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学会审美。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的美的创造。”教育本质上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情者莫先乎美。所以,审美教育是感动学生心情的佳径,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审美心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纲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更加鲜明的界定:语文学科承担着继承传播文化的重任,承载着更多的道德与价值要求。要鲜明地体现这一性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首推审美教育。
然而现实语文审美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难点,学生个体的差异造成审美理解的千差万别,教师个人的审美习惯、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环境等因素都限制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过去的语文课堂,文本解读一味强调精细全面,条分缕析的方法一度被奉为经典。而练习也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文本解读完毕,练习成为了唯一的最重要的环节。这些都严重割裂了文学的美感不利于审美的进行。所幸今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给语文审美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审美教育将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需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现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语文审美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谛。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可克服这一缺陷,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知识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智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感悟美的声律
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在语文教学中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剖析美的结构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结构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断深化的表现。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同学们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韵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联想性、无限性、象征性等特点。在语文课美感教育的协助下,在优美音律、鲜明形象中,美的神韵飘然而出。
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例如在教授小说《边城(节选)》时,就不能像教授其他小说一样局限于对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而应该抓住作者所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美学家桑塔耶那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沈从文为我们“实际呈现出的事物”是湘西纯朴的人情风俗,而“暗示的事物”则是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和他们身上的人性美,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寄托的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这“第二项”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才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视点,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更深远的思想感情”,说出这种“美”之所在,才算达到了审美的目的,如果光从文字上去理解可能只有少数学生才能感受到那美的神韵,因而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边城”,用《边城》影片引领学生走进湘西秀美的风景中去直观的感受那里的人情风俗,在同学们审美体验中,结合各自审美心理结构,展开联想会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同学们在美感教育中,通过联想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美,在有限的画卷中感受无限的美的世界。
实践证明,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学使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给语文审美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语文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是个崭新的领域,还有待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奋进和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纲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更加鲜明的界定:语文学科承担着继承传播文化的重任,承载着更多的道德与价值要求。要鲜明地体现这一性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首推审美教育。
然而现实语文审美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难点,学生个体的差异造成审美理解的千差万别,教师个人的审美习惯、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环境等因素都限制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过去的语文课堂,文本解读一味强调精细全面,条分缕析的方法一度被奉为经典。而练习也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文本解读完毕,练习成为了唯一的最重要的环节。这些都严重割裂了文学的美感不利于审美的进行。所幸今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给语文审美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审美教育将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需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现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语文审美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谛。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可克服这一缺陷,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知识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智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感悟美的声律
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在语文教学中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剖析美的结构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结构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断深化的表现。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同学们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韵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联想性、无限性、象征性等特点。在语文课美感教育的协助下,在优美音律、鲜明形象中,美的神韵飘然而出。
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例如在教授小说《边城(节选)》时,就不能像教授其他小说一样局限于对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而应该抓住作者所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美学家桑塔耶那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沈从文为我们“实际呈现出的事物”是湘西纯朴的人情风俗,而“暗示的事物”则是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和他们身上的人性美,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寄托的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这“第二项”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才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视点,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更深远的思想感情”,说出这种“美”之所在,才算达到了审美的目的,如果光从文字上去理解可能只有少数学生才能感受到那美的神韵,因而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边城”,用《边城》影片引领学生走进湘西秀美的风景中去直观的感受那里的人情风俗,在同学们审美体验中,结合各自审美心理结构,展开联想会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同学们在美感教育中,通过联想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美,在有限的画卷中感受无限的美的世界。
实践证明,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学使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给语文审美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语文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是个崭新的领域,还有待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奋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