠释历史。而首先是认清历史。在放大镜聚焦镜下仔细观看了太平天国后,作者就洪秀全和李秀成所得的“历史的偏袒”,理解为故意历史“不忍心让天真幼稚的我们看到那些未经雕饰的原始部份。并以此来维护我们理想的完整与光洁”,但作者犀利地指出:“历史在这里犯了和洪秀全同样的错误——骗局总有收场的时候,作假的成分越多,收场的难度就越大——欺骗甚至是一条不归路,只有开场,没有收场。”“而对于我们,谎言与伪装,与其说是爱护,不如说是坑害,因为所有在无知中搭建起来的信念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因为我们没有防备,所以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毁灭性打击。”这一段借太平天国的阐发,应该是这本书的真正的源起与动力。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写作与思考的成果。这些年来,作者上下求索,或在辽宁省图书馆一页页翻寻“盛京时报”孤本,或在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搜索阿拉伯伊斯兰史料抄本,大量的阅读(尤其是东西方学者的历史专著)与实地考察,绝非仅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而是看到了“病例”,希望“更好地打量历史和我们自身”。
  有极端的认识,历史并不存在,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正像赫拉克利特著名的论断:我们永远无法涉过同一条水流。河流与我们都在永恒无息地变动着。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作者再过十年,再回首,就算同样的病例,他将会有不同的思索。这也是我们对他的期许。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浩淼的空间里找到了心的方向,正勇往直前。这一本以心为本,以历史来寻找未来的书,将是作者心灵旅程中一块重要的基石。
  五百多年前,意大利毛罗教士那张地图并非第一张世界地图,它的声名来自它富有创举性的精确——这是张现今保存的最早一张相对精确描绘了亚非欧三大洲的地图。有意思的是,这张地图上南下北。对毛罗来说,最重要的是耶路撒冷作为世界的中心的事实。毛罗承认耶路撒冷经度上略微偏西,但考虑到欧洲的“人口密度”,而不是拘泥于“地理空间”,耶路撒冷无疑是世界的中心。
  五百多年后,一位中国的作者将地图旋转180度,他的视觉与心灵终于找到基点:中国的海岸线。风景似乎又是熟识的,却又无法再与从前一样。这个世界曾经颠倒,这个地球被重新拨转过来。这时候我们想起中国禅宗的那句古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作者与耐心的读者借助滑脚的青石跳到了对岸,回首,眼里的不过是一些事实,“鸡毛蒜皮”的事实,堆积出几百年的沧桑历史,一声长叹,要在几百年后才能听到尾声。
  自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倒台已然一个世纪,中国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两个现代政党的权力轮替,十年政治动乱,三十年经济浮华,以及一瞬间,全球一体化凶猛而残酷的对民族文化的冲刷,未来的中国将会怎样?而未来的中国人,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我们希望自己是怎样的形像?
