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地读大二的儿子放寒假回到家中,我发现儿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生活习惯的变化。儿子对我宣称要减肥,今天不吃早饭,明天不吃午饭,后天又不吃晚饭,这让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另外,儿子还决定要把我们家闲置的一套旧房按照他的设计理念、由他负责进行装修。他的理由是:方便外地的同学来旅游时居住,以及高中同学聚会时有个独立的空间。我虽然不希望他大兴土木,但是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反驳他。儿子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有了女朋友。儿子经常跟我谈起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旅游,观看演出,互送礼物等等。虽然我很乐于分享儿子的喜悦和快乐,但同时却因为他女友的存在,我在心里对儿子生出一种淡淡的疏离感。
儿子的种种变化让我很不适应,他直接挑战了我和先生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秩序。同时我意识到,儿子离家上大学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自己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身体的变化,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其次是心理的变化,我认为儿子考上大学以后,我的职责已经完成,我不必再为他负责了,因此对于他的要求我总是不自觉地有种排斥的感觉。这些变化使我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感,感到有些忙乱。
儿子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对我的不满。他有时候直接指责我做饭难吃,有时虽不明确指责我,但我能感觉到他隐含的怨怒之气。我自己的情绪也起伏不定,愤怒、排斥,甚至是嫉妒交织在一起。当我意识到这些情绪的时候,我自己也吃了一惊:怎么会对儿子有这么多的负性情绪呢?渐渐地,我理解了,我与儿子正处于分离后重新接近并重新分离的阶段,这些负性情绪在这个阶段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瑞士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在《放手与找到自我》一书中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不断重新脱离的关系。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洋葱的图像来使之形象化:外边的一层被一再地剥去—人们以为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脱离—然后发现,新一阶段的脱离又在眼前,必须去正视。”“这一阶段……充满了对‘合适’的接近,同时也是对‘合适’的距离的寻找。”
前年,儿子考上大学,离家去了外地,那时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分离,现在我们重新接近并要重新分离,以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谐相处。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次的分离,找到与儿子相处的合适的距离呢?根据书中指出的分离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及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我从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梳理:第一是正视并理解自己的负性情绪;第二是回忆与儿子过去相处的时光,表达对儿子的感激之情,与过去的生活阶段告别;第三是找到自我认同。
1书中这样描述一位母亲:“她也在潜意识里对她的孩子们有一种很大的愤怒,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生活,他们起步的时候有着比她—母亲—当时曾有的好得多的先决条件,他们更轻松地走入生活,更多地尝试,生活得更有创意。”我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认为愤怒、排斥、嫉妒等负性情绪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儿子有了女朋友,在他心里有了比我更重要的他人;另一方面,儿子的世界不断扩大,不断尝试新事物,而我却不能像过去一样同他一起体验这些事物。理解是化解这些负性情绪的良方,于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儿子有了女朋友,说明他有能力爱别人,也能被别人爱;另一方面,儿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这是我当初所希望的。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儿子心身发展良好,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高兴的事。
2化解了负性情绪之后,我开始回忆过去与儿子相处的时光。我重新发现了儿子带给我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儿子喜欢美食,我们曾经一起看美食杂志,共同研究美食的做法,激发了我做美食的欲望。当我烹制出一道道美食佳肴供家人享用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美好;儿子自己注重仪表,也希望我多看服饰美容杂志,提升着装品位,并且还对我的着装修饰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在儿子的影响下,我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着装风格,并且把优雅知性作为自己的追求;儿子喜欢绘画,我曾同他一起去美术馆观看达利的绘画、雕塑作品展,一起欣赏莫奈的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喜欢上了绘画,发现了艺术之美。另外,儿子还激发了我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热情。
他的成长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家庭教育经验,促使我把自己的教育学专业与之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开拓出一个新领域。现在,我仍然在继续我的研究,希望以这种方式帮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儿子给予我的这些美好的东西,并没有因为儿子的离家而带走。它们留了下来,并在我的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通过这个回忆的过程,我也找到了自我认同,那就是一方面过优雅精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继续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并在这两个方面保持平衡状态。
3通过理解自己的情绪,回忆曾经的工作和生活,我在心理上完成了与儿子的分离并找到了自我认同。接下来我要面对的是在生活中如何与儿子和谐相处。
