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年观点型命题的形式,稳中有变化。稳表现在命题形式简洁,不含蓄、不高深,一看就懂;三句话,各自表述明确,指向明确,不像叙事型文题指向丰富。变化表现在前两年的观点型文题只含一个核心词,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一个核心词展开,如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不朽”,而今年的作文题三句话单独看很简单,但三句话涉及多个核心词,逻辑关联又是如何,需要学生慎思明辨。
一、提笔前的三思后行:芜杂落尽见“真词”
慎思之,作文正道是沧桑
江苏考题一出,试探解释的、猜测下水的、批判炮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理智地从考题的角度客观解读,题目(只要无原则性的错误,可能有表述上的瑕疵)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文题,一如对待生活中各色现象,都要发挥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的能力,有见解,有判断,不迷惘,不盲从。
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要去批判,批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消极行为,只会影响对题目的正确理解与深层把握。既然是考题,必然有一定的限制,甚至陷阱,考生必须冷静而清醒地面对,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要避免让自己对作文题不满的情绪影响学生,尽量不对文题挑刺,它只是一个限定性的题目而已,自然有难易之分,题材宽窄之别,但它起着共同的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功用。
考场写作能力的自信,首先表现为审题的自信。学生考场写作有别于随感写作,当文题为一个简单的现象、观点时,两者差别不大,当文题有一定的复杂性,考生必须冷静地去分析、比选、甄别,确定写作的对象与重点,审题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而随感写作中写作方向是明确的,只要解决构思结构及具体写作内容的问题,侧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表现为提笔前的三思后行,它不同于提笔前的反复酝酿,它是为了明确写作方向与主旨,考察思维的准确性敏锐性;而后者是构思的过程,思量如何巧妙落笔,考查思维的灵活性与表达的独创性。
明辨之,芜杂落尽见“真词”
我们可以多角度切入,审一审这则文题。
从整体表述的角度分析:题干三句话:第一句为俗语,第二句是对俗语的新解,第三句是对新解的定性。题干的重点显然在后两句,俗语只是为了在对比中引出话题。
从句间逻辑的角度分析:第一句是为引,目的在于引出与此俗语相左的话题;第二句是为转,一个“却”字构成与第一句的意义逆转,一个破折号对新解提出全新界定;第三句是为结,个性或创新是对第二句中行为现象的理性评价。第三句中两个有时究竟是何种关系,争论颇多,其实,无论选择、并列、递进,都讲得通,写作时,选择其一或综合其二,两种写法皆可。
从具体内容的角度分析:题干涉及的关键词有三组:话长话短,说与不说,个性创新。第一句俗语,一般指语言表达,说话或写文章简洁不啰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二句新解针对“说”:“别人已说的不再说、别人无话说我有话说”,此句在具体内容上与上句似有裂缝,但在思维上要想法将两者统一起来:说与话都应针对表达,有口头表达——发言、讲话、表达见解等,有书面表达——写文章等,这样“不说别人已说”可理解为表达的个性与独创性,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说别人不说”可理解为敢说敢于发声,有个性有见解;第三句的定性使第二句的内容进一步明晰,帮助少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更明确地理解题意。
题目的理解障碍在于一二句间的话题转换:从话长话短跳到说与不说,很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所以这时学生一定要沉得住气,比选一下哪一句才是写作重点,抓住第二句中的“却”字,便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第一句原来只是一个引子,这个题目绝不止要学生在此俗语上做文章,去阐发表达的要领在于言简意赅,果真如此,此题实在无聊狭隘!所以,学生现场的判断能力非常重要!题干中的每一句话并不是同等重要,有时有轻重主次之分。忽视第一句,瞄准二三句,仔细推敲,原来是将表达(说话)与个性或创新中的某一点或两点关联起来作文,即以“表达”的外在形式体现个性或创新的内涵实质。
经过以上详细分析,我们看出,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变化在于有了两个层面意义的核心词,比起前两年一个模糊概念的文题,指向性更强,聚焦更集中,但由于第二层面的核心词“个性”与“创新”非常明确,开放度很大,可写话题较多,故写作难度也不算很大,且能很好地防止简单化的个性与创新方面的宿构之作。两个核心词限制写作的内容,是观点型新材料作文的常见形式。以一个明确的核心词命题带来的危害,是题目过于简单,大量宿构之作会削弱文题考查选拔功能。若以一个核心词命题,则该词常为内涵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现场的个性理解与界定,然后再生发成文。
