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按照农业部2016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的要求,对西昌市农业系统的机构、人员进行详细统计,介绍了西昌市农技人员现状及管理措施,并理顺归口管理,提出管理建议,以期为西昌市农技人才信息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技人员;信息管理;现状;建议;四川西昌;2016年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91-02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劳动人事统计工作在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凉山州农牧局领导下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配合下,农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搞好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为上级农业业务部门作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数据”这一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上、下级的密切合作和各部门间的互相协作,始终坚持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严格认真核对市农牧局各业务站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人员的相关数据(如年龄、学历、职称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较好地完成此次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
1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概况
1.1 单位类型
西昌市农业系统配置数完全按市政府编委下达的编制设置数,共设国有机关单位1个、事业单位71个、市级直属事业单位2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37个、乡镇片区农机站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7个、良种场1个。西昌市37个乡镇都设置乡农技站。
1.2 人员分布
全市农业系统在岗人员326人,其中事业人员303人、行政人员23人、市级人员169人、乡镇级人员157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數较少,平均1.5人左右。综合以上数据,西昌市农业系统在岗工作人员共326人,考虑到西昌市为农业大县,农技工作量较为繁重,而西昌市农业全系统有部分非农业科技人员,因而深感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1-2]。
1.3 学历与职称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学历为本科的有68人,约占事业人员总数的22%;学历为专科的134人,中专的19人,高中及以下的5人。本科学历人员较少。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取得高级职称的有 23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取得中级职称的99人,中级职称人员数占专业人员的 43.0%;取得初级职称的106人,初级职称的人员数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6.1%;未聘2人,因其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只占少数,人员数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合理。其中,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22人,严重缺乏专业科研带头人[3-4]。
1.4 年龄结构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46周岁以上119人,36~45周岁80人,35岁以下31人。46周岁以上人员占有较大比例,占事业人员总数的39%。西昌市农业系统平均年龄偏高。从年龄在岗位上的分布趋势看,平均年龄与职位高低成反比;从年龄在城乡间的分布看,市直属机构人员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乡镇农推部门人员的平均年龄。
1.5 收入水平
市级农技人员每人年平均工资6.6万元左右,月平均工资5 500元左右;乡级人员年平均工资5.4万元左右,月平均4 500元左右。平均工资低,靠财政补贴,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2 政策建议的总体思路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精准推广服务长效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发展建议
根据对西昌市农业系统人员情况的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推进今后农业事业发展,对本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员管理及配置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3.1 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西昌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定位,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农牧水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以农技指标为例,将全市粮食产量在稳定总量29.5万t的指标下,把其分解到基层站落实各项农耕农艺措施,使植物发病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站、畜牧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市农牧推广机构。强化市级农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责任。进一步科学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使乡镇农技站人员配备达到3~5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建立协调机制,对乡镇畜牧、农机和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市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乡镇畜牧、水产及农机机构以市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农牧局业务指导为主。
3.2 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农技推广目标管理制度。将农牧公共服务工作任务分解到市、乡2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把市下达的科技任务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人均出勤270 d,农忙时不休假。实行绩效考评机制,推行由农民群众、农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岗位等级晋升等挂钩。人员奖惩、进出、聘任等由农牧、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3.3 逐步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
一是严把人员进入关。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民族边远艰苦地区可以聘用中专及以上)有关专业学历,并按规定实行公开招聘。二是实行农牧推广岗位准入制度。对各农牧推广人员颁发岗位证书,具有农牧专业技术条件和农牧推广岗位证书的工作人员才能竞聘农牧公共服务职责岗位。三是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特岗计划”。加大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特岗农技人员招聘选拔、待遇保障、考核管理等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改善农技推广队伍结构,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素质。
3.4 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采取省级调训、市级集中培训、田间学校实训等方式,组织农技骨干参加以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力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重点,分产业和专题举办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习。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开展科技新技术培训班20期,完成新知识培训人员达300人以上,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水平。
3.5 积极探索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管理办法
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专门信息管理员每乡每站确定1人,加强信息管理,采用云平台、微信等多种新型信息化渠道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利用简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媒体宣传。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带动农技推广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局面。同时,调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事业单位劳动人员和职称结构比例,使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提高到60%~70%。补充新鲜活力,招聘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每年招聘10人以上。
4 参考文献
[1] 沈亚军.建设新农村需要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技队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7-111.
[2] 杨优优,马中青.农科专业定向生创业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243-244.
[3] 何振波,朱军,徐慧燕.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才政策:成效、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7(1):120-124.
