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外伤后急性脑肿胀进行临床分型,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按一定标准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肿胀患者分组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GCS评分、瞳孔变化、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施行开颅手术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果:手术治疗患者与非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而分型的3组患者的生存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治疗关键是对患者进行分型,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关键词】 外伤后脑肿胀 临床分型 治疗
引言
患者经历车祸或者其他意外事件,其颅脑受到严重撞击形成外伤,通过医院对患者伤后进行及时的CT检查,如果发现患者有单侧或者双侧脑水肿但是没有非常显著的颅内血肿,这种症状即可认为是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有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患者一般存在严重的长期意识障碍,且这种意识障碍会朝着恶性方向发展,由于病发突然且较严重,其病情控制有难度,因此临床死亡率较高。笔者根据一般的临床分型标准对我院收治的88例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采取的治疗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探索出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法及患者生存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联,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确诊为外伤后急性脑肿胀,其中孕妇、年龄小于14岁的患者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不能纳入研究对象。按照CT检查的结果将88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甲组: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且中线移位小于5毫米;乙组: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且中线移位大于5毫米;丙组:双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三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如下表,经过统计学检验,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GCS评分、瞳孔是否等大、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施行开颅手术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可保证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率存在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三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如下:(1)甲组:有31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40.5岁。24例因交通事故受伤,7例非交通事故受伤,17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有低氧血症,23例施行开颅手术;(2)乙组:有28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39.9岁。21例因交通事故受伤,7例非交通事故受伤,12例瞳孔散大,6例有低氧血症,23例施行开颅手术;(3)丙组:有29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39.9岁。21例因交通事故受伤,8例非交通事故受伤,13例瞳孔散大,6例有低氧血症,23例施行开颅手术;
经过统计学检验,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GCS评分、瞳孔是否等大、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施行开颅手术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可保证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率存在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标准
根据我院外伤后昏迷数据库中CT检查后的分类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患者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但是中线移位小于5毫米,乙组患者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但是中线移位大于5毫米,双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为丙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和H检验,其中预后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
2 结果
88例患者中有6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而有20例患者未进行手术治疗。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和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以上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比较。其中,甲组死亡1例,生存率93.75;乙组6例死亡,生存率76%;丙组20例死亡,生存率25.91%。甲组、乙组患者分别与丙组患者进行比较,其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甲组、乙组的手术效果要好于丙组患者。
手术患者与未手术患者进行比较,68例患者实施手术,33例死亡,20例未手术,9例死亡,卡方值为0.79,且P>0.05,说明手术患者与为手术患者在生存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脑肿胀的发生原理
导致脑肿胀的因素主要有四个:①血管,患者一旦发生脑外伤,则其可能出现广泛性的血管痉挛或者扩张,严重是可导致患者急性大脑半球梗死。②细胞毒性,患者颅脑外伤后会有钾离子、钠离子等内流,伤后两小时内持续低灌注,其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 NMDA) 受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钙超载而急性肿胀,特别是有的患者经历大脑损伤后其血糖值明显上升,腺苷酸的合成受到很大的抑制,患者体内钙离子的代谢发生异常,则患者颅脑性损伤加重。③神经细胞凋亡,如果患者是属于机械性的颅脑损伤,则其神经细胞经过外力重伤之后可加速凋亡的过程,从而引起患者脑肿胀。④中枢功能失调,直接性的严重颅脑损伤能够通过患者脑室系统使得患者脑血管功能失调,一旦脑血管功能失调,则脑肿胀可加重。
3.2 临床分型的作用
患者外伤后脑肿胀按照病情急缓程度可分为亚性和亚急性,根据患者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则又可以分为大脑半球肿胀和急性脑肿胀,其中急性脑肿胀按照上文所述的标准可分为三个类型,不同的类型的中线移位不同,患者脑压也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且患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其生理变化与辅助检查资料不同步,则会造成患者治疗效果的延后,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外伤后患者急性脑肿胀进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其对患者生存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4 小结
医疗界一般认为对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应该以手术治疗的方式为主,但是对于有的特殊患者应该采取非手术的方式,手术方式与非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很小,以上结果证明基本无影响,而对患者生存率影响较大的是临床分型,甲组、乙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丙组患者。因此,在以后的治疗中要重视临床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严格的分型,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的伤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艾子敏. 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5:46-47.
