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4日,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承办的主题为“剥开伪科学的外衣”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科普活动在北京举行。
作为中国科学报社发起的“百名院士签名抵制迷信活动”的延续,此次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到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乐国安,分别从星座理论,中医养生,科幻与玄幻文学以及科学传播的心理学基础四个方面对伪科学的各种乱象进行了剖析。星座理论真的科学吗?
主讲人:北京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
浩瀚的星空带给人们无尽的畅想空间。有人拿着望远镜等待一颗星星的出现,有人在星空下海誓山盟,也有人对着流星许下自己的心愿,更有人将星座奉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
可是,星座理论真的科学吗?
要探讨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星座的由来。据说,早在3000年前,迦勒底人为了占卜的需要创造了一个星座的概念。如果仅从天文学角度看,科学家们是因为天体目标太多,不方便称呼,因此大家达成共识,将这些松散的天体进行命名。
1930年,国际气象学联合会公布了统一的标准,将整个天空分成88块。这样的划分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被称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谁,如何划分,星座都是人为规定的。
星座的命名也离不开人们的想象,比如狮子座星座的命名,就是因为将亮星连起来看似乎像狮子。现代人将整个天空分为12块,并与人们的出生日期相联系,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至于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星座算命准确,其实这和心理学有关。比如,如果调查问卷问金牛座的人是否心地善良,得到的统计结果可能是80%的金牛座都认同。但其实这项结论本身与星座无关,将这个结论放到任何星座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真的说天上的星体对人类活动有影响,那么影响最大的肯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天体。比如,太阳活动会对地球的气象、气候的长期变化有影响,月球的潮汐作用会影响到海水的潮汐,但绝对不会影响到每一个人。除非人类遭遇特殊的灾变现象,否则天体的运动和位置是不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
人体养生的科学与伪科学
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
养生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谈这个主题之前,先纠正一个概念。最近常常听说中医界出骗子,所有的骗子都是中医,这个提法反了。所有的骗子都不是医生,但是他们喜欢冒充中医,盗用中医的一些概念来行骗,所以不是中医界出骗子,而是骗子盗用中医的一些概念来欺骗群众。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养生就认为是江湖骗子的歪理邪说。其实中医所讲的养生学,就是健康长寿的学问。现代人生活好了,很多人希望自己可以延年益寿。有需求自然就有人提供服务,但是这也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实,这些骗子有时候是很容易识破的。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都不是医生,既不是中医也不是
点亮科学的蜡烛
主讲人:《科幻世界》副总编、《星云》杂志创始人姚海军
从梁启超、鲁迅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倡导科幻文学开始,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到现在还是很不理想。
1983年,中国科幻不幸被列为伪科学。直到1997年,西医,但是他们冒充医生非法行医;二是这些大师没有正规学历,唯一的正规学历是小学毕业,其他的都是自己吹的;三是这些人属于过去的江湖术士,对江湖骗人的把戏非常熟悉,水平非常高。只是他们往往宣称自己包治百病,往往都是通过拿捏病人心理、通过心理暗示来“忽悠”病人。
我认为,对付这些人,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对于骗子要及时曝光、坚决揭发;其次要做好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病人特别是年老体弱、慢性病的病人得到很好的医疗照顾,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这样他就不会去找江湖骗子上当受骗了。
中国科协主办国际科幻大会,才彻底改变了科幻文学在国人心目当中的负面形象。
今天,科幻文学已经不再与伪科学相提并论。相反,科幻文学成了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它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创造力。
在这个任思维发散的“幻想”天地,科学家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尽管并非严谨的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而是可以找到科学依据的“假设”。
当年,我国科幻作家、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撰写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讲述了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恐龙蛋,又发现蛋里面有活性的物质,通过恐龙蛋提取活性物质,最后孵化出了恐龙。这一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很多批评。生物学家指出,恐龙蛋跨越这么长的时间,不可能有活性物质。但到了1990年,美国的通俗文学作家迈麦克尔·克莱顿也以恐龙为题,写了《侏罗纪公园》。这篇小说非常成功,后来被拍成了电影,风靡世界。
同样的题材在不同国家得到的不同反应,说明我们还需要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学创作,因为人们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过去认为是科学的东西,今天看可能不是科学。而一些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概念,后来反而被认定为是科学的。
相反,对待打着科学的旗号来招摇撞骗的伪科学,一定要采取必要的、坚决的手段。引用国外的一句民谚: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迷信止于知者
主讲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叫“迷信止于智者”,我个人认为,其实应该是“迷信止于知者”。
这里的“智”,指的是智慧,聪明,但是聪明的人也可能会相信伪科学。比如,有些人过于崇拜权威,认为只要是权威的行为和话语都不容置疑。可是,一旦相信的权威本身就是伪科学,那么,“粉丝们”则很容易被带入伪科学的误区。
现在,有些广告不惜花费重金启用所谓的明星、公众人物,就是看穿了人们迷信权威的心理。同样,一些所谓的大师,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名人效应、权威效应,让缺乏科学知识的人受骗上当。
其实,所谓权威并不是什么都明白的人。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很有权威性,并不等于在别的方面也权威。当年,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科学风靡一时,那时心理学家们很不理解。但是由于在当时,这些大师的权威性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让一些人达到了比较阴暗的目的,这一直是我们的教训。
还有一些人,因为遇到了挫折选择相信伪科学。心理学认为这是源于自身的“心理防卫”需要。当然这种心理防卫对人是有一定安慰作用的,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如果一个人的人生都陷入这种阿Q式的自我防卫当中也是一个悲剧。
所以,我认为“迷信止于知者”,当人们对社会现象或者自然现象有了科学解释,知道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就不会轻易掉进伪科学的陷阱。
(责编:袁一雪)
作为中国科学报社发起的“百名院士签名抵制迷信活动”的延续,此次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到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乐国安,分别从星座理论,中医养生,科幻与玄幻文学以及科学传播的心理学基础四个方面对伪科学的各种乱象进行了剖析。星座理论真的科学吗?
