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再现生活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话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孙膑胸有成竹的理解,而且对田忌和齐威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运用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 “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讓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是“中国田鱼村”、“联合国村”、石雕之乡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师要交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更有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及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组建新闻发布会、辩论赛、小小赛诗会等兴趣小组,并为学生创造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如采访、欣赏自然风光、参观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等等。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活动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显示了学生的表达潜能与个性,增加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再现生活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话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孙膑胸有成竹的理解,而且对田忌和齐威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运用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 “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讓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是“中国田鱼村”、“联合国村”、石雕之乡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师要交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更有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及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组建新闻发布会、辩论赛、小小赛诗会等兴趣小组,并为学生创造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如采访、欣赏自然风光、参观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等等。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活动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显示了学生的表达潜能与个性,增加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