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辨、界定、转化的智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年观点型命题的形式,稳中有变化。稳表现在命题形式简洁,不含蓄、不高深,一看就懂;三句话,各自表述明确,指向明确,不像叙事型文题指向丰富。变化表现在前两年的观点型文题只含一个核心词,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一个核心词展开,如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不朽”,而今年的作文题三句话单独看很简单,但三句话涉及多个核心词,逻辑关联又是如何,需要学生慎思明辨。
  一、提笔前的三思后行:芜杂落尽见“真词”
  慎思之,作文正道是沧桑
  江苏考题一出,试探解释的、猜测下水的、批判炮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理智地从考题的角度客观解读,题目(只要无原则性的错误,可能有表述上的瑕疵)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文题,一如对待生活中各色现象,都要发挥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的能力,有见解,有判断,不迷惘,不盲从。
  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要去批判,批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消极行为,只会影响对题目的正确理解与深层把握。既然是考题,必然有一定的限制,甚至陷阱,考生必须冷静而清醒地面对,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要避免让自己对作文题不满的情绪影响学生,尽量不对文题挑刺,它只是一个限定性的题目而已,自然有难易之分,题材宽窄之别,但它起着共同的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功用。
  考场写作能力的自信,首先表现为审题的自信。学生考场写作有别于随感写作,当文题为一个简单的现象、观点时,两者差别不大,当文题有一定的复杂性,考生必须冷静地去分析、比选、甄别,确定写作的对象与重点,审题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而随感写作中写作方向是明确的,只要解决构思结构及具体写作内容的问题,侧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表现为提笔前的三思后行,它不同于提笔前的反复酝酿,它是为了明确写作方向与主旨,考察思维的准确性敏锐性;而后者是构思的过程,思量如何巧妙落笔,考查思维的灵活性与表达的独创性。
  明辨之,芜杂落尽见“真词”
  我们可以多角度切入,审一审这则文题。
  从整体表述的角度分析:题干三句话:第一句为俗语,第二句是对俗语的新解,第三句是对新解的定性。题干的重点显然在后两句,俗语只是为了在对比中引出话题。
  从句间逻辑的角度分析:第一句是为引,目的在于引出与此俗语相左的话题;第二句是为转,一个“却”字构成与第一句的意义逆转,一个破折号对新解提出全新界定;第三句是为结,个性或创新是对第二句中行为现象的理性评价。第三句中两个有时究竟是何种关系,争论颇多,其实,无论选择、并列、递进,都讲得通,写作时,选择其一或综合其二,两种写法皆可。
  从具体内容的角度分析:题干涉及的关键词有三组:话长话短,说与不说,个性创新。第一句俗语,一般指语言表达,说话或写文章简洁不啰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二句新解针对“说”:“别人已说的不再说、别人无话说我有话说”,此句在具体内容上与上句似有裂缝,但在思维上要想法将两者统一起来:说与话都应针对表达,有口头表达——发言、讲话、表达见解等,有书面表达——写文章等,这样“不说别人已说”可理解为表达的个性与独创性,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说别人不说”可理解为敢说敢于发声,有个性有见解;第三句的定性使第二句的内容进一步明晰,帮助少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更明确地理解题意。
  题目的理解障碍在于一二句间的话题转换:从话长话短跳到说与不说,很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所以这时学生一定要沉得住气,比选一下哪一句才是写作重点,抓住第二句中的“却”字,便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第一句原来只是一个引子,这个题目绝不止要学生在此俗语上做文章,去阐发表达的要领在于言简意赅,果真如此,此题实在无聊狭隘!所以,学生现场的判断能力非常重要!题干中的每一句话并不是同等重要,有时有轻重主次之分。忽视第一句,瞄准二三句,仔细推敲,原来是将表达(说话)与个性或创新中的某一点或两点关联起来作文,即以“表达”的外在形式体现个性或创新的内涵实质。
  经过以上详细分析,我们看出,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变化在于有了两个层面意义的核心词,比起前两年一个模糊概念的文题,指向性更强,聚焦更集中,但由于第二层面的核心词“个性”与“创新”非常明确,开放度很大,可写话题较多,故写作难度也不算很大,且能很好地防止简单化的个性与创新方面的宿构之作。两个核心词限制写作的内容,是观点型新材料作文的常见形式。以一个明确的核心词命题带来的危害,是题目过于简单,大量宿构之作会削弱文题考查选拔功能。若以一个核心词命题,则该词常为内涵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现场的个性理解与界定,然后再生发成文。
