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8-0044-02
据中国报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肉鸭养殖行业生产总值达65.09亿元,同比增长6.7%。随着肉鸭养殖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肉鸭沙门氏菌病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一旦肉鸭发病经由呼吸道或消化道在鸭群内迅速传播扩散,可给养鸭户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1 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的病情概况
1.1 肉鸭病情与临床症状 沙门氏菌病作为一种肉鸭养殖业中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又称鸭副伤寒,多发于3周内的雏鸭,具有发病速度快、蔓延范围广、致死率高等特点,对于肉鸭养殖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肉鸭沙门氏菌病的传播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中水平传播主要通过病鸭、带菌鸭的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播,养殖场地环境、饲养工具、饲料与饮水、人员出入等都有可能造成沙门氏菌的传播;垂直传播主要依靠卵传播,引起带菌鸭生产的带菌种蛋的孵化率、鸭苗质量显著降低,相应雏鸭的死淘率呈上升趋势。此外,在鸭苗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设备空间小,致使鸭群长时间拥挤在一处,加上鸭舍内温度过低、空气质量差等应激因素都有可能使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病,而且近年来沙门氏菌耐药性显著增强,使许多常用抗生素丧失治疗效用,进一步加大了肉鸭沙门氏菌病的防治难度。
以某省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病事件为例,2018年7月该省某鸭场的几千只肉鸭同时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下痢等症状,还伴有肉鸭的成批死亡现象。肉鸭在1日龄时,于饮用水中添加盐酸环丙沙星进行预防性投药;随后鸭群疑似感染沙门氏菌病,采用头孢噻肟、阿米卡星等药物进行治疗,病鸭未出现好转迹象;在6日龄,鸭群病症明显加重,开始出现病鸭死亡现象,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无明显效果;随着鸭群病情愈发加重,采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也未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截至诊治时间,鸭群死亡雏鸭数量超过300只。
通过临床观察病鸭症状可以发现,在发病初期,鸭群呈现出精神不振、嗜睡呆立、食欲减退、羽毛松乱等状态,部分病鸭排便呈现出异常的灰白色、绿色;随后,病鸭数量显著增多、腹泻现象日益严重化,部分病鸭在排粪时伴有尖叫声,其肛门附近绒毛被粪便污染后硬化、粘结,伴有病鸭死亡现象;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延长,大批量病鸭出现呼吸困难、食物废绝现象。
1.2 病理剖检结果 选取5只病鸭进行病理剖检,发现病鸭的肝脏明显肿大且呈土黄色,肝脏表面带有呈灰白色的细小坏死灶,脾脏淤血肿大,肾脏呈暗红色或白色,部分病鸭胰脏上也出现白色坏死灶,肠道粘膜出血甚至脱落。同时发现病死鸭躯体瘦弱、脚趾干枯,伴有严重脱水现象,且卵黄严重吸收不良。
2 肉鸭沙门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2.1 细菌培养 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选取肝组织病料,划线于S.S琼脂培养基表面,在37℃下培养,随后可观察到培养基表面生长出半透明菌落,中心接近黑色,与沙门氏菌培养特性吻合。
2.2 PCR诊断 无菌操作取肝脏病料组织,用试剂盒提取DNA,进行PCR反应。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样品中的沙门氏菌核酸为阳性,可以确诊该鸭场肉鸭感染沙门氏菌。
3 病鸭治疗方案与防范处理对策
3.1 治疗方案设计 在针对感染沙门氏菌病鸭的治疗方案进行设计时,可利用常规药敏纸片法针对分离培养的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沙门氏菌对场主使用过的頭孢噻肟、阿米卡星、强力霉素等药物不敏感,对于头孢他啶、多粘菌素B呈中度敏感,对于大观霉素呈高度敏感。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拟选取盐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配合葡萄糖、口服补液盐等药物加入饮水中,连续施用。通过观察治疗情况可以发现,在用药后的第3天,病鸭精神状态明显恢复正常,采食量较之前有所提升,且病死鸭数量显著减少,病情明显好转。
3.2 防范处理对策 首先,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的常见原因多为养殖环境脏乱、饲料饮水质量差等,因此需注重提醒场主日常加强鸭场的饲养环境管理与卫生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消毒,保证饲料、饮水的质量可靠;其次,鉴于垂直传播是造成鸭沙门氏菌病的最常见诱因,因此还需及早采用敏感药物落实早期防治工作,配合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环境管理等手段,进一步消除发病诱因;最后,由于沙门氏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因此需要注重在选取药物治疗方案时进行药敏试验,排除使沙门氏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选取以大观霉素为代表的高敏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既能够有效规避因药物无效造成的病程延误问题,也有助于节约盲目用药造成的额外成本,最大限度保障鸭场场主的经济利益,实现对肉鸭沙门氏菌病的有效防治。