二、落笔时的界定转化:行云流水巧“扣题”
衡量考场文最基本最首要的标准是切合题意,切合题意是考场文的“1”,其它立意、结构、语言等要素为“0”,离开切题,谈文章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观点型文题还是叙述类文题,抓准核心词有了写作方向之后,未必能将文章写得很切题。切题不好的文章常表现为:对核心词生硬叙述或论述,显得极不自然而失真,或论述牵强浅陋而空洞。
那么,文章怎样写才算真切题?切题是阅卷老师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暗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为论述(或叙写)巧妙暗合题意,或素材精当贴合题意,体现了考生对核心词很强的驾驭能力与对素材的选择处理能力。若为议论文,则对核心词的界定自然贴切,体现自我的个性见解,行文中能紧扣自我的个性界定展开,并将核心概念与所选用素材成功对接,将核心词融合转化到对素材的评论之中;若为记叙文,概念界定呈隐性形式,直接将题干中的核心词转化融合到事件的叙述中,以浑然天成不落痕迹为上。
审问之,个性界定显风采
界定,是指我该如何定义我理解能力及知识储备下的概念?如何将抽象概念的内涵或概念之间关系具体化?界定能力,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体现了言语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 先看题干为一个核心词文题的界定与转化,以2015年“智慧”为例:“智慧”这一核心词表面明确,其实为一抽象模糊概念,其内涵丰富,指向多维,题干中的核心词只是这些丰富多维的内涵的共性特征之一,而不是指向这些具体内涵本身。“智慧”的内涵如何界定?“智慧”可以是灵气、悟性、才华、灵动、包容、创新、个性、圆满、通达等,写作时可选择其中一种界定,与智慧相融,自圆其说,易写出清晰深刻的佳作;“智慧”的境界可以指个人生存的境界,一种坦然豁达真淳圆融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指引领社会的理性与文明,勇于创新探索改变,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有人可能会疑惑,2014年的“青春不朽”,青春指向应很单一,难道也需要进行界定与转化?事实确为如此,因为这里的青春仍是一个抽象概念,年轻固然是青春,但文章内涵不可能止于外在的青春年少,而应写出精神气质的青春特征,具体有哪些特质,又需要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积淀,进行概念内涵的个性界定与转化,如激情、创造、执着、追求、奋斗,“不朽的青春”同“智慧”一样具有缤纷的盛景,这完全取决于学生思维与表达的个性差异了。
再看今年的“说”与“个性”或“创新”的关联,更是对学生个性界定能力的考验,关键是对“说”的理解,若写议论文,可写在别人不说时敢于发声,敢说别人不敢说,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其实是一种担当,当然所发之声也是一种个性与独到之见;也可写在文化艺术科技创造诸多领域,不去表达他人已表达,不蹈他人旧迹,勇于说出自我独创,有个性有创新;若写记叙文,可创设情境界定对某种现象、事物的态度,不同人形成对比,其中主人公对此有独到见解,能够独抒机杼,并以外在语言或内在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构思是一种相当巧妙的转化,因为全文都是“说”的内容的外现。
笃行之,巧妙转化见匠心
转化,是指将题干中的核心词及界定后的内涵,形象含蓄融入对素材的论述中。转化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及表达的综合能力,素材评论要围绕核心内涵展开,要求学生思维要有理性聚焦能力,而这种评论以含蓄扣题为佳,要求学生思维及表达要有一定形象性与灵活性。
界定常常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也可在行文中自然点出。而转化,则多在素材运用的行文中出现。转化之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核心内涵的含蓄体现,一为评论与叙述的融合,即暗扣界定的核心词,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表达方式,叙述中有评论,同时富含情感,使论述既有思想性又有形象性,既扣题又有感染力。
仍以2015年“智慧”为例,看好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是如何个性界定与巧妙转化的:
让智慧之树亭亭如盖
“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时间和智慧而已。”三毛口中的智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以为,王国维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超然境界,才是智慧的最美盛景。
智慧是一种境界,一种勘破的超然、执着的追寻让智慧之树成长,长得亭亭如盖。
(将智慧界定为超然。)
格拉斯例。不禁为格拉斯的壮举动容:他如何达到这般超然境界?智慧的光,早已洒落他所有的纠结角落。
张嘉佳例。无论雨侵风蚀的落寞与痛楚如何,无论斑驳离乱的桂影与飞尘如何,在那超然境界里羽化升仙,在繁华落尽之后,看智慧之树直冲霄汉,留得浩气,穿越群山之巅。
北有苍山负雪,南有水湄花香,让智慧之树在超然境界里长得亭亭如盖吧,它会为生命撑起无限苍穹!