[2]郝学红,张强.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3:3-5.
[3]高翔,陈世文. 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3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13:172-173+182.
【关键词】 外伤后脑肿胀 临床分型 治疗
引言
患者经历车祸或者其他意外事件,其颅脑受到严重撞击形成外伤,通过医院对患者伤后进行及时的CT检查,如果发现患者有单侧或者双侧脑水肿但是没有非常显著的颅内血肿,这种症状即可认为是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有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患者一般存在严重的长期意识障碍,且这种意识障碍会朝着恶性方向发展,由于病发突然且较严重,其病情控制有难度,因此临床死亡率较高。笔者根据一般的临床分型标准对我院收治的88例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采取的治疗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探索出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法及患者生存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联,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确诊为外伤后急性脑肿胀,其中孕妇、年龄小于14岁的患者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不能纳入研究对象。按照CT检查的结果将88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甲组: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且中线移位小于5毫米;乙组: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且中线移位大于5毫米;丙组:双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三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如下表,经过统计学检验,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GCS评分、瞳孔是否等大、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施行开颅手术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可保证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率存在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三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如下:(1)甲组:有31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40.5岁。24例因交通事故受伤,7例非交通事故受伤,17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有低氧血症,23例施行开颅手术;(2)乙组:有28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39.9岁。21例因交通事故受伤,7例非交通事故受伤,12例瞳孔散大,6例有低氧血症,23例施行开颅手术;(3)丙组:有29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39.9岁。21例因交通事故受伤,8例非交通事故受伤,13例瞳孔散大,6例有低氧血症,23例施行开颅手术;
经过统计学检验,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GCS评分、瞳孔是否等大、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施行开颅手术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可保证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率存在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标准
根据我院外伤后昏迷数据库中CT检查后的分类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患者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但是中线移位小于5毫米,乙组患者一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但是中线移位大于5毫米,双侧半球弥漫性肿胀为丙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和H检验,其中预后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
2 结果
88例患者中有6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而有20例患者未进行手术治疗。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和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以上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比较。其中,甲组死亡1例,生存率93.75;乙组6例死亡,生存率76%;丙组20例死亡,生存率25.91%。甲组、乙组患者分别与丙组患者进行比较,其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甲组、乙组的手术效果要好于丙组患者。
手术患者与未手术患者进行比较,68例患者实施手术,33例死亡,20例未手术,9例死亡,卡方值为0.79,且P>0.05,说明手术患者与为手术患者在生存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脑肿胀的发生原理
导致脑肿胀的因素主要有四个:①血管,患者一旦发生脑外伤,则其可能出现广泛性的血管痉挛或者扩张,严重是可导致患者急性大脑半球梗死。②细胞毒性,患者颅脑外伤后会有钾离子、钠离子等内流,伤后两小时内持续低灌注,其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 NMDA) 受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钙超载而急性肿胀,特别是有的患者经历大脑损伤后其血糖值明显上升,腺苷酸的合成受到很大的抑制,患者体内钙离子的代谢发生异常,则患者颅脑性损伤加重。③神经细胞凋亡,如果患者是属于机械性的颅脑损伤,则其神经细胞经过外力重伤之后可加速凋亡的过程,从而引起患者脑肿胀。④中枢功能失调,直接性的严重颅脑损伤能够通过患者脑室系统使得患者脑血管功能失调,一旦脑血管功能失调,则脑肿胀可加重。
3.2 临床分型的作用
患者外伤后脑肿胀按照病情急缓程度可分为亚性和亚急性,根据患者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则又可以分为大脑半球肿胀和急性脑肿胀,其中急性脑肿胀按照上文所述的标准可分为三个类型,不同的类型的中线移位不同,患者脑压也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且患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其生理变化与辅助检查资料不同步,则会造成患者治疗效果的延后,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外伤后患者急性脑肿胀进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其对患者生存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4 小结
医疗界一般认为对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应该以手术治疗的方式为主,但是对于有的特殊患者应该采取非手术的方式,手术方式与非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很小,以上结果证明基本无影响,而对患者生存率影响较大的是临床分型,甲组、乙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丙组患者。因此,在以后的治疗中要重视临床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严格的分型,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的伤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艾子敏. 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5:46-47.
[2]郝学红,张强.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3:3-5.
[3]高翔,陈世文. 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3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13:172-17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