综上所述,肉鸭沙门氏菌病具有传播性强、蔓延速度快、耐药性高等特点,务必要深入肉鸭日常养殖环节,加大对养殖环境、卫生状况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配合早期药物预防措施消除发病诱因。同时依托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应用到病鸭临床治疗中,进一步达到节约成本资金、有效治愈病症的目标,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据中国报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肉鸭养殖行业生产总值达65.09亿元,同比增长6.7%。随着肉鸭养殖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肉鸭沙门氏菌病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一旦肉鸭发病经由呼吸道或消化道在鸭群内迅速传播扩散,可给养鸭户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1 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的病情概况
1.1 肉鸭病情与临床症状 沙门氏菌病作为一种肉鸭养殖业中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又称鸭副伤寒,多发于3周内的雏鸭,具有发病速度快、蔓延范围广、致死率高等特点,对于肉鸭养殖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肉鸭沙门氏菌病的传播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中水平传播主要通过病鸭、带菌鸭的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播,养殖场地环境、饲养工具、饲料与饮水、人员出入等都有可能造成沙门氏菌的传播;垂直传播主要依靠卵传播,引起带菌鸭生产的带菌种蛋的孵化率、鸭苗质量显著降低,相应雏鸭的死淘率呈上升趋势。此外,在鸭苗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设备空间小,致使鸭群长时间拥挤在一处,加上鸭舍内温度过低、空气质量差等应激因素都有可能使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病,而且近年来沙门氏菌耐药性显著增强,使许多常用抗生素丧失治疗效用,进一步加大了肉鸭沙门氏菌病的防治难度。
以某省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病事件为例,2018年7月该省某鸭场的几千只肉鸭同时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下痢等症状,还伴有肉鸭的成批死亡现象。肉鸭在1日龄时,于饮用水中添加盐酸环丙沙星进行预防性投药;随后鸭群疑似感染沙门氏菌病,采用头孢噻肟、阿米卡星等药物进行治疗,病鸭未出现好转迹象;在6日龄,鸭群病症明显加重,开始出现病鸭死亡现象,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无明显效果;随着鸭群病情愈发加重,采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也未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截至诊治时间,鸭群死亡雏鸭数量超过300只。
通过临床观察病鸭症状可以发现,在发病初期,鸭群呈现出精神不振、嗜睡呆立、食欲减退、羽毛松乱等状态,部分病鸭排便呈现出异常的灰白色、绿色;随后,病鸭数量显著增多、腹泻现象日益严重化,部分病鸭在排粪时伴有尖叫声,其肛门附近绒毛被粪便污染后硬化、粘结,伴有病鸭死亡现象;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延长,大批量病鸭出现呼吸困难、食物废绝现象。
1.2 病理剖检结果 选取5只病鸭进行病理剖检,发现病鸭的肝脏明显肿大且呈土黄色,肝脏表面带有呈灰白色的细小坏死灶,脾脏淤血肿大,肾脏呈暗红色或白色,部分病鸭胰脏上也出现白色坏死灶,肠道粘膜出血甚至脱落。同时发现病死鸭躯体瘦弱、脚趾干枯,伴有严重脱水现象,且卵黄严重吸收不良。
2 肉鸭沙门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2.1 细菌培养 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选取肝组织病料,划线于S.S琼脂培养基表面,在37℃下培养,随后可观察到培养基表面生长出半透明菌落,中心接近黑色,与沙门氏菌培养特性吻合。
2.2 PCR诊断 无菌操作取肝脏病料组织,用试剂盒提取DNA,进行PCR反应。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样品中的沙门氏菌核酸为阳性,可以确诊该鸭场肉鸭感染沙门氏菌。
3 病鸭治疗方案与防范处理对策
3.1 治疗方案设计 在针对感染沙门氏菌病鸭的治疗方案进行设计时,可利用常规药敏纸片法针对分离培养的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沙门氏菌对场主使用过的頭孢噻肟、阿米卡星、强力霉素等药物不敏感,对于头孢他啶、多粘菌素B呈中度敏感,对于大观霉素呈高度敏感。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拟选取盐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配合葡萄糖、口服补液盐等药物加入饮水中,连续施用。通过观察治疗情况可以发现,在用药后的第3天,病鸭精神状态明显恢复正常,采食量较之前有所提升,且病死鸭数量显著减少,病情明显好转。
3.2 防范处理对策 首先,肉鸭感染沙门氏菌的常见原因多为养殖环境脏乱、饲料饮水质量差等,因此需注重提醒场主日常加强鸭场的饲养环境管理与卫生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消毒,保证饲料、饮水的质量可靠;其次,鉴于垂直传播是造成鸭沙门氏菌病的最常见诱因,因此还需及早采用敏感药物落实早期防治工作,配合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环境管理等手段,进一步消除发病诱因;最后,由于沙门氏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因此需要注重在选取药物治疗方案时进行药敏试验,排除使沙门氏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选取以大观霉素为代表的高敏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既能够有效规避因药物无效造成的病程延误问题,也有助于节约盲目用药造成的额外成本,最大限度保障鸭场场主的经济利益,实现对肉鸭沙门氏菌病的有效防治。
综上所述,肉鸭沙门氏菌病具有传播性强、蔓延速度快、耐药性高等特点,务必要深入肉鸭日常养殖环节,加大对养殖环境、卫生状况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配合早期药物预防措施消除发病诱因。同时依托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应用到病鸭临床治疗中,进一步达到节约成本资金、有效治愈病症的目标,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