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书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我经常发现,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烂熟于胸的东西临考时头脑却时常一片空白;背熟的东西合上书本眼前就所剩无几;给出下旬让接上句时往往要想一会才能说出来;背了一早晨头脑中仍一无所获……如此多的困惑让很多学生身心疲惫。更要命的是语文要背、英语要背、政治要背、历史要背、地理和生物还要背。背不好书而得不到分的经历始终如噩梦一般刻在学生的记忆深处,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背书真的就这样可怕吗?笔者认为背书还是有招式可循的,下面结合《琵琶行》的背诵实践介绍这样五招:
一、概括
再长的文章总有它的脉络可寻,也总可以概括成简单的故事。依照它的脉络去背就不会丢三落四,而且可以化整为零不致于因久背不下而产生浮躁情绪。例如,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脉络可以概括成“送别——初识琵琶女——船中夜宴”三部分。船中夜宴又可分为“艺惊四座——身世之迷一曲酬知己”三部分。一节早自习不能背出完整的一篇,但背出完整的—部分应该不成问题。
每一部分也都有它的脉络,这种脉络就是它的逻辑。比如“送别”一节,按常规思维,送别时总该交代一下时间、地点吧(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也总该表达一下离别之情吧,古人的饯别自然少不了酒与歌,然而,失意之人的送别本就感伤满怀,何况又少了丝竹清弦之声,心情是怎样的惨淡?惨淡一如凄清的秋月——茫茫的岂是江中的秋月?(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元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这种心情下忽然听到美妙的琵琶声,自然忍不住要探究一下。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拉开了序幕(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
二、想象
如果为了背书而背书,背书就会乏味无趣。试着发挥你的想象力,进入书中所记述的美妙场景,试着去领略一下作者的情感,枯燥的记忆就会变成一次精神的旅游,一次和作者隔着时空的对话。如果一篇文章可以转换成鲜活的画面,背的时候应该就是一次神清气爽的享受了。
例如,“初识琵琶女”一节:在凄清的月光下,瑟琶女独抚琴弦弹不尽寂寞与孤独,隐约中似乎有人在喊。会是谁呢?那薄情的人回来了?应该不会,也许……总该停下寂寞的弦听上一听(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对于那些“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人们“忽听仙乐”,自是一番惊喜,管他是谁,如能邀来一叙,一醉方休那该多好啊(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习惯了“江口独守”的琵琶女弄清了是些陌生人,仍然免不了要失望,且又是饯别晚宴,面对盛情邀请,去还是不去?琵琶女好一阵犹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见了,那就索性抛开愁绪暂乐一宿吧。于是琵琶声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而,放开了手脚,弹出来的依然是浓浓的愁绪(弦弦掩押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琴为心声。至此,每一弦都在作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文章随着情感激荡开去。
三、循规
背书不是毫无章法的死记硬背,任何文章都有它的规律。找到了规律,背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明文有说明的顺序,议论文有论证的逻辑,诗歌有诗歌的韵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例如《琵琶行》“身世之迷”一节:韵脚有“住、部、妒、数、污、度、故、妇”“寒、干”;在“曲酬知己”一节中韵脚有“城、声、生”“鸣、倾、听、明、行”“急、泣”。在韵脚的转换间会有几句过渡和感慨。把握了这些章法,背起来就能文思连贯、一气呵成。
当然,重复对于背书完全是有必要的,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在背熟以后,间隔一段时间复习会起到有效巩固的作用,永远不要奢望“一劳永逸”。
四、检测
“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了后面忘了前面,背了两头忘了中间”,常有学生对我诉苦。首先要明白,遗忘是正常的,拥有黄蓉母亲那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只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现实中谁也奢望不到。但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背的东西记得最多最牢,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只背不验,等于白干”。通过及时的检验,你就能知道自己已掌握了哪些。哪些尚需加强;只有知道自己背到了何种程度,才能“有的放矢”,不致出现会背的依然机械重复,不会的却一带而过依然不会的现象。也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在考试默写时不需将整篇或整段内容都在大脑中过一遍而依靠惯性填出所需的内容。
检测,一个人合起课本来背就可以做到,两个人比赛着背也行,在人声鼎沸的早读课上捂起自己的耳朵能做到,甚至在走路、睡前或做其他事时也能忙里偷闲默默地背上一小段。要注意的是。检测到有问题的地方,必须在第一时间翻开书本核对一下,并在书上做上记号,在下面的时间里要做到“重点突出,精确打击”,最终将所有难缠的内容统统“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掉!
