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理念,培养创新人才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已经从小学到高中,大学教育的改革也在进行。为什么要改革,关键是目前的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整个社会对于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快,教育作为创新的智力基础更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中学物理的教学实际,谈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培养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
  过去的教学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的是死知识,其实死的知识根本就没有用。而现实世界是需要活的知识,需要获取知识的能力,需要知识的创新。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到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效体现。
  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精神。我在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思维体系,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对待学习,对待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和全面的知识储备,要有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讨论互动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与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我在教授“弹力”一节时,将整节内容分为三个大问题,三个大问题又分为十余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问题的教学过程。每一个问题生成后先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逐一讨论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讨论与反思,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发散与聚合的不断交替状态,将“交流与合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变成一种类似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等七个层面。
  本节课分为三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弹性、塑性)。
  第二次: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进一步提出问题(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具体关系)→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第三次:提出问题(关于弹簧测力计你想知道的问题)→(原理、量程、最小刻度、使用)合作学习解决→(测力计的制作)→讨论设计制作方案→设计制作→制成弹簧测力计→评估及质量检测。
  三次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高潮迭起,既达到了探究与学习的目的,又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以科学研究为主旨
  探究过程离不开具体化的方法。如提出问题的方法、设计实验的方法等,都需要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创造学的方法去解决。例如运用“缺点列举法”找出弹簧测力计的缺点并加以改进,能使学生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被研究的问题,找到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的训练方法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兴趣,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通过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和再次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突出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通过对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解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进一步使学生理解课堂物理知识的基本内容,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思维体系的教学过程中,关键是问题的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和现实中物理知识的结合点,有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问题生成后,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思维的发散性,可能会导致问题到盲区中去,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点拨,及时提炼知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疏导,使课堂教学富有实效。有的教师因未能及时点拨,及时提炼知识,使学生陷入到问题的盲区中去,结果一堂课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学生什么知识也没有得到,这也是部分教师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其实是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和自身知识的不足。目前教育部搭建了很好的网络平台,教师只要有责任心、事业心,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每个能力都不是孤立的,每个研究方法都可以使用,例如:启发导学式、建构知识体系、探究式、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讨论法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对每个方法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辛勤工作,一定能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社会作贡献。
   (宜兴市徐舍中学)
  
其他文献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所特有的渊博广袤的知识储备与人文视野,以及发自内心而又敏锐灵动的教育智慧,即语文素养,是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的前提。如何让我们来自根部的专业“底气”——语文素养更充盈,我想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
概念是数学学科系统的精髓和灵魂,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而从目前高中的教学实际来看,存在只重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而忽略概念教学的现象。其实,这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我认为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以下是我对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 注重对概念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概念时应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了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
针对目前某油田原油脱水工艺出现的原油含水率高、脱水自动化控制水平低的缺陷。设计了一套基于S7-200PLC与WECON触摸屏的自动化原油脱水控制系统。采用了U型管式脱水器对原油进行再处理的方法 ,进一步降低其含水率,通过实时测量换热器内的原油温度,原油进油阀及导热油回流阀的开闭调节的实验,从而将脱水换热器内原油的温度调节到工艺要求的设定温度。对原油温度及液位的控制原理及过程做了详细介绍,最后使用L
本文对维生素 B<sub>6</sub>的非酶催化反应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用超离域度确定了氨基转移反应,α-氨基酸的β-和γ-的消除反应,脱羧基反应及消旋化反应等的中间态的反应活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编程”课程设置问题,分析了当前现状,提出了对于课程设置的一些新思考方向,或使用VBScript语言代替VB教学,或对行业专业软件设置相应的课程,如MATLA
本文指出了傅文范等著《森林工程机械设计》(绞盘机)中涉及到的关于吊钩钩身弯曲应力公式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有关理论,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吊钩钩身弯曲应力的公式。
本文对大兴安岭林区产白桦,枫桦和黑桦的宏观构造,微观构造,纤维形态,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桦木结构相似,材料相近,枫桦力学强度稍大,黑桦,枫桦纤维形
在多年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后进生问题是时刻围绕数学教学,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从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增强考试信心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 激发学习兴趣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造成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讲“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已定性为“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科学”概念,是根据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解释——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科学教育”概念区别于“传授知识”,是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保护。儿童对科学概念的学习,是由前概念到初级概念再到新概念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能在获得新概念后,在科学探究中进一步化解和运用的过程。   关键词:实验;科学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