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段蜜獾勇斗狮子的視频中,两只蜜獾面对三只狮子毫无惧色,最终成功逼退对方。这已经不是蜜獾第一次在和狮子的斗勇中获胜了,凭借混不吝的气势,这些外号“平头哥”的小家伙成了动物界的网红。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蜜獾所在的鼬家族,是所有食肉动物中平均体型最小的一个科,却涌现出了众多战斗力爆表的“小强”。
灭蛇驱狮的平头哥——蜜獾
蜜獾头顶和后背的皮肤为白色或灰白色,身体两侧和腹部则为黑色,因头顶扁平而得了“平头哥”这一形象的外号。蜜獾是食肉目鼬科蜜獾亚科的动物,生活在除撒哈拉沙漠中心和北非北部之外所有的非洲地区,以及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这种身长不到1米、体重不足15公斤的小型食肉动物,经常有灭蛇驱狮的逆天表现。
杀死过毒蛇,击退过狮群,小小的蜜獾凭借好勇斗狠的性格为自己赢得了一切和战斗有关的赞誉。蜜獾敢于跟比自己大很多的毒蛇猛兽搏斗,真的仅仅是凭借所谓的战斗精神吗?
研究发现,蜜獾有几件安身立命的法宝。首先是它们的皮肤厚实光滑,其他食肉动物的犬牙在咬到后,就像刀子扎到皮球表面一样很难发上力。其次,蜜獾的肌肉可以在皮肤内部灵活转动,也就是说对方即便咬穿了它们的皮肤,也很难伤到其肌肉和骨头,凭借此神功,蜜獾还能不用转身反过来攻击对方,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狮子、豹子等食肉动物都不会轻易招惹蜜獾。此外,蜜獾对蛇毒有天然的免疫力,即便是被剧毒的黑曼巴吻上一口也顶多昏厥一阵,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林海雪原的精灵——紫貂
除了战斗力爆表,鼬科动物的生存能力同样出类拔萃从酷热难耐的沙漠荒地到天寒地冻的林海雪原都有它们的身影。例如在我国的东北和新疆地区,就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
紫貂体长35到56厘米,体重在0.7到1.8千克之间,是貂亚科貂属的动物,除我国外,在俄罗斯、蒙古、日本和朝鲜境内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也有分布。
能够在极寒地带生存,紫貂仰仗的是身厚实的皮毛。紫貂的毛皮由针毛、中间针毛和绒毛组成,其中绒毛的密度极大,单位面积的数量是陆生动物里最多的。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身细滑厚实的好皮囊,紫貂成了皮草商眼中的商机。从汉朝开始,紫貂皮就是动物皮毛中的极品,与人参、鹿茸一起并称为“东北三宝”,由于常年的大肆捕杀,到上世纪初,紫貂在我国几乎绝迹。好在近些年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加,再加上人工养殖水貂对于皮草市场的满足,这种林海雪原的精灵在数量上有所恢复。
“豪猪杀手”渔貂
除了美洲獾,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另一种鼬科动物渔貂同样具有超强的战斗力。
渔貂在分类上属于鼬科貂亚科,体长45到65厘米,体重通常不超过6公斤,是一个比蜜獾和美洲獾还要“迷你”的杀手。
虽然名为渔貂,但它其实很少吃鱼,它们的猎食对象是以鼠类和兔类为主的小型陆生动物,有时也会对豪猪下手。豪猪除脸部和腹部外,其余部位都长满了锋利的尖刺,是一个令很多食肉动物都头疼的角色,但渔貂却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发扬光大,利用灵敏的身体,频繁绕到豪猪的正前方,快速而准确地啃咬豪猪的口鼻。几个回合下来,受伤的豪猪就会因失血过多而体力不支,最终成为渔貂的美餐。
敢于怒对棕熊的美洲獾
美洲獾生活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的开阔林地、草原、荒漠和矮树丛中,体长42到72厘米,体重4到12公斤。
传统观点认为,美洲獾是杂食动物,但从越来越多的实际观察看,这个小家伙主观上明显是无肉不欢,黄鼠、田鼠、土拨鼠、旱獭等大小不等的啮齿动物和野兔是主菜,鸟类、两栖动物、鱼、软体动物也常伴其中,有机会也会品尝一下家畜幼崽和家禽。和近亲蜜獾一样,美洲獾也是个小个子的“好战分子”。
不过,和喜欢特立独行的蜜獾相比,美洲獾有时也会与其他食肉动物合作,例如,有人就拍到过这样的画面:在北美大草原上,一只矮胖的美洲獾和一只瘦高的郊狼并排前行,追踪地松鼠等啮齿类动物。
之所以会有这样跨越物种的合作,主要还是出于吃这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美洲獾是挖洞能手,可以轻易捣毁猎物的巢穴,却不擅长追击,而身高腿长的郊狼在这方面正好有优势。两者合作,正好逼得一些在地面上拥有不错速度的小型穴居动物无处躲藏,算得上优势互补。
灭鼠卫士——黄鼬
既然主题是鼬科动物,那又怎么能少了离我们中国人最近的几种鼬亚科动物呢?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外号“黄大仙”的黄鼬了。
黄鼬俗称黄鼠狼,体长34到67厘米,体重0.5到1.2公斤,在我国所有省份都有分布,因一身黄毛而得名。黄鼬身材瘦小,却能猎杀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家禽和鼠兔,而且通常采用直接啃咬后脑的暴力杀戮法。再加上可以从笼子的缝隙间自如穿梭的缩骨功,它们给人留下了很多诡异而糟糕的印象,甚至一度被当成害兽来杀伐。
其实,黄鼬是著名的捕鼠能手,对抑制鼠害有重大作用。例如,在北京就曾发生过黄鼬进入院子,一夜消灭40多只大老鼠的壮举。
灭蛇驱狮的平头哥——蜜獾
蜜獾头顶和后背的皮肤为白色或灰白色,身体两侧和腹部则为黑色,因头顶扁平而得了“平头哥”这一形象的外号。蜜獾是食肉目鼬科蜜獾亚科的动物,生活在除撒哈拉沙漠中心和北非北部之外所有的非洲地区,以及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这种身长不到1米、体重不足15公斤的小型食肉动物,经常有灭蛇驱狮的逆天表现。
杀死过毒蛇,击退过狮群,小小的蜜獾凭借好勇斗狠的性格为自己赢得了一切和战斗有关的赞誉。蜜獾敢于跟比自己大很多的毒蛇猛兽搏斗,真的仅仅是凭借所谓的战斗精神吗?