  二、落笔时的界定转化:行云流水巧“扣题”
  衡量考场文最基本最首要的标准是切合题意,切合题意是考场文的“1”,其它立意、结构、语言等要素为“0”,离开切题,谈文章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观点型文题还是叙述类文题,抓准核心词有了写作方向之后,未必能将文章写得很切题。切题不好的文章常表现为:对核心词生硬叙述或论述,显得极不自然而失真,或论述牵强浅陋而空洞。
  那么,文章怎样写才算真切题?切题是阅卷老师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暗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为论述(或叙写)巧妙暗合题意,或素材精当贴合题意,体现了考生对核心词很强的驾驭能力与对素材的选择处理能力。若为议论文,则对核心词的界定自然贴切,体现自我的个性见解,行文中能紧扣自我的个性界定展开,并将核心概念与所选用素材成功对接,将核心词融合转化到对素材的评论之中;若为记叙文,概念界定呈隐性形式,直接将题干中的核心词转化融合到事件的叙述中,以浑然天成不落痕迹为上。
  审问之,个性界定显风采
  界定,是指我该如何定义我理解能力及知识储备下的概念?如何将抽象概念的内涵或概念之间关系具体化?界定能力,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体现了言语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   先看题干为一个核心词文题的界定与转化,以2015年“智慧”为例:“智慧”这一核心词表面明确,其实为一抽象模糊概念,其内涵丰富,指向多维,题干中的核心词只是这些丰富多维的内涵的共性特征之一,而不是指向这些具体内涵本身。“智慧”的内涵如何界定?“智慧”可以是灵气、悟性、才华、灵动、包容、创新、个性、圆满、通达等,写作时可选择其中一种界定,与智慧相融,自圆其说,易写出清晰深刻的佳作;“智慧”的境界可以指个人生存的境界,一种坦然豁达真淳圆融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指引领社会的理性与文明,勇于创新探索改变,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有人可能会疑惑,2014年的“青春不朽”,青春指向应很单一,难道也需要进行界定与转化?事实确为如此,因为这里的青春仍是一个抽象概念,年轻固然是青春,但文章内涵不可能止于外在的青春年少,而应写出精神气质的青春特征,具体有哪些特质,又需要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积淀,进行概念内涵的个性界定与转化,如激情、创造、执着、追求、奋斗,“不朽的青春”同“智慧”一样具有缤纷的盛景,这完全取决于学生思维与表达的个性差异了。
  再看今年的“说”与“个性”或“创新”的关联,更是对学生个性界定能力的考验,关键是对“说”的理解,若写议论文,可写在别人不说时敢于发声,敢说别人不敢说,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其实是一种担当,当然所发之声也是一种个性与独到之见;也可写在文化艺术科技创造诸多领域,不去表达他人已表达,不蹈他人旧迹,勇于说出自我独创,有个性有创新;若写记叙文,可创设情境界定对某种现象、事物的态度,不同人形成对比,其中主人公对此有独到见解,能够独抒机杼,并以外在语言或内在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构思是一种相当巧妙的转化,因为全文都是“说”的内容的外现。
  笃行之,巧妙转化见匠心
  转化,是指将题干中的核心词及界定后的内涵,形象含蓄融入对素材的论述中。转化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及表达的综合能力,素材评论要围绕核心内涵展开,要求学生思维要有理性聚焦能力,而这种评论以含蓄扣题为佳,要求学生思维及表达要有一定形象性与灵活性。
  界定常常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也可在行文中自然点出。而转化,则多在素材运用的行文中出现。转化之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核心内涵的含蓄体现,一为评论与叙述的融合,即暗扣界定的核心词,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表达方式,叙述中有评论,同时富含情感,使论述既有思想性又有形象性,既扣题又有感染力。
  仍以2015年“智慧”为例,看好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是如何个性界定与巧妙转化的:
  让智慧之树亭亭如盖
  “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时间和智慧而已。”三毛口中的智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以为,王国维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超然境界,才是智慧的最美盛景。
  智慧是一种境界,一种勘破的超然、执着的追寻让智慧之树成长,长得亭亭如盖。
  (将智慧界定为超然。)
  格拉斯例。不禁为格拉斯的壮举动容:他如何达到这般超然境界?智慧的光,早已洒落他所有的纠结角落。
  张嘉佳例。无论雨侵风蚀的落寞与痛楚如何,无论斑驳离乱的桂影与飞尘如何,在那超然境界里羽化升仙,在繁华落尽之后,看智慧之树直冲霄汉,留得浩气,穿越群山之巅。
  北有苍山负雪,南有水湄花香,让智慧之树在超然境界里长得亭亭如盖吧,它会为生命撑起无限苍穹!
