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思则进矣”。一篇课文,惟有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熟读成诵,咀嚼品味,方能悟其内蕴。而在这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赏,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
1.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
驱遣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三种情况:一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如教《守株待兔》,当讲到"忽然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问学生:为什么用"窜"而不用"跑"或"走"?学生想象使用这三个词的具体情境,比照分析,领略到"窜"有四处乱逃意,为野兔的偶然撞死提供了可能。这就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诱发了语感。二是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认识、升华。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把战场上的险情和黄继光的表现,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中过一遍,构成一幅汇声色形于一体的生动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和感情上的共鸣,并从黄继光的表现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从而陶冶了情操,诱发了语感。三是材料(或情节)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如拟出"夕阳"、"新芽"、"泪"、"残疾青年",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用这四个词语缀合成一个具体事件或故事。这样进行语言实践,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增强了,想象性的诵读也便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
反嚼意会,回溯语感。意会指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但难以言传,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由字里行间寻求形成意会的突破口,回溯语感。
唤起"感通",深化语感。情感上的激发与"感通",要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景意境的再现与设想为前提,但都少不了语感的参与。
2.把握思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把握思路,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要踏踏实实摸清楚"。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路,其次是把握段落的思路,再次是把握句子的思路。
2.1 善于铺路
即根据课文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底蕴。按文章思路,由整体到部分理清脉络,不但使学生了解到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巧于指路
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者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把握文章思维流程。
3.学会联想,训练作文技巧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这"两大块",既是并列的,又是交叉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往往呈同步发展状态,但二者并非一回事。它们虽同属于语文的应用能力,都有个语感问题,但二者心理流向刚好相反:阅读从语言文字着手,悟其内蕴信息,把握思路;作文则从思想出发,从储存的信息里选用恰当语言,展开思路。一般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乃是思路阻塞或思路狭窄,因而不是无话可说便是硬性拼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教学中往往都是就作文指导作文,而不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如写记叙文,就讲四要素,讲表达方式,讲如何描写等。其实,学生作文最苦恼的不是"怎样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材料,思维才能形成一条通畅的 "路",也就是思路得以展开。思路一旦展开,则"文思如泉涌",作文的内容也就展开了。如此作文不是难事,而是"乐在其中"了。
展开思路的心理机制便是联想,展开联想便是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作文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呢?
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也叫层递式联想,举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的联想,皆属此类。感性联想和理性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就是感性联想。这种联想主要用于记叙性的作文。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其中描写又是附着于记叙上的。描写人物的活动、环境的变迁、情节的推移等,往往需要展开联想。其所联想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都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因此这种联想必然地都带有想象的成分。如写《我爱幻想》,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畅想未来的方式写人记事,抒发情怀。至于理性联想,是"由于某个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所使用的是理性材料,即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证明自己观点。
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抓联想能力的培养,也就抓住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凡能展开联想,作文便可左右逢源,反之则进退维谷。当然,这里还得有个前提,即注意指导学生不断丰富生活面和知识面,储存信息,联想必须恰当。对感性联想来说,必须合乎情理;对理性联想来说,则必须合乎逻辑。
1.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
驱遣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三种情况:一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如教《守株待兔》,当讲到"忽然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问学生:为什么用"窜"而不用"跑"或"走"?学生想象使用这三个词的具体情境,比照分析,领略到"窜"有四处乱逃意,为野兔的偶然撞死提供了可能。这就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诱发了语感。二是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认识、升华。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把战场上的险情和黄继光的表现,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中过一遍,构成一幅汇声色形于一体的生动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和感情上的共鸣,并从黄继光的表现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从而陶冶了情操,诱发了语感。三是材料(或情节)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如拟出"夕阳"、"新芽"、"泪"、"残疾青年",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用这四个词语缀合成一个具体事件或故事。这样进行语言实践,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增强了,想象性的诵读也便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
反嚼意会,回溯语感。意会指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但难以言传,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由字里行间寻求形成意会的突破口,回溯语感。
唤起"感通",深化语感。情感上的激发与"感通",要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景意境的再现与设想为前提,但都少不了语感的参与。
2.把握思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把握思路,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要踏踏实实摸清楚"。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路,其次是把握段落的思路,再次是把握句子的思路。
2.1 善于铺路
即根据课文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底蕴。按文章思路,由整体到部分理清脉络,不但使学生了解到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巧于指路
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者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把握文章思维流程。
3.学会联想,训练作文技巧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这"两大块",既是并列的,又是交叉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往往呈同步发展状态,但二者并非一回事。它们虽同属于语文的应用能力,都有个语感问题,但二者心理流向刚好相反:阅读从语言文字着手,悟其内蕴信息,把握思路;作文则从思想出发,从储存的信息里选用恰当语言,展开思路。一般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乃是思路阻塞或思路狭窄,因而不是无话可说便是硬性拼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教学中往往都是就作文指导作文,而不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如写记叙文,就讲四要素,讲表达方式,讲如何描写等。其实,学生作文最苦恼的不是"怎样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材料,思维才能形成一条通畅的 "路",也就是思路得以展开。思路一旦展开,则"文思如泉涌",作文的内容也就展开了。如此作文不是难事,而是"乐在其中"了。
展开思路的心理机制便是联想,展开联想便是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作文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呢?
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也叫层递式联想,举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的联想,皆属此类。感性联想和理性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就是感性联想。这种联想主要用于记叙性的作文。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其中描写又是附着于记叙上的。描写人物的活动、环境的变迁、情节的推移等,往往需要展开联想。其所联想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都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因此这种联想必然地都带有想象的成分。如写《我爱幻想》,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畅想未来的方式写人记事,抒发情怀。至于理性联想,是"由于某个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所使用的是理性材料,即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证明自己观点。
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抓联想能力的培养,也就抓住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凡能展开联想,作文便可左右逢源,反之则进退维谷。当然,这里还得有个前提,即注意指导学生不断丰富生活面和知识面,储存信息,联想必须恰当。对感性联想来说,必须合乎情理;对理性联想来说,则必须合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