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乐于回答问题,喜欢评价是非,善于解决问题。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设计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问题设计、激发思维、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化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呢?
1、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给学生搭建一个"问题阶梯"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上课听得懂,一下来做题时就不知道怎么入手呢?"其实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老师课堂上讲解题目时没注意,老师是事先做出来了的,解题的思路已经成型,可以说这条通往答案的马路是畅通的,而学生拿着题目时,他的脑海里会不停的收索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但是他不能立刻、准确地判断出用什么知识来解答会最直接,最简单。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脑海里有千万条路。却不知何去何从?"好像每条路都能走,但又好像都走不通。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不敢轻易落笔,而他的前思后想不仅浪费了时间,往往还会因为考虑得过于复杂而把自己套了进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对一个题目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搭建通往成功的阶梯。例如, 在进行"计算强碱中水电离出来的C(H+)或强碱中水电离出来的C(OH-)"的内容教学时,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0.lmol/L氢氧化钠中水离出来的C(OH-)等于多少?往往会出现"冷场"现象,绝大多数同学会出现思维受阻,或者找不到头绪。如果设计下列有梯度的习题,实践证明,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得出正确结论。①0.1mol/L氢氧化钠中C(OH-)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电离出来的?②0.1mol/L氢氧化钠中C(H+)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电离出来的?③0.1mol/L氢氧化钠中水电离出的C(OH-)等于多少?你是怎样考虑的?通过阶梯式题组训练,创造出让学生讨论对比、分类归纳、揭示规律的情境,沿着一个个的"思考阶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还使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了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这样也为学生以后怎么处理一些没遇到过的题目,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2、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创设情景化的有效问题
传统的化学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化学对象和理想化的化学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化学对象和化学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1)挖掘生活素材,创建有效提问
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养鱼。养鱼的水能用自来水吗?该怎么对自来水进行处理才能拿来养鱼呢?让学生先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再用科学来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会很感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2)利用化学实验情景,创建有效提问
例如,在上实验室制取乙炔气体时,选择用硫酸铜溶液来出杂质气体,其中出硫化氢气体时的化学反应方程为H2S+CuSO4=CuS +H2SO4,这时可以问学生:弱酸能制强酸吗?从而带领他们一起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次分析、加深,同时可以和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不会有沉淀进行对照,加深学生的印象。
3、遵循认知规律 优化问题设计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 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 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化学规律。
4、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1)、问题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清楚地知道这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重点)是什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问题的适度性。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化学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3)、问题的激发性和灵活性。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促使学生的深思。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问题设计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问题设计、激发思维、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化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呢?
1、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给学生搭建一个"问题阶梯"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上课听得懂,一下来做题时就不知道怎么入手呢?"其实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老师课堂上讲解题目时没注意,老师是事先做出来了的,解题的思路已经成型,可以说这条通往答案的马路是畅通的,而学生拿着题目时,他的脑海里会不停的收索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但是他不能立刻、准确地判断出用什么知识来解答会最直接,最简单。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脑海里有千万条路。却不知何去何从?"好像每条路都能走,但又好像都走不通。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不敢轻易落笔,而他的前思后想不仅浪费了时间,往往还会因为考虑得过于复杂而把自己套了进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对一个题目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搭建通往成功的阶梯。例如, 在进行"计算强碱中水电离出来的C(H+)或强碱中水电离出来的C(OH-)"的内容教学时,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0.lmol/L氢氧化钠中水离出来的C(OH-)等于多少?往往会出现"冷场"现象,绝大多数同学会出现思维受阻,或者找不到头绪。如果设计下列有梯度的习题,实践证明,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得出正确结论。①0.1mol/L氢氧化钠中C(OH-)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电离出来的?②0.1mol/L氢氧化钠中C(H+)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电离出来的?③0.1mol/L氢氧化钠中水电离出的C(OH-)等于多少?你是怎样考虑的?通过阶梯式题组训练,创造出让学生讨论对比、分类归纳、揭示规律的情境,沿着一个个的"思考阶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还使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了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这样也为学生以后怎么处理一些没遇到过的题目,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2、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创设情景化的有效问题
传统的化学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化学对象和理想化的化学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化学对象和化学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1)挖掘生活素材,创建有效提问
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养鱼。养鱼的水能用自来水吗?该怎么对自来水进行处理才能拿来养鱼呢?让学生先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再用科学来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会很感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2)利用化学实验情景,创建有效提问
例如,在上实验室制取乙炔气体时,选择用硫酸铜溶液来出杂质气体,其中出硫化氢气体时的化学反应方程为H2S+CuSO4=CuS +H2SO4,这时可以问学生:弱酸能制强酸吗?从而带领他们一起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次分析、加深,同时可以和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不会有沉淀进行对照,加深学生的印象。
3、遵循认知规律 优化问题设计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 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 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化学规律。
4、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1)、问题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清楚地知道这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重点)是什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问题的适度性。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化学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3)、问题的激发性和灵活性。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促使学生的深思。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问题设计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