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给予儿子母爱是母亲的天性。关于母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从儿子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对母爱的渴望是人的天性。因此,我要做的就是给予儿子他所需要的爱。首先是生活上给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照顾,使他感到舒适和温暖。其次,给予儿子更多的自主空间,使他心理上感到自由和宽松。当我在生活中以这两点要求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我与儿子的关系重新达到了和谐状态,也就是说,我找到了与儿子相处的“合适”的距离。
儿子的种种变化让我很不适应,他直接挑战了我和先生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秩序。同时我意识到,儿子离家上大学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自己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身体的变化,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其次是心理的变化,我认为儿子考上大学以后,我的职责已经完成,我不必再为他负责了,因此对于他的要求我总是不自觉地有种排斥的感觉。这些变化使我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感,感到有些忙乱。
儿子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对我的不满。他有时候直接指责我做饭难吃,有时虽不明确指责我,但我能感觉到他隐含的怨怒之气。我自己的情绪也起伏不定,愤怒、排斥,甚至是嫉妒交织在一起。当我意识到这些情绪的时候,我自己也吃了一惊:怎么会对儿子有这么多的负性情绪呢?渐渐地,我理解了,我与儿子正处于分离后重新接近并重新分离的阶段,这些负性情绪在这个阶段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瑞士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在《放手与找到自我》一书中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不断重新脱离的关系。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洋葱的图像来使之形象化:外边的一层被一再地剥去—人们以为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脱离—然后发现,新一阶段的脱离又在眼前,必须去正视。”“这一阶段……充满了对‘合适’的接近,同时也是对‘合适’的距离的寻找。”
前年,儿子考上大学,离家去了外地,那时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分离,现在我们重新接近并要重新分离,以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谐相处。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次的分离,找到与儿子相处的合适的距离呢?根据书中指出的分离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及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我从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梳理:第一是正视并理解自己的负性情绪;第二是回忆与儿子过去相处的时光,表达对儿子的感激之情,与过去的生活阶段告别;第三是找到自我认同。
1书中这样描述一位母亲:“她也在潜意识里对她的孩子们有一种很大的愤怒,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生活,他们起步的时候有着比她—母亲—当时曾有的好得多的先决条件,他们更轻松地走入生活,更多地尝试,生活得更有创意。”我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认为愤怒、排斥、嫉妒等负性情绪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儿子有了女朋友,在他心里有了比我更重要的他人;另一方面,儿子的世界不断扩大,不断尝试新事物,而我却不能像过去一样同他一起体验这些事物。理解是化解这些负性情绪的良方,于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儿子有了女朋友,说明他有能力爱别人,也能被别人爱;另一方面,儿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这是我当初所希望的。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儿子心身发展良好,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高兴的事。
2化解了负性情绪之后,我开始回忆过去与儿子相处的时光。我重新发现了儿子带给我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儿子喜欢美食,我们曾经一起看美食杂志,共同研究美食的做法,激发了我做美食的欲望。当我烹制出一道道美食佳肴供家人享用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美好;儿子自己注重仪表,也希望我多看服饰美容杂志,提升着装品位,并且还对我的着装修饰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在儿子的影响下,我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着装风格,并且把优雅知性作为自己的追求;儿子喜欢绘画,我曾同他一起去美术馆观看达利的绘画、雕塑作品展,一起欣赏莫奈的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喜欢上了绘画,发现了艺术之美。另外,儿子还激发了我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热情。
他的成长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家庭教育经验,促使我把自己的教育学专业与之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开拓出一个新领域。现在,我仍然在继续我的研究,希望以这种方式帮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儿子给予我的这些美好的东西,并没有因为儿子的离家而带走。它们留了下来,并在我的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通过这个回忆的过程,我也找到了自我认同,那就是一方面过优雅精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继续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并在这两个方面保持平衡状态。
3通过理解自己的情绪,回忆曾经的工作和生活,我在心理上完成了与儿子的分离并找到了自我认同。接下来我要面对的是在生活中如何与儿子和谐相处。
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给予儿子母爱是母亲的天性。关于母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从儿子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对母爱的渴望是人的天性。因此,我要做的就是给予儿子他所需要的爱。首先是生活上给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照顾,使他感到舒适和温暖。其次,给予儿子更多的自主空间,使他心理上感到自由和宽松。当我在生活中以这两点要求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我与儿子的关系重新达到了和谐状态,也就是说,我找到了与儿子相处的“合适”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