主讲人:北京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
浩瀚的星空带给人们无尽的畅想空间。有人拿着望远镜等待一颗星星的出现,有人在星空下海誓山盟,也有人对着流星许下自己的心愿,更有人将星座奉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
可是,星座理论真的科学吗?
要探讨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星座的由来。据说,早在3000年前,迦勒底人为了占卜的需要创造了一个星座的概念。如果仅从天文学角度看,科学家们是因为天体目标太多,不方便称呼,因此大家达成共识,将这些松散的天体进行命名。
1930年,国际气象学联合会公布了统一的标准,将整个天空分成88块。这样的划分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被称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谁,如何划分,星座都是人为规定的。
星座的命名也离不开人们的想象,比如狮子座星座的命名,就是因为将亮星连起来看似乎像狮子。现代人将整个天空分为12块,并与人们的出生日期相联系,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至于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星座算命准确,其实这和心理学有关。比如,如果调查问卷问金牛座的人是否心地善良,得到的统计结果可能是80%的金牛座都认同。但其实这项结论本身与星座无关,将这个结论放到任何星座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真的说天上的星体对人类活动有影响,那么影响最大的肯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天体。比如,太阳活动会对地球的气象、气候的长期变化有影响,月球的潮汐作用会影响到海水的潮汐,但绝对不会影响到每一个人。除非人类遭遇特殊的灾变现象,否则天体的运动和位置是不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
人体养生的科学与伪科学
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
养生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谈这个主题之前,先纠正一个概念。最近常常听说中医界出骗子,所有的骗子都是中医,这个提法反了。所有的骗子都不是医生,但是他们喜欢冒充中医,盗用中医的一些概念来行骗,所以不是中医界出骗子,而是骗子盗用中医的一些概念来欺骗群众。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养生就认为是江湖骗子的歪理邪说。其实中医所讲的养生学,就是健康长寿的学问。现代人生活好了,很多人希望自己可以延年益寿。有需求自然就有人提供服务,但是这也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实,这些骗子有时候是很容易识破的。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都不是医生,既不是中医也不是
点亮科学的蜡烛
主讲人:《科幻世界》副总编、《星云》杂志创始人姚海军
从梁启超、鲁迅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倡导科幻文学开始,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到现在还是很不理想。
1983年,中国科幻不幸被列为伪科学。直到1997年,西医,但是他们冒充医生非法行医;二是这些大师没有正规学历,唯一的正规学历是小学毕业,其他的都是自己吹的;三是这些人属于过去的江湖术士,对江湖骗人的把戏非常熟悉,水平非常高。只是他们往往宣称自己包治百病,往往都是通过拿捏病人心理、通过心理暗示来“忽悠”病人。
我认为,对付这些人,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对于骗子要及时曝光、坚决揭发;其次要做好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病人特别是年老体弱、慢性病的病人得到很好的医疗照顾,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这样他就不会去找江湖骗子上当受骗了。
中国科协主办国际科幻大会,才彻底改变了科幻文学在国人心目当中的负面形象。
今天,科幻文学已经不再与伪科学相提并论。相反,科幻文学成了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它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创造力。
在这个任思维发散的“幻想”天地,科学家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尽管并非严谨的科学,但也不是伪科学,而是可以找到科学依据的“假设”。
当年,我国科幻作家、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撰写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讲述了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恐龙蛋,又发现蛋里面有活性的物质,通过恐龙蛋提取活性物质,最后孵化出了恐龙。这一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很多批评。生物学家指出,恐龙蛋跨越这么长的时间,不可能有活性物质。但到了1990年,美国的通俗文学作家迈麦克尔·克莱顿也以恐龙为题,写了《侏罗纪公园》。这篇小说非常成功,后来被拍成了电影,风靡世界。
同样的题材在不同国家得到的不同反应,说明我们还需要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学创作,因为人们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过去认为是科学的东西,今天看可能不是科学。而一些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概念,后来反而被认定为是科学的。
相反,对待打着科学的旗号来招摇撞骗的伪科学,一定要采取必要的、坚决的手段。引用国外的一句民谚: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迷信止于知者
主讲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叫“迷信止于智者”,我个人认为,其实应该是“迷信止于知者”。
这里的“智”,指的是智慧,聪明,但是聪明的人也可能会相信伪科学。比如,有些人过于崇拜权威,认为只要是权威的行为和话语都不容置疑。可是,一旦相信的权威本身就是伪科学,那么,“粉丝们”则很容易被带入伪科学的误区。
现在,有些广告不惜花费重金启用所谓的明星、公众人物,就是看穿了人们迷信权威的心理。同样,一些所谓的大师,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名人效应、权威效应,让缺乏科学知识的人受骗上当。
其实,所谓权威并不是什么都明白的人。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很有权威性,并不等于在别的方面也权威。当年,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科学风靡一时,那时心理学家们很不理解。但是由于在当时,这些大师的权威性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让一些人达到了比较阴暗的目的,这一直是我们的教训。
还有一些人,因为遇到了挫折选择相信伪科学。心理学认为这是源于自身的“心理防卫”需要。当然这种心理防卫对人是有一定安慰作用的,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如果一个人的人生都陷入这种阿Q式的自我防卫当中也是一个悲剧。
所以,我认为“迷信止于知者”,当人们对社会现象或者自然现象有了科学解释,知道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就不会轻易掉进伪科学的陷阱。
(责编:袁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