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一生想做1000件事,心理教育就好比4位数上的那个“1”,虽然只是“1”,但少了它,其余都将变为“0”。然而,专家们认为,有3000万未成年人遇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比例大约在21%至32%之间。
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身是“硬件”,心是“软件”,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二者缺一不可。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影响他们的发展。美国教育学家乔登认为:“与其说天才是一种特质,我们不如说它是一种心理行为。”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则认为:“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摆在每位教育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据一次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素质教育》2001·8)。教育部长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健康工作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全体教育者共同构建。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体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渗透于语文教学,从而以点带面,打造了一片明朗的“心”空。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语文教材是一座宝矿,蕴含了大量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如《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等。让学生仔细体味这些人物的思想、毅力、情怀,进而塑造健全人格。此外,通过介绍作家作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耐挫折、强意志的教育。如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情况下,不辍笔耕;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受病魔摧残却坚忍不拔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桌交流、角色互换、换位思考等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这也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在作文教学中跟进——疏导引领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作文是心灵的舞台,便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写心理作文,如写人际关系(师生、同学、家庭等)所引起的种种矛盾冲突,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苦闷,成长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而带来的喜悦和自信等,让学生放开手脚,将真我真情诉诸笔端,形诸文字,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树起导航灯。
此外,让学生在日记或随笔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为心理保健筑起“绿色通道”。
平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想方设法搜集令自己怦然心动的语句或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如:
你要使人生如春天般美丽,就必须用夏天般火热的工作激情融合秋天般的冷静与成熟,并随时准备战胜严寒的冬天。
生活中无所谓配角,每个人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海涅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关键看你怎样对待。
面对这些火辣辣的名言警句,我觉得学生搜集积累的不单单是写作素材,更是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干粮”。
三、在语文活动中激活——真情喷涌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今天我们更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
首先,我将3分钟演讲作为课前必备的环节。演讲,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我选择几个话题,如挫折、乐观、宽容、自信、创作等,以此促其自我教育。其二,我让学生搜集一些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于上课前写于黑板上端,或写于后墙黑板报上,让学生生活于名人名言的氛围中。同时,要求他们尝试着写“凡人锦言”,并发表在班刊《萌芽》中,这样可净化学生的心理空间。其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卖报纸、擦皮鞋、采访人物等,这既培养爱心,又磨炼了意志,既受到了教育,又得到了启迪。每当我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整个班级呈现出的那种蓬勃进取、团结友爱的气氛,一种活泼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了的东西,会在我们的心灵里,首先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思想决定一切。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只要真心爱学生,没有解决不了的心理困惑。火山需要喷发,真情不需压抑,让你的真情喷成激流,也许在浩瀚的宇宙中,流经的只是一寸荒原,却足以温暖一切,足以搀扶一个生命。可以说师者是最大的仁者。
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身是“硬件”,心是“软件”,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二者缺一不可。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影响他们的发展。美国教育学家乔登认为:“与其说天才是一种特质,我们不如说它是一种心理行为。”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则认为:“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摆在每位教育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据一次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素质教育》2001·8)。教育部长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健康工作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全体教育者共同构建。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体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渗透于语文教学,从而以点带面,打造了一片明朗的“心”空。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语文教材是一座宝矿,蕴含了大量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如《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等。让学生仔细体味这些人物的思想、毅力、情怀,进而塑造健全人格。此外,通过介绍作家作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耐挫折、强意志的教育。如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情况下,不辍笔耕;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受病魔摧残却坚忍不拔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桌交流、角色互换、换位思考等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这也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在作文教学中跟进——疏导引领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作文是心灵的舞台,便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写心理作文,如写人际关系(师生、同学、家庭等)所引起的种种矛盾冲突,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苦闷,成长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而带来的喜悦和自信等,让学生放开手脚,将真我真情诉诸笔端,形诸文字,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树起导航灯。
此外,让学生在日记或随笔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为心理保健筑起“绿色通道”。
平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想方设法搜集令自己怦然心动的语句或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如:
你要使人生如春天般美丽,就必须用夏天般火热的工作激情融合秋天般的冷静与成熟,并随时准备战胜严寒的冬天。
生活中无所谓配角,每个人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海涅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关键看你怎样对待。
面对这些火辣辣的名言警句,我觉得学生搜集积累的不单单是写作素材,更是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干粮”。
三、在语文活动中激活——真情喷涌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今天我们更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
首先,我将3分钟演讲作为课前必备的环节。演讲,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我选择几个话题,如挫折、乐观、宽容、自信、创作等,以此促其自我教育。其二,我让学生搜集一些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于上课前写于黑板上端,或写于后墙黑板报上,让学生生活于名人名言的氛围中。同时,要求他们尝试着写“凡人锦言”,并发表在班刊《萌芽》中,这样可净化学生的心理空间。其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卖报纸、擦皮鞋、采访人物等,这既培养爱心,又磨炼了意志,既受到了教育,又得到了启迪。每当我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整个班级呈现出的那种蓬勃进取、团结友爱的气氛,一种活泼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了的东西,会在我们的心灵里,首先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思想决定一切。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只要真心爱学生,没有解决不了的心理困惑。火山需要喷发,真情不需压抑,让你的真情喷成激流,也许在浩瀚的宇宙中,流经的只是一寸荒原,却足以温暖一切,足以搀扶一个生命。可以说师者是最大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