  中国的现代化经由几百年的曲折,终于进入了高潮,就像刺激的云宵飞车冲上了顶点。但结局还不在视野之内。参与者眼中是没有一片白云的青天,或者,由于本能的恐惧而紧闭双眼—一片漆黑。
  这本有可能成为繁荣市场里孤魂野鬼的书,除了以五个片段提纲綦领,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史,更逼迫我们每一个去正视,并思索一个inconveniem question(该怎样翻译?):什么是我们的历史?我们于历史是什么?这是我心中,这一本书最富意义的价值。
其他文献
也许,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专业层次上可以接受原著,但中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原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的。而且,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现代人的阅读被解释成快餐式的浅阅读。这种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阅读表现在人们愈来愈偏向选择通俗读物、图文书和休闲读物。可以说,大多数年轻读者成为读图的一代、网络的一代,重新让他们——即使是能接受原著的大学生,再去读“四书五经”已不太可能。
期刊
龚明德说,他不是藏书家,他又说,希望自己的书房成为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地方。    “六场绝缘斋”    上个世纪80年代,刚调往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龚明德,家当就只有三麻袋的书。一套两居室的宿舍,三个大书架立于卧室,连来访的客人都一眼看出“这是书呆子的家”。后来搬到三室一厅的住房,安排在室厅中间的,依然是顶天立地的可放三排书的书架。到现在,龚教授已经拥有一个近100平方米的独立书房,一排
期刊
青少年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有人比喻:孩子小时候看见野草,就长成了野草;看见玫瑰,就长成了玫瑰。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时段,其阅读会影响人一生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天孩子们读书的状况,会影响这一代人的将来。  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2008年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81.4%,远远高于成年人。这说明近年各地开展的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期刊
“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系列丛书共100册,是集合前沿教育学专家、知名儿童作家的力量共同编撰;精选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经典。包揽古今中外名家大作,品种齐全;该系列图书全部由专业儿童作家、写手用孩子喜欢并容易看懂的语言改写,图书内容独树一帜、外观装帧精美,定价都在10元左右,是孩子们最贴心的阅读大餐。  将经典名著改编成青少年版读物。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在时下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
期刊
台北。  新生南路三段近辛亥路巷内。  抬眼便可见二楼阳台上,黑底招牌上三个洒脱、坚毅的白色书法字:女书店。这是台湾知名书法家董阳孜的题字。  书店取名“女书”,来自一个美丽的传奇:在湖南省江永县,存在着一种只有妇女会认会写的文字,绵延流传两百年。不识汉字的湘楚女子独创似织锦、似图画的文字,仅仅用六百多个单字就能写作。她们以女书秘密通讯,藉以歌咏人世的忧喜悲欢。呈现女性情谊和生命,并且透过母女代代
期刊
去年,也就是2008年初,手边正在看《迷情书踪》,是英国大家拜雅特的作品。书中主角是两位学者,无意问发掘出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书信,他们展读一封封词意恳切的信件,仿佛偷窥者,在脸红心跳之间,偷窥着故去作家隐藏一世的禁忌情缘。阅读此书的感受很奇妙,随着书信往返,某一段落让你沉浸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与压抑,而下一段的情节又拉回现代,跟着两位学者体验学术殿堂的优雅与压抑,作者安排的巧妙对照与铺陈令人深深着迷
期刊
彭志强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金融巨变下的中国企业生死转型》课题组主要研究专家之一。原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为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发起人之一。  2008年经管畅销书《生死转型——金融巨变下的生存发展之道》第一作者,2008年经管畅销书《智弈——没有输家的博弈》总顾问,2005年度管理类畅销书《卓越执行—中国企业
期刊
这是一段连续离奇失踪案。随着案情发展,更扩为大宗集体命案。港口丰收欢庆盛宴中,潜伏杀机。  祖母原居基隆渔港,每早在轮舰汽笛声中醒来,傍晚在渔船返航喧哗中歇息;多年前,她随子女移居台北,遂久不闻海风盐腥。两年前,我陪祖母懒在台北公寓卧房看电视,屏幕上播报渔季新闻:大鱼鬼头刀反常丰收。原本,鬼头刀只有4、5月量产;2004到2007年,秋后台东新港每天多达20吨进港。据说是因为鲔鱼、旗鱼等天敌少了。
期刊
七十二岁的隐地。三十四年的尔雅出版社,岂是一篇文章能够尽述的。有限的篇幅,如何落笔,笔者苦苦考虑。    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写他与书的关系?对这个话题,隐地只用了一句话概括:书之于我这一生。是极其重要的,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隐地,原名柯青华,祖籍浙江永嘉,生于上海,七岁时,被父母送往江苏昆山千灯县小圆庄顾家寄养。后来他父亲因在台湾北一女校教书的朋友生病,电报到上海,请隐地父亲前往台北代课,
期刊
作为近现代海上画坛地位极为重要的大家,长期以来,人们对程十发的绘画一直处于说其好不论其所以好的层面,对于画家本人,也多津津乐道于佚事传说而非画史观照。在这位不世出的大家去世十余年后的今天,对其艺术作一个综合性的论述与评价,因而已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先就其画风的嬗变做阐述,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同好对程十发艺术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大时代的绘画格局与个人画风形成  程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