(形象的语言“智慧的光与树”,既扣题点题,又巧妙将智慧内涵转化为“超然”。)
生命的无花果
……(开头略)
是的,智慧是无花果,无花的生命历程并不可怕,因为必有生命之果可以收藏。
(随文界定。)
捷克作家赫拉巴山尔所著《过于喧器的孤独》整理废旧书籍的老汉嘉,他十分贫穷,地位卑微。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简直不堪一击。但他正是“大隐隐于朝”的智者,他在废旧书中寻得了智慧,他与康德敬畏道德法律、仰望星空,又与庄子、老子谈论出世入世。在他眼中,那个恶臭而又肮脏的地下室就是充满智慧的天堂,他收获了生命真正的果实!精神的富足与充实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紧扣无花果的智慧论述,转化为“精神的富足与充实”这一智慧特征,于形象论述中点题。)
由上两例可见,转化,并不仅是动笔写就的成果,它与前期的审题及对题目内涵的独特界定直接相关,一脉相承。同样,今年的作文题,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转化,也必须由动笔前的慎思明辨,落笔后的抽象界定所决定。
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方能笃行之。作文的审题切题扣题是一个系统而渐进的过程,需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扎实的思维与表达的训练,不可一蹴而就。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中学]
一、提笔前的三思后行:芜杂落尽见“真词”
慎思之,作文正道是沧桑
江苏考题一出,试探解释的、猜测下水的、批判炮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理智地从考题的角度客观解读,题目(只要无原则性的错误,可能有表述上的瑕疵)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文题,一如对待生活中各色现象,都要发挥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的能力,有见解,有判断,不迷惘,不盲从。
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要去批判,批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消极行为,只会影响对题目的正确理解与深层把握。既然是考题,必然有一定的限制,甚至陷阱,考生必须冷静而清醒地面对,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要避免让自己对作文题不满的情绪影响学生,尽量不对文题挑刺,它只是一个限定性的题目而已,自然有难易之分,题材宽窄之别,但它起着共同的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功用。
考场写作能力的自信,首先表现为审题的自信。学生考场写作有别于随感写作,当文题为一个简单的现象、观点时,两者差别不大,当文题有一定的复杂性,考生必须冷静地去分析、比选、甄别,确定写作的对象与重点,审题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而随感写作中写作方向是明确的,只要解决构思结构及具体写作内容的问题,侧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表现为提笔前的三思后行,它不同于提笔前的反复酝酿,它是为了明确写作方向与主旨,考察思维的准确性敏锐性;而后者是构思的过程,思量如何巧妙落笔,考查思维的灵活性与表达的独创性。
明辨之,芜杂落尽见“真词”
我们可以多角度切入,审一审这则文题。
从整体表述的角度分析:题干三句话:第一句为俗语,第二句是对俗语的新解,第三句是对新解的定性。题干的重点显然在后两句,俗语只是为了在对比中引出话题。
从句间逻辑的角度分析:第一句是为引,目的在于引出与此俗语相左的话题;第二句是为转,一个“却”字构成与第一句的意义逆转,一个破折号对新解提出全新界定;第三句是为结,个性或创新是对第二句中行为现象的理性评价。第三句中两个有时究竟是何种关系,争论颇多,其实,无论选择、并列、递进,都讲得通,写作时,选择其一或综合其二,两种写法皆可。
