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教材中选入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可算是豪放词中“本色当行”的杰作,可谓一枝二葩,都具有意境雄浑、气势磅礴等特点。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从中可看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胸襟和抱负。
【关键词】毛泽东 苏轼 比较阅读 豪放 境界
中学教材中选入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浑、气势磅礴,二词皆以“豪放”见长。苏东坡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被誉为“千古绝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被誉为是“使千古词人尽折腰”。但细品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胸襟和抱负。
《念奴娇·赤壁怀》是苏轼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全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徐氿《词苑丛谈》)。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在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中把浩瀚的长江和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场景广阔而悠远,气魄恢弘。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把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古战场的险要,搏击江岸的汹涌波涛,卷起千堆雪的滔滔江流,全部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黄庭坚《花草蒙拾》)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其豪壮情调跌入沉郁,但全词的音调也十分豪壮。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漢,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故事说明了苏词的豪放风格。词中的豪放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儒雅潇洒、足智多谋形象的塑造上,寄托着作者创不朽伟业的理想。他借周瑜这个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周郎年少得志,深得孙权信任,作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千古流芳。苏轼自小也有此抱负,“帕首腰刀是丈夫”(《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也有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有朝一日能“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鐶,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抗击入侵的敌人。这不就是想使“樯橹灰飞烟灭”吗?词人在借古人的衣冠,抒发自己渴望在抗击辽和西夏的入侵中立功报国的胸怀。可事实上,作者写这首词正值黄州遭贬之际,无以成就大业,壮志未酬,但人已衰朽,早生华发。人生失意,无以释怀,只好“一樽还酹江月”,流露出词人对政治失意的不满,有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情思。写人物,以雄奇之景去衬托,有形貌描写,有情态的刻画,有英雄业绩的渲染,形象突出,个性鲜明。苏轼的豪放词风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的词作,情思豪迈奔放,表情激越壮伟,意境深邃高远,笔墨激昂飞动,具有雄豪劲健的阳刚之美。总而言之,苏轼豪放词笔力纵横,气势磅礴,豪壮清雄,新人耳目,在题材、意境、体制等方面对豪放词均进行了开拓和革新,对词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弱的词风,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而作为政治家、革命家、诗人的毛泽东则不同,他身上更多地表现为儒家的积极进取和革命者的英勇无畏。他的诗词中,反映着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家的伟大思想。它深深地植根于现代中国革命战斗生活的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的雨露阳光的滋润,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动,矗立起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形象。他的诗词,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作为他描绘和表现的对象。他是一个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的视野开阔的伟大诗人。这些与诗人的人格魅力有极大关系。政治家的襟怀和诗人的素质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的结合,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的词作大都气势磅礴,大多都能以壮景写豪情,意境悠远,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沁园春·雪》创作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二年。当时日寇进逼华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毛泽东塑造的北国的冬天没有丝毫的枯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景色多么的苍茫壮丽,气势雄伟,祖国的大好河山,长城内外,黄河上下,雪后的山峦,茫茫的高原,给人们一幅惊心动魄、心情激荡的画面。毛泽东也和苏轼一样,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江山景色,也引出一个个英雄人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感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虽有雄才大略,能建功立业,但与为人民谋解放的中国共产党人相比就不得不“折腰”了,热情地赞美了革命的“风流人物”,豪迈之情溢于言表,读来气吞山河,韵味无穷,意境深远。词中洋溢着一股革命必胜,反动派必将灭亡的革命斗志和豪情。
从美学理论上讲,这种辽阔、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表现在外在的美是崇高,是伟大而高尚心灵的反映,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古罗马朗吉弩《论崇高》)。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意境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是“情、气、格”。即心灵、情感摹写、生命的传达、人格的高尚格调的折射。由此可见,“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与苏轼相比,毛泽东诗词的豪放不仅在于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其情感的抒发在于自我的真性情,而在于自我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受,折射出的是一种高尚的格调,即与人民融为一体,代表着一个民族,体现着历史的宇宙观。同在人生低谷时,苏轼有“我欲乘风归去,犹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出世”“入世”思想,随着政治的迫害越多,他的出世入世思想也越来越复杂,隐退思想也越强烈。而毛泽东则在红军长征千折不回、革命处在低谷的危难关头,能从容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抒发“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时,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的改造旧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对革命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其内在的精神、生命的光芒、高尚的人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又如,同时悼念亡妻之作,苏轼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生死离别的悲哀;而毛泽东“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情感宏大,情都是真情,只是苏轼囿于个人的情感,而毛泽而的词是“胸怀天下”,是“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气势自不可同日而语。毛泽东把个人的情感和革命事业、民族的解放融合起来,境界当然更为宽广了。
苏轼和毛泽东都是大家手笔,都受到了老庄哲学和浪漫主义文风的影响,其诗词创作自成一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为后词作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的词作艺术没有高下,当然,由于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以今律古,苛求苏轼也要发出像毛泽东那样的豪情。其词人的胸襟不同,则境界和气魄就明显的不同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瓜州一中。
