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趣数学旨在让数学课堂上妙趣横生、智慧流淌,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探究、思考、内化、建构,自始至终似乎在玩数学,而且在数学课后,学生还想把数学继续玩下去。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做到智与趣合一、情与理交融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立足生活,让学生学明白易懂的数学,为快乐提供源泉。
数学学习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日常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执教《倍数和因数》一课时的引入部分就颇有特色:
吴老师:孩子们认识我吗?打个招呼!(吴老师好!)
吴老师:那我和你们是什么关系?
学生:师生关系。
吴老师:你的妈妈和你是什么关系?
学生:母子(女)关系。
吴老师:是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数与数之间也一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吴老师充分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将之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替换、改造或补充。这样就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的快乐之情溢于言表;也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将生活和数学结合得如此完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组织活动,让学生学好玩有趣的数学,体验成功的快乐。
石中英教授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采用儿童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生趣;组织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生趣;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中生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感到“数学好玩”。
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让学生课前和父母一起到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的教学情境,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文具:尺子、铅笔、橡皮、作业本等,先由我来扮演售货员,请学生利用准备好的“人民币”来尝试买自己需要的文具,并思考该怎样找零。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假如你有10元钱,你准备买什么文具?可以怎样付钱?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能得出很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插上了翅膀。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玩得尽兴,学得轻松,在玩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3.放眼未来,让学生学神奇智趣的数学,将快乐进行到底。
如果说传统数学教学的内核是强调知识,那么现在和未来数学教学的重心则是提升智慧。让学生学神奇的智趣数学,让学生产生“出乎其外”的智趣,学生就有可能长时间地迷恋数学,迷恋研究数学。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的课堂,是学生在“趣”的“引诱”下,由“知”→“识”→“智”的课堂。在课堂上,适时介绍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智趣交融的数学习题、引入古今中外的数学趣题等,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例如,吴汝萍老师在执教《倍数和因数》一课时,引入了神奇的“完美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不仅认识了“完美数”,更见证了它的神奇之处,尤其是拥有完美学号的学生更是感到了莫大的幸福。这样经典的引入,不仅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延伸,更让学生产生了课后去探索发现更多完美数的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1.立足生活,让学生学明白易懂的数学,为快乐提供源泉。
数学学习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日常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执教《倍数和因数》一课时的引入部分就颇有特色:
吴老师:孩子们认识我吗?打个招呼!(吴老师好!)
吴老师:那我和你们是什么关系?
学生:师生关系。
吴老师:你的妈妈和你是什么关系?
学生:母子(女)关系。
吴老师:是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数与数之间也一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吴老师充分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将之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替换、改造或补充。这样就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的快乐之情溢于言表;也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将生活和数学结合得如此完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组织活动,让学生学好玩有趣的数学,体验成功的快乐。
石中英教授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采用儿童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生趣;组织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生趣;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中生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感到“数学好玩”。
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让学生课前和父母一起到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的教学情境,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文具:尺子、铅笔、橡皮、作业本等,先由我来扮演售货员,请学生利用准备好的“人民币”来尝试买自己需要的文具,并思考该怎样找零。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假如你有10元钱,你准备买什么文具?可以怎样付钱?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能得出很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插上了翅膀。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玩得尽兴,学得轻松,在玩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3.放眼未来,让学生学神奇智趣的数学,将快乐进行到底。
如果说传统数学教学的内核是强调知识,那么现在和未来数学教学的重心则是提升智慧。让学生学神奇的智趣数学,让学生产生“出乎其外”的智趣,学生就有可能长时间地迷恋数学,迷恋研究数学。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的课堂,是学生在“趣”的“引诱”下,由“知”→“识”→“智”的课堂。在课堂上,适时介绍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智趣交融的数学习题、引入古今中外的数学趣题等,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例如,吴汝萍老师在执教《倍数和因数》一课时,引入了神奇的“完美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不仅认识了“完美数”,更见证了它的神奇之处,尤其是拥有完美学号的学生更是感到了莫大的幸福。这样经典的引入,不仅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延伸,更让学生产生了课后去探索发现更多完美数的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