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更是为以后就职打下良好基础。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语文课堂效果多是低效或无用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急需加强。本文就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此为中职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35-01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一宗旨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职业教育目的相适应,在语文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注重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获得深刻的教学感受,从而更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意识的体现,这一意识会不断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反思,这无疑会使得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得到强化。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语文课堂效果多是低效或无用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急需加强。本文就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此为中职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支持。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符合规律性的教学过程,起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并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氛围、课堂结构、问题设计、教师姿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如何确立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要求,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更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后的表现与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然后要使得教学目标切合相关语文课程的主题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诉求以及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相融合,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延伸。
  二、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以阅读课为主,但千篇一律的阅读模式早已让学生深感审美疲劳,只知道一味的配以音乐背景和舞蹈画面等,加上朗朗书声,最后以掌声作为结束,在此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赏鉴。近几年来,教师教学模式呈现趋同趋势,大多是按部就班的照搬以往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少有创新,常常对所教内容进行盲目的拓展,导致课堂教学脱离实际,对学生来说,毫无有效性可言。我们从此现象中得到的启发是,准确实际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必须切合实际地选择好教学内容,不要勉强对学生进行学术灌输,而应通过深刻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氛围和体会教学内容的真正内涵。因循守旧的教学形式是不可取的,唯有跟从学生的思维节奏教学,特别是中职教师,要重点考虑中职学生的特殊性,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与教师达到共同进步。
  三、如何营造课堂氛围
  大量课堂实践表明,能够成功带动课堂氛围的教师大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激情的教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激情呢?总的来说,就是时刻保持热情,而热情的具体表达方式有多种,例如抑扬顿挫的语气、丰富的面部表情、幽默诙谐的语言、适当的肢体动作等都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热情。当教师做的这一点,就能使得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生动,就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如何规划教学结构
  相对而言,语文课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也都不相同。那么,要让教学形式与课堂内容相融合,就需要构建好教学内容的结构。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的是,自身不仅仅属于教的主体,同时也属于学的主体,在给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需要学习要教授的内容,只有自己学习理解后,才能带领学生完成学习。而在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整个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就拿叙事性的课文来说,教师需要掌握整个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以及情感等线索,同时还要把握人物的特点以及整个课文的主旨,之后通过自我思考,在利于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地基础之上,规划整个教学的步骤,即设计合理流畅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如何设计课堂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通过提问,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臆造”问题来滥竽充数的情况,提出的问题往往脱离文章主旨,缺乏依据和价值,让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和思考,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更是为以后就职打下良好基础。以上内容系统地分析了多种因素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希望广大中职教师群体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积极营造课堂氛围、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职学院培养全面性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谷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度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3]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4]夏伶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养》 2006年硕士论文
  [5]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6]马建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其他文献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向老师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途径之一,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勇于实践中获得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31-01  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在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可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与语文这门学科不和谐的现象,使
【摘要】职业教育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分析职业教育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探究职业教育管理的准则和方法,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提供一臂之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特性 准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7-01  职业教育是培养专门性和针对性社会人才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
【摘要】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从最开始的始于自然到最后的终于自然,都与汉语言有极大的融通性,也是当代汉语言所要表现的文化思想。语言的生成是在汉语言的基础上,也是基于道家的认识论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上,所以与汉语言是息息相关、紧紧相连、不能分割的关系,当代汉语言的文学思维,语文中对语体与阅读的教学,都在逐渐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后又回归自然。  【关键词】道家认识论 当代汉语言 和谐融通  【中图分类号】B223
【摘要】当今社会,学生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对书写质量多不以为然,针对这种现状,我作为多年的老教师,反复思索,确定了“以兴趣为引领,教给学生多种识字的方法”。在游戏中识字,利用直观教具识字,画画识字,动作表演识字,归类比较识字,编顺口溜识字,利用多媒体识字,在生活中识字。  【关键词】方法 兴趣 识字 游戏 画画 表演 比较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摘要】随着新世纪教学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语文教学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和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然无法满足新课改下的要求,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把握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的一大研究,同时语文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和发展也势在必行。而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将各种形式的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特点,正好切合了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形式背景下,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36-0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千万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打造自我品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