【关键词】毛泽东 苏轼 比较阅读 豪放 境界
中学教材中选入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浑、气势磅礴,二词皆以“豪放”见长。苏东坡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被誉为“千古绝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被誉为是“使千古词人尽折腰”。但细品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胸襟和抱负。
《念奴娇·赤壁怀》是苏轼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全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徐氿《词苑丛谈》)。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在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中把浩瀚的长江和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场景广阔而悠远,气魄恢弘。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把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古战场的险要,搏击江岸的汹涌波涛,卷起千堆雪的滔滔江流,全部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黄庭坚《花草蒙拾》)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其豪壮情调跌入沉郁,但全词的音调也十分豪壮。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漢,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故事说明了苏词的豪放风格。词中的豪放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儒雅潇洒、足智多谋形象的塑造上,寄托着作者创不朽伟业的理想。他借周瑜这个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周郎年少得志,深得孙权信任,作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千古流芳。苏轼自小也有此抱负,“帕首腰刀是丈夫”(《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也有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有朝一日能“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鐶,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抗击入侵的敌人。这不就是想使“樯橹灰飞烟灭”吗?词人在借古人的衣冠,抒发自己渴望在抗击辽和西夏的入侵中立功报国的胸怀。可事实上,作者写这首词正值黄州遭贬之际,无以成就大业,壮志未酬,但人已衰朽,早生华发。人生失意,无以释怀,只好“一樽还酹江月”,流露出词人对政治失意的不满,有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情思。写人物,以雄奇之景去衬托,有形貌描写,有情态的刻画,有英雄业绩的渲染,形象突出,个性鲜明。苏轼的豪放词风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的词作,情思豪迈奔放,表情激越壮伟,意境深邃高远,笔墨激昂飞动,具有雄豪劲健的阳刚之美。总而言之,苏轼豪放词笔力纵横,气势磅礴,豪壮清雄,新人耳目,在题材、意境、体制等方面对豪放词均进行了开拓和革新,对词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弱的词风,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而作为政治家、革命家、诗人的毛泽东则不同,他身上更多地表现为儒家的积极进取和革命者的英勇无畏。他的诗词中,反映着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家的伟大思想。它深深地植根于现代中国革命战斗生活的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的雨露阳光的滋润,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动,矗立起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形象。他的诗词,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作为他描绘和表现的对象。他是一个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的视野开阔的伟大诗人。这些与诗人的人格魅力有极大关系。政治家的襟怀和诗人的素质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的结合,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的词作大都气势磅礴,大多都能以壮景写豪情,意境悠远,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沁园春·雪》创作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二年。当时日寇进逼华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毛泽东塑造的北国的冬天没有丝毫的枯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景色多么的苍茫壮丽,气势雄伟,祖国的大好河山,长城内外,黄河上下,雪后的山峦,茫茫的高原,给人们一幅惊心动魄、心情激荡的画面。毛泽东也和苏轼一样,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江山景色,也引出一个个英雄人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感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虽有雄才大略,能建功立业,但与为人民谋解放的中国共产党人相比就不得不“折腰”了,热情地赞美了革命的“风流人物”,豪迈之情溢于言表,读来气吞山河,韵味无穷,意境深远。词中洋溢着一股革命必胜,反动派必将灭亡的革命斗志和豪情。
从美学理论上讲,这种辽阔、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表现在外在的美是崇高,是伟大而高尚心灵的反映,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古罗马朗吉弩《论崇高》)。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意境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是“情、气、格”。即心灵、情感摹写、生命的传达、人格的高尚格调的折射。由此可见,“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与苏轼相比,毛泽东诗词的豪放不仅在于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其情感的抒发在于自我的真性情,而在于自我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受,折射出的是一种高尚的格调,即与人民融为一体,代表着一个民族,体现着历史的宇宙观。同在人生低谷时,苏轼有“我欲乘风归去,犹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出世”“入世”思想,随着政治的迫害越多,他的出世入世思想也越来越复杂,隐退思想也越强烈。而毛泽东则在红军长征千折不回、革命处在低谷的危难关头,能从容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抒发“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时,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的改造旧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对革命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其内在的精神、生命的光芒、高尚的人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又如,同时悼念亡妻之作,苏轼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生死离别的悲哀;而毛泽东“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情感宏大,情都是真情,只是苏轼囿于个人的情感,而毛泽而的词是“胸怀天下”,是“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气势自不可同日而语。毛泽东把个人的情感和革命事业、民族的解放融合起来,境界当然更为宽广了。
苏轼和毛泽东都是大家手笔,都受到了老庄哲学和浪漫主义文风的影响,其诗词创作自成一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为后词作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的词作艺术没有高下,当然,由于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以今律古,苛求苏轼也要发出像毛泽东那样的豪情。其词人的胸襟不同,则境界和气魄就明显的不同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瓜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