研究发现,蜜獾有几件安身立命的法宝。首先是它们的皮肤厚实光滑,其他食肉动物的犬牙在咬到后,就像刀子扎到皮球表面一样很难发上力。其次,蜜獾的肌肉可以在皮肤内部灵活转动,也就是说对方即便咬穿了它们的皮肤,也很难伤到其肌肉和骨头,凭借此神功,蜜獾还能不用转身反过来攻击对方,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狮子、豹子等食肉动物都不会轻易招惹蜜獾。此外,蜜獾对蛇毒有天然的免疫力,即便是被剧毒的黑曼巴吻上一口也顶多昏厥一阵,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林海雪原的精灵——紫貂
除了战斗力爆表,鼬科动物的生存能力同样出类拔萃从酷热难耐的沙漠荒地到天寒地冻的林海雪原都有它们的身影。例如在我国的东北和新疆地区,就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
紫貂体长35到56厘米,体重在0.7到1.8千克之间,是貂亚科貂属的动物,除我国外,在俄罗斯、蒙古、日本和朝鲜境内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也有分布。
能够在极寒地带生存,紫貂仰仗的是身厚实的皮毛。紫貂的毛皮由针毛、中间针毛和绒毛组成,其中绒毛的密度极大,单位面积的数量是陆生动物里最多的。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身细滑厚实的好皮囊,紫貂成了皮草商眼中的商机。从汉朝开始,紫貂皮就是动物皮毛中的极品,与人参、鹿茸一起并称为“东北三宝”,由于常年的大肆捕杀,到上世纪初,紫貂在我国几乎绝迹。好在近些年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加,再加上人工养殖水貂对于皮草市场的满足,这种林海雪原的精灵在数量上有所恢复。
“豪猪杀手”渔貂
除了美洲獾,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另一种鼬科动物渔貂同样具有超强的战斗力。
渔貂在分类上属于鼬科貂亚科,体长45到65厘米,体重通常不超过6公斤,是一个比蜜獾和美洲獾还要“迷你”的杀手。
虽然名为渔貂,但它其实很少吃鱼,它们的猎食对象是以鼠类和兔类为主的小型陆生动物,有时也会对豪猪下手。豪猪除脸部和腹部外,其余部位都长满了锋利的尖刺,是一个令很多食肉动物都头疼的角色,但渔貂却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发扬光大,利用灵敏的身体,频繁绕到豪猪的正前方,快速而准确地啃咬豪猪的口鼻。几个回合下来,受伤的豪猪就会因失血过多而体力不支,最终成为渔貂的美餐。
敢于怒对棕熊的美洲獾
美洲獾生活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的开阔林地、草原、荒漠和矮树丛中,体长42到72厘米,体重4到12公斤。
传统观点认为,美洲獾是杂食动物,但从越来越多的实际观察看,这个小家伙主观上明显是无肉不欢,黄鼠、田鼠、土拨鼠、旱獭等大小不等的啮齿动物和野兔是主菜,鸟类、两栖动物、鱼、软体动物也常伴其中,有机会也会品尝一下家畜幼崽和家禽。和近亲蜜獾一样,美洲獾也是个小个子的“好战分子”。
不过,和喜欢特立独行的蜜獾相比,美洲獾有时也会与其他食肉动物合作,例如,有人就拍到过这样的画面:在北美大草原上,一只矮胖的美洲獾和一只瘦高的郊狼并排前行,追踪地松鼠等啮齿类动物。
之所以会有这样跨越物种的合作,主要还是出于吃这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美洲獾是挖洞能手,可以轻易捣毁猎物的巢穴,却不擅长追击,而身高腿长的郊狼在这方面正好有优势。两者合作,正好逼得一些在地面上拥有不错速度的小型穴居动物无处躲藏,算得上优势互补。
灭鼠卫士——黄鼬
既然主题是鼬科动物,那又怎么能少了离我们中国人最近的几种鼬亚科动物呢?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外号“黄大仙”的黄鼬了。
黄鼬俗称黄鼠狼,体长34到67厘米,体重0.5到1.2公斤,在我国所有省份都有分布,因一身黄毛而得名。黄鼬身材瘦小,却能猎杀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家禽和鼠兔,而且通常采用直接啃咬后脑的暴力杀戮法。再加上可以从笼子的缝隙间自如穿梭的缩骨功,它们给人留下了很多诡异而糟糕的印象,甚至一度被当成害兽来杀伐。
其实,黄鼬是著名的捕鼠能手,对抑制鼠害有重大作用。例如,在北京就曾发生过黄鼬进入院子,一夜消灭40多只大老鼠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