五、善读
背书要读,有感情的大声朗读是一种基本的也是根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言文和诗歌的背诵,因为文言文和诗歌比较讲究声律,行文节奏总是张弛有度,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要善于钻研,要把握技巧,要读出语感,如果背漏了或背错了就会有不顺口的感觉。良好的语感是善读的成果,它如漆黑的山洞里一缕耀眼的阳光,能指明背书的方向,纠正背书的错误。
背书积累知识,背的多了就会在需要时“左右逢源”,在享受吸收中提高文化欣赏能力。正处于读书黄金时期的中学生应掌握必要的科学的读书方法,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为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栋梁奠定扎实的基础。
背书真的就这样可怕吗?笔者认为背书还是有招式可循的,下面结合《琵琶行》的背诵实践介绍这样五招:
一、概括
再长的文章总有它的脉络可寻,也总可以概括成简单的故事。依照它的脉络去背就不会丢三落四,而且可以化整为零不致于因久背不下而产生浮躁情绪。例如,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脉络可以概括成“送别——初识琵琶女——船中夜宴”三部分。船中夜宴又可分为“艺惊四座——身世之迷一曲酬知己”三部分。一节早自习不能背出完整的一篇,但背出完整的—部分应该不成问题。
每一部分也都有它的脉络,这种脉络就是它的逻辑。比如“送别”一节,按常规思维,送别时总该交代一下时间、地点吧(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也总该表达一下离别之情吧,古人的饯别自然少不了酒与歌,然而,失意之人的送别本就感伤满怀,何况又少了丝竹清弦之声,心情是怎样的惨淡?惨淡一如凄清的秋月——茫茫的岂是江中的秋月?(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元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这种心情下忽然听到美妙的琵琶声,自然忍不住要探究一下。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拉开了序幕(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
二、想象
如果为了背书而背书,背书就会乏味无趣。试着发挥你的想象力,进入书中所记述的美妙场景,试着去领略一下作者的情感,枯燥的记忆就会变成一次精神的旅游,一次和作者隔着时空的对话。如果一篇文章可以转换成鲜活的画面,背的时候应该就是一次神清气爽的享受了。
例如,“初识琵琶女”一节:在凄清的月光下,瑟琶女独抚琴弦弹不尽寂寞与孤独,隐约中似乎有人在喊。会是谁呢?那薄情的人回来了?应该不会,也许……总该停下寂寞的弦听上一听(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对于那些“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人们“忽听仙乐”,自是一番惊喜,管他是谁,如能邀来一叙,一醉方休那该多好啊(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习惯了“江口独守”的琵琶女弄清了是些陌生人,仍然免不了要失望,且又是饯别晚宴,面对盛情邀请,去还是不去?琵琶女好一阵犹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见了,那就索性抛开愁绪暂乐一宿吧。于是琵琶声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而,放开了手脚,弹出来的依然是浓浓的愁绪(弦弦掩押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琴为心声。至此,每一弦都在作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文章随着情感激荡开去。
三、循规
背书不是毫无章法的死记硬背,任何文章都有它的规律。找到了规律,背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明文有说明的顺序,议论文有论证的逻辑,诗歌有诗歌的韵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例如《琵琶行》“身世之迷”一节:韵脚有“住、部、妒、数、污、度、故、妇”“寒、干”;在“曲酬知己”一节中韵脚有“城、声、生”“鸣、倾、听、明、行”“急、泣”。在韵脚的转换间会有几句过渡和感慨。把握了这些章法,背起来就能文思连贯、一气呵成。
当然,重复对于背书完全是有必要的,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在背熟以后,间隔一段时间复习会起到有效巩固的作用,永远不要奢望“一劳永逸”。
四、检测
“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了后面忘了前面,背了两头忘了中间”,常有学生对我诉苦。首先要明白,遗忘是正常的,拥有黄蓉母亲那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只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现实中谁也奢望不到。但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背的东西记得最多最牢,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只背不验,等于白干”。通过及时的检验,你就能知道自己已掌握了哪些。哪些尚需加强;只有知道自己背到了何种程度,才能“有的放矢”,不致出现会背的依然机械重复,不会的却一带而过依然不会的现象。也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在考试默写时不需将整篇或整段内容都在大脑中过一遍而依靠惯性填出所需的内容。
检测,一个人合起课本来背就可以做到,两个人比赛着背也行,在人声鼎沸的早读课上捂起自己的耳朵能做到,甚至在走路、睡前或做其他事时也能忙里偷闲默默地背上一小段。要注意的是。检测到有问题的地方,必须在第一时间翻开书本核对一下,并在书上做上记号,在下面的时间里要做到“重点突出,精确打击”,最终将所有难缠的内容统统“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掉!
五、善读
背书要读,有感情的大声朗读是一种基本的也是根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言文和诗歌的背诵,因为文言文和诗歌比较讲究声律,行文节奏总是张弛有度,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要善于钻研,要把握技巧,要读出语感,如果背漏了或背错了就会有不顺口的感觉。良好的语感是善读的成果,它如漆黑的山洞里一缕耀眼的阳光,能指明背书的方向,纠正背书的错误。
背书积累知识,背的多了就会在需要时“左右逢源”,在享受吸收中提高文化欣赏能力。正处于读书黄金时期的中学生应掌握必要的科学的读书方法,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为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栋梁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