[4] 王峥.产学研结合培养农技人才的探索及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98-100.
关键词 农技人员;信息管理;现状;建议;四川西昌;2016年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91-02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劳动人事统计工作在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凉山州农牧局领导下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配合下,农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搞好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为上级农业业务部门作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数据”这一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上、下级的密切合作和各部门间的互相协作,始终坚持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严格认真核对市农牧局各业务站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人员的相关数据(如年龄、学历、职称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较好地完成此次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工作。
1 2016年西昌市农业系统概况
1.1 单位类型
西昌市农业系统配置数完全按市政府编委下达的编制设置数,共设国有机关单位1个、事业单位71个、市级直属事业单位2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37个、乡镇片区农机站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7个、良种场1个。西昌市37个乡镇都设置乡农技站。
1.2 人员分布
全市农业系统在岗人员326人,其中事业人员303人、行政人员23人、市级人员169人、乡镇级人员157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數较少,平均1.5人左右。综合以上数据,西昌市农业系统在岗工作人员共326人,考虑到西昌市为农业大县,农技工作量较为繁重,而西昌市农业全系统有部分非农业科技人员,因而深感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1-2]。
1.3 学历与职称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学历为本科的有68人,约占事业人员总数的22%;学历为专科的134人,中专的19人,高中及以下的5人。本科学历人员较少。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取得高级职称的有 23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取得中级职称的99人,中级职称人员数占专业人员的 43.0%;取得初级职称的106人,初级职称的人员数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6.1%;未聘2人,因其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只占少数,人员数量偏少,职称结构不合理。其中,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22人,严重缺乏专业科研带头人[3-4]。
1.4 年龄结构
全市农业系统事业人员46周岁以上119人,36~45周岁80人,35岁以下31人。46周岁以上人员占有较大比例,占事业人员总数的39%。西昌市农业系统平均年龄偏高。从年龄在岗位上的分布趋势看,平均年龄与职位高低成反比;从年龄在城乡间的分布看,市直属机构人员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乡镇农推部门人员的平均年龄。
1.5 收入水平
市级农技人员每人年平均工资6.6万元左右,月平均工资5 500元左右;乡级人员年平均工资5.4万元左右,月平均4 500元左右。平均工资低,靠财政补贴,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2 政策建议的总体思路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精准推广服务长效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发展建议
根据对西昌市农业系统人员情况的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推进今后农业事业发展,对本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员管理及配置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3.1 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西昌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定位,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农牧水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以农技指标为例,将全市粮食产量在稳定总量29.5万t的指标下,把其分解到基层站落实各项农耕农艺措施,使植物发病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站、畜牧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市农牧推广机构。强化市级农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责任。进一步科学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使乡镇农技站人员配备达到3~5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建立协调机制,对乡镇畜牧、农机和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市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乡镇畜牧、水产及农机机构以市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农牧局业务指导为主。
3.2 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农技推广目标管理制度。将农牧公共服务工作任务分解到市、乡2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把市下达的科技任务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人均出勤270 d,农忙时不休假。实行绩效考评机制,推行由农民群众、农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岗位等级晋升等挂钩。人员奖惩、进出、聘任等由农牧、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3.3 逐步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
一是严把人员进入关。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民族边远艰苦地区可以聘用中专及以上)有关专业学历,并按规定实行公开招聘。二是实行农牧推广岗位准入制度。对各农牧推广人员颁发岗位证书,具有农牧专业技术条件和农牧推广岗位证书的工作人员才能竞聘农牧公共服务职责岗位。三是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特岗计划”。加大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特岗农技人员招聘选拔、待遇保障、考核管理等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建立人员补充长效机制,改善农技推广队伍结构,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素质。
3.4 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采取省级调训、市级集中培训、田间学校实训等方式,组织农技骨干参加以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力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重点,分产业和专题举办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习。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开展科技新技术培训班20期,完成新知识培训人员达300人以上,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水平。
3.5 积极探索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管理办法
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专门信息管理员每乡每站确定1人,加强信息管理,采用云平台、微信等多种新型信息化渠道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利用简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媒体宣传。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带动农技推广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局面。同时,调整西昌市农业系统国有事业单位劳动人员和职称结构比例,使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提高到60%~70%。补充新鲜活力,招聘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每年招聘10人以上。
4 参考文献
[1] 沈亚军.建设新农村需要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技队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7-111.
[2] 杨优优,马中青.农科专业定向生创业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243-244.
[3] 何振波,朱军,徐慧燕.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才政策:成效、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7(1):120-124.
[4] 王峥.产学研结合培养农技人才的探索及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