从具体内容的角度分析:题干涉及的关键词有三组:话长话短,说与不说,个性创新。第一句俗语,一般指语言表达,说话或写文章简洁不啰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二句新解针对“说”:“别人已说的不再说、别人无话说我有话说”,此句在具体内容上与上句似有裂缝,但在思维上要想法将两者统一起来:说与话都应针对表达,有口头表达——发言、讲话、表达见解等,有书面表达——写文章等,这样“不说别人已说”可理解为表达的个性与独创性,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说别人不说”可理解为敢说敢于发声,有个性有见解;第三句的定性使第二句的内容进一步明晰,帮助少部分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更明确地理解题意。
题目的理解障碍在于一二句间的话题转换:从话长话短跳到说与不说,很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所以这时学生一定要沉得住气,比选一下哪一句才是写作重点,抓住第二句中的“却”字,便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第一句原来只是一个引子,这个题目绝不止要学生在此俗语上做文章,去阐发表达的要领在于言简意赅,果真如此,此题实在无聊狭隘!所以,学生现场的判断能力非常重要!题干中的每一句话并不是同等重要,有时有轻重主次之分。忽视第一句,瞄准二三句,仔细推敲,原来是将表达(说话)与个性或创新中的某一点或两点关联起来作文,即以“表达”的外在形式体现个性或创新的内涵实质。
经过以上详细分析,我们看出,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变化在于有了两个层面意义的核心词,比起前两年一个模糊概念的文题,指向性更强,聚焦更集中,但由于第二层面的核心词“个性”与“创新”非常明确,开放度很大,可写话题较多,故写作难度也不算很大,且能很好地防止简单化的个性与创新方面的宿构之作。两个核心词限制写作的内容,是观点型新材料作文的常见形式。以一个明确的核心词命题带来的危害,是题目过于简单,大量宿构之作会削弱文题考查选拔功能。若以一个核心词命题,则该词常为内涵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现场的个性理解与界定,然后再生发成文。
二、落笔时的界定转化:行云流水巧“扣题”
衡量考场文最基本最首要的标准是切合题意,切合题意是考场文的“1”,其它立意、结构、语言等要素为“0”,离开切题,谈文章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观点型文题还是叙述类文题,抓准核心词有了写作方向之后,未必能将文章写得很切题。切题不好的文章常表现为:对核心词生硬叙述或论述,显得极不自然而失真,或论述牵强浅陋而空洞。
那么,文章怎样写才算真切题?切题是阅卷老师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暗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为论述(或叙写)巧妙暗合题意,或素材精当贴合题意,体现了考生对核心词很强的驾驭能力与对素材的选择处理能力。若为议论文,则对核心词的界定自然贴切,体现自我的个性见解,行文中能紧扣自我的个性界定展开,并将核心概念与所选用素材成功对接,将核心词融合转化到对素材的评论之中;若为记叙文,概念界定呈隐性形式,直接将题干中的核心词转化融合到事件的叙述中,以浑然天成不落痕迹为上。
审问之,个性界定显风采
界定,是指我该如何定义我理解能力及知识储备下的概念?如何将抽象概念的内涵或概念之间关系具体化?界定能力,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体现了言语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 先看题干为一个核心词文题的界定与转化,以2015年“智慧”为例:“智慧”这一核心词表面明确,其实为一抽象模糊概念,其内涵丰富,指向多维,题干中的核心词只是这些丰富多维的内涵的共性特征之一,而不是指向这些具体内涵本身。“智慧”的内涵如何界定?“智慧”可以是灵气、悟性、才华、灵动、包容、创新、个性、圆满、通达等,写作时可选择其中一种界定,与智慧相融,自圆其说,易写出清晰深刻的佳作;“智慧”的境界可以指个人生存的境界,一种坦然豁达真淳圆融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指引领社会的理性与文明,勇于创新探索改变,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有人可能会疑惑,2014年的“青春不朽”,青春指向应很单一,难道也需要进行界定与转化?事实确为如此,因为这里的青春仍是一个抽象概念,年轻固然是青春,但文章内涵不可能止于外在的青春年少,而应写出精神气质的青春特征,具体有哪些特质,又需要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积淀,进行概念内涵的个性界定与转化,如激情、创造、执着、追求、奋斗,“不朽的青春”同“智慧”一样具有缤纷的盛景,这完全取决于学生思维与表达的个性差异了。