  (形象的语言“智慧的光与树”,既扣题点题,又巧妙将智慧内涵转化为“超然”。)
  生命的无花果
  ……(开头略)
  是的,智慧是无花果,无花的生命历程并不可怕,因为必有生命之果可以收藏。
  (随文界定。)
  捷克作家赫拉巴山尔所著《过于喧器的孤独》整理废旧书籍的老汉嘉,他十分贫穷,地位卑微。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简直不堪一击。但他正是“大隐隐于朝”的智者,他在废旧书中寻得了智慧,他与康德敬畏道德法律、仰望星空,又与庄子、老子谈论出世入世。在他眼中,那个恶臭而又肮脏的地下室就是充满智慧的天堂,他收获了生命真正的果实!精神的富足与充实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紧扣无花果的智慧论述,转化为“精神的富足与充实”这一智慧特征,于形象论述中点题。)
  由上两例可见,转化,并不仅是动笔写就的成果,它与前期的审题及对题目内涵的独特界定直接相关,一脉相承。同样,今年的作文题,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转化,也必须由动笔前的慎思明辨,落笔后的抽象界定所决定。
  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方能笃行之。作文的审题切题扣题是一个系统而渐进的过程,需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扎实的思维与表达的训练,不可一蹴而就。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中学]
其他文献
嵌套式结构(也称套层式结构)指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的叙事结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驿路梨花》选用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略读”。但是,作为叙事性文本,本文的学习重点笔者以为可以放在小说的“嵌套式结构”上。课后“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呢?谁是小茅屋的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收录了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江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都教过,笔者也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读过。实际生活中,老师们对待本文有这么几种态度:其一,看图说话,小学生就会的作文形式,高中生了,不必多讲;其二,讲这类文章对应试没有什么益处,把词语讲一讲就行了;其三,文章太深奥、太玄虚,讲了学生也不懂,不如不讲;还有,现在讲究整体感知,不纠缠细枝末节,了解个大致思路就行了……  以
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但现代文阅读教学却不尽人意,达不到“为学而教”的目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评价课堂优劣的标准也应该是学生课堂收获的多少。“活力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绽放生命激情,从而形成健康上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语文课堂要深入分析学情,关注学生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设计适
恐怕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有那么多的教学观点与主张,甚至是教学争议。从早前的“误尽苍生皆语文”,到后来的“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到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都是各种教学观点的碰撞,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是关于《背影》教学的,这组文章谈到了语文教学的“迷失”问题,谈到了语文的“遮蔽”与“去蔽”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倒觉得无论是之前的语文教学争论,还是
所谓“预习”是指学习个体自觉运用已经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自主地了解、质疑、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是连接“旧”与“新”、“课外”与“课堂”、“教”与“学”的桥梁。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及运用旧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今年使用全国卷Ⅲ的省份有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相对于全国卷Ⅰ和Ⅱ,卷Ⅲ在命题风格和难度上都有很大差异。  全国卷Ⅲ作文题目具体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
2009年高考,继广东、山东、宁夏/海南、江苏五省区率先命制新课标卷之后,浙江、安徽、福建、辽宁、天津五省市也加入了新课标卷行列,从而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的有机对接。综观9套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出新课程卷改革的四大走势和四大焦点:    一、嬗变的四大走势    为了更清晰地扫描出新课标卷嬗变的轨迹,现对2009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的基本构成板块、题量、分值作一鸟瞰
《囚绿记》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同时,陆蠡也以之冠名自己最后一本散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编选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中。我相信,这是对这位诚悫忠直的、牺牲于抗日年代的年轻作家最好的纪念与致敬。  有意思的是,苏教版与沪教版也将此文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能同时入选三种教材,可谓名篇,然其篇章虽名,其旨却未必昭明。罔顾全篇而断章取义,不及细读却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思想,把文本变成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媒介,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适时地做好文本之外的迁引。遇到适合借鉴的课文文本,要及时地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此处的“写”不是无方向的言语训练,是关联学生的生活,借助学生生活的体验,巧妙链接课堂、融合文本的言语实践。这样的写作可以称为“生活写作” 。生活写作之于文本教学,是外在衔接,也是后续实践,更是生命世界的共鸣、延展与升华。课堂应该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我国提出了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其基本措施有:1.完善以现有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