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探索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不拘定格,勇脱窠臼;意味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酿出新意;意味着能综合已有成果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意味着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创新将是语文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和不竭的动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一、教师观念创新,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思想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教学的重心从强调以课本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向强调学生能自主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来。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被当成知识的权威,为了维护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都必须在教师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中运行,一旦偏离了这个轨道,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批评,这样的教学环境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探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要能够容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保护和肯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所闪现的创新“火花”,尽可能减少统一的约束,给学生思想创新以广阔的空间;要潜心去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因子,如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思考方式,及时予以赞扬,从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品尝到创造的乐趣,全面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二、教学内容创新,打破教材局限,拓宽语文教学领域
  
  语文知识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知识,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教材的教学,忽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其实,语文课的学习决不应局限于课堂和语文教材,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内涵深远的家庭社会生活,都应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语文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难分难解,任何一门学科中都融有语文知识,任何一次活动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场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依赖课堂和教材进行教学的做法,应该将语文的教学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如组织学生到社区调查广告公用牌的错别字、到邻近的农村村落去收集传统的文化习俗、去新兴的工业区采访企业的老板员工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将这些活动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呼唤创新型的学习。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是反映了素质教育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为重点的时代要求。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方面努力作一些改革和探索。
  1. 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巧于启发,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本质中求异,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首先要有打破陈规的勇气,要有进行求异思维的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中、在话题作文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要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变思维单向性为多向性;要敢于对传统的、权威的理解进行分析探究批判,从而使学生得到真知灼见,获得独特感知。
  2. 鼓励创新想象。想象是创新教育的基石。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想象,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让学生想象桃花源中后人的生活及外人对桃花源寻求的经历;教学《故乡》时让学生想象水生和宏儿在四十年后相遇的状况等,并可将这些想象以“续”、“后记”等形式写下来,作为学生习作练习的重要部分。通过这些合理而有创新意识的想象,增强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为创新教学奠定基础。
  3. 引导创新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录教师给出的答案结果,缺乏探索质疑的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其身上的创新潜能将消失殆尽。在课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必须提出几个问题,并专门设计了“学生质疑卡”,上课前一天上交教师,上课时可有选择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比,鼓励那些有创意的问题。
  4. 注重创新类比。培养学生善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比较郑振铎的《海燕》和高尔基的《海燕》,叶林的《春天的脚步》和廖汉生的《春天的脚步》,领悟同一题目不同写法所收到的不同效果,让学生懂得一个题材、一个题目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创作构思,不同的分析方法,从而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语文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主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课堂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老师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和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时代在飞速发展,各种挑战接踵而来,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才能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课程改革新形式下所有语文教师必须践行的职责之一。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中的亲切与真实,同时也领悟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源泉,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思考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更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突破,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
《建筑制图》是工民建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理论严谨,且与工程联系紧密,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关系到将来就业和
“出名要趁早,实习也是如此”   用赵丹阳自己的话形容,她是属于起了个大早,搭上实习“早班车”的人。   从廊坊大学城到北京站要经过30多站,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中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赵丹阳每个周末都会踏上北上的公交——938支5路,跟着老师一块儿出诊。  踏上938支5路,赵丹阳也就搭上了她所说的实习“早班车”。寒假期间,她干脆就收拾好行囊,一路向北,将大本营驻扎到北京,开始正
摘要: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的桥梁,思维的翅膀,记忆的捷径。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作用,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这样,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理解;训练;提高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多是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区别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特点。地理教材中的“图”主要包含地图、图表、图片(
【正】 什么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源发出的信息经传递和转换作用可以为广泛的接收者所享有,而信息量不变的性质。”具体地说,信息的共享性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从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从若干方面就教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