再看今年的“说”与“个性”或“创新”的关联,更是对学生个性界定能力的考验,关键是对“说”的理解,若写议论文,可写在别人不说时敢于发声,敢说别人不敢说,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其实是一种担当,当然所发之声也是一种个性与独到之见;也可写在文化艺术科技创造诸多领域,不去表达他人已表达,不蹈他人旧迹,勇于说出自我独创,有个性有创新;若写记叙文,可创设情境界定对某种现象、事物的态度,不同人形成对比,其中主人公对此有独到见解,能够独抒机杼,并以外在语言或内在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构思是一种相当巧妙的转化,因为全文都是“说”的内容的外现。
笃行之,巧妙转化见匠心
转化,是指将题干中的核心词及界定后的内涵,形象含蓄融入对素材的论述中。转化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及表达的综合能力,素材评论要围绕核心内涵展开,要求学生思维要有理性聚焦能力,而这种评论以含蓄扣题为佳,要求学生思维及表达要有一定形象性与灵活性。
界定常常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也可在行文中自然点出。而转化,则多在素材运用的行文中出现。转化之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核心内涵的含蓄体现,一为评论与叙述的融合,即暗扣界定的核心词,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表达方式,叙述中有评论,同时富含情感,使论述既有思想性又有形象性,既扣题又有感染力。
仍以2015年“智慧”为例,看好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是如何个性界定与巧妙转化的:
让智慧之树亭亭如盖
“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时间和智慧而已。”三毛口中的智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以为,王国维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超然境界,才是智慧的最美盛景。
智慧是一种境界,一种勘破的超然、执着的追寻让智慧之树成长,长得亭亭如盖。
(将智慧界定为超然。)
格拉斯例。不禁为格拉斯的壮举动容:他如何达到这般超然境界?智慧的光,早已洒落他所有的纠结角落。
张嘉佳例。无论雨侵风蚀的落寞与痛楚如何,无论斑驳离乱的桂影与飞尘如何,在那超然境界里羽化升仙,在繁华落尽之后,看智慧之树直冲霄汉,留得浩气,穿越群山之巅。
北有苍山负雪,南有水湄花香,让智慧之树在超然境界里长得亭亭如盖吧,它会为生命撑起无限苍穹!
(形象的语言“智慧的光与树”,既扣题点题,又巧妙将智慧内涵转化为“超然”。)
生命的无花果
……(开头略)
是的,智慧是无花果,无花的生命历程并不可怕,因为必有生命之果可以收藏。
(随文界定。)
捷克作家赫拉巴山尔所著《过于喧器的孤独》整理废旧书籍的老汉嘉,他十分贫穷,地位卑微。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简直不堪一击。但他正是“大隐隐于朝”的智者,他在废旧书中寻得了智慧,他与康德敬畏道德法律、仰望星空,又与庄子、老子谈论出世入世。在他眼中,那个恶臭而又肮脏的地下室就是充满智慧的天堂,他收获了生命真正的果实!精神的富足与充实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紧扣无花果的智慧论述,转化为“精神的富足与充实”这一智慧特征,于形象论述中点题。)
由上两例可见,转化,并不仅是动笔写就的成果,它与前期的审题及对题目内涵的独特界定直接相关,一脉相承。同样,今年的作文题,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转化,也必须由动笔前的慎思明辨,落笔后的抽象界定所决定。
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方能笃行之。作文的审题切题扣题是一个系统而渐进的过程,需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扎实的思维与表达的训练,不可一蹴而就。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