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CT对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在本院接受诊治的30例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視为调查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CT检查,并将CT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检查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显著差异,在脑挫裂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出血位置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的方式下。能够有效鉴别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明确患者病变组织情况及血管破裂情况等,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关键词】CT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50-0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因为脑底或者脑表面血管发生破裂,血管进入蛛网膜后诱发临床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1]。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CT逐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诊治中得到推广应用,早期的诊断与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以30例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视为调查对象,在CT检查的方式下展开论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2月到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30例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视为调查对象,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为15例和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女占比为11:10,年龄范围在38-80岁之间,均值为(60.01±2.65)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女占比为5:4,年龄范围在40-81岁之间,均值为(60.03±3.31)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区别,可以实施分组对比(P>0.05)。所有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排除昏迷患者,局部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病例资料不完整及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 方法 应用全身CT机行颅脑平扫及成像,设置层厚为10mm、4.8mm及2.4mm,層距为10mm、4.8mm及2.4mm。矩阵为512*512,扫描24层。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由颅底开始至颅顶实施逐层扫描,重点观察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病变组织。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状态等进行观察,记录存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的患者数量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O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CT检查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显著差异,在脑挫裂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出血位置脑基底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T具有安全、无创的特征,能够快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检查,操作方式简单且快速,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够使患者病灶显像更加贴近于实体解剖图像。CT检查方式下,其图像质量较高,且后期处理能力较强,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CT在蛛网膜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需要重点对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血液性状以及病变组织情况等进行检查。首先在出血位置检查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出血位置多在脑挫伤区域,为单侧或者双侧皮质静脉出血[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位置则多在脑底部动脉、椎动脉,无显著的脑挫伤症状。其二在血液分布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界限比较清晰,呈现出片状或者是弥漫性的分布状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出血界限不够清晰,血液分布多处于脑基底位置,具有弥漫性特点。其三在血液形状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小,且鲜少存在凝血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出血量相对较大,凝血块出现的几率也相对较大。最后在病变组织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外力打击导致,存在外力脑挫伤,软组织挫伤,部分存在相关部位颅骨骨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则存在显著的病变组织,血管破裂症状。TSAH的CT表现为相应脑池、脑沟由水样低密度变为密度增高影,可合并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颅骨骨折等,因其受伤的方式和部位不同,CT表现也不尽相同,可表现为纵裂池出血,侧裂池出血,脑沟出血,小脑幕出血等。CT的动态监测扫描不仅能清楚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和范围,而且还能明确有无并发症及其病情发展程度,这对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很有价值,CT的动态监测扫描是TSAH的首选和必查项目。
CT检查的方式下,能够结合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等获取有效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进行判断。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可以将其作为脑部血管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临床诊断临床与鉴别的准确度。孙美君在报道中,对36例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CT检查后,发现存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等伤害,CT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自发性、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等,对其后续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效果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3]。本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CT检查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显著差异,能够通过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等区别,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出血位置(脑基底部等)(删掉)实施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合上述内容,CT检查的方式能够有效鉴别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症状,明确患者病变组织情况及血管破裂情况等,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建议在临床鉴别与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亮,王振奎,张丽,等.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1):9.
[2] 武佳芳,刘国荣,王宝军,等.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中线移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6):624-628.
[3] 李天金,刘庆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应用螺旋CT检查术后血吸收程度的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15.
【关键词】CT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50-0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因为脑底或者脑表面血管发生破裂,血管进入蛛网膜后诱发临床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1]。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CT逐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诊治中得到推广应用,早期的诊断与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以30例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视为调查对象,在CT检查的方式下展开论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2月到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30例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视为调查对象,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为15例和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女占比为11:10,年龄范围在38-80岁之间,均值为(60.01±2.65)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女占比为5:4,年龄范围在40-81岁之间,均值为(60.03±3.31)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区别,可以实施分组对比(P>0.05)。所有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排除昏迷患者,局部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病例资料不完整及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 方法 应用全身CT机行颅脑平扫及成像,设置层厚为10mm、4.8mm及2.4mm,層距为10mm、4.8mm及2.4mm。矩阵为512*512,扫描24层。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由颅底开始至颅顶实施逐层扫描,重点观察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病变组织。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状态等进行观察,记录存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的患者数量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O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CT检查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显著差异,在脑挫裂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出血位置脑基底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T具有安全、无创的特征,能够快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检查,操作方式简单且快速,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够使患者病灶显像更加贴近于实体解剖图像。CT检查方式下,其图像质量较高,且后期处理能力较强,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CT在蛛网膜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需要重点对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血液性状以及病变组织情况等进行检查。首先在出血位置检查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出血位置多在脑挫伤区域,为单侧或者双侧皮质静脉出血[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位置则多在脑底部动脉、椎动脉,无显著的脑挫伤症状。其二在血液分布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界限比较清晰,呈现出片状或者是弥漫性的分布状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出血界限不够清晰,血液分布多处于脑基底位置,具有弥漫性特点。其三在血液形状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小,且鲜少存在凝血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出血量相对较大,凝血块出现的几率也相对较大。最后在病变组织方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外力打击导致,存在外力脑挫伤,软组织挫伤,部分存在相关部位颅骨骨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则存在显著的病变组织,血管破裂症状。TSAH的CT表现为相应脑池、脑沟由水样低密度变为密度增高影,可合并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颅骨骨折等,因其受伤的方式和部位不同,CT表现也不尽相同,可表现为纵裂池出血,侧裂池出血,脑沟出血,小脑幕出血等。CT的动态监测扫描不仅能清楚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和范围,而且还能明确有无并发症及其病情发展程度,这对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很有价值,CT的动态监测扫描是TSAH的首选和必查项目。
CT检查的方式下,能够结合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等获取有效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进行判断。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可以将其作为脑部血管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临床诊断临床与鉴别的准确度。孙美君在报道中,对36例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CT检查后,发现存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等伤害,CT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自发性、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况等,对其后续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效果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3]。本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CT检查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显著差异,能够通过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等区别,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出血位置(脑基底部等)(删掉)实施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合上述内容,CT检查的方式能够有效鉴别自发性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症状,明确患者病变组织情况及血管破裂情况等,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建议在临床鉴别与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亮,王振奎,张丽,等.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1):9.
[2] 武佳芳,刘国荣,王宝军,等.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中线移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6):624-628.
[3] 李天金,刘庆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应用螺旋CT检查术后血吸收程度的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