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西面塑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山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面塑围绕着山西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塑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具有珍贵的史料、美学价值,但卻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写这个选题,是想对人们敲响一个警钟,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已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通过介绍什么是面塑,还有面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对面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主要从地区地域和文化环境、艺术特征着手对忻州、霍州、绛州三地的面塑做了介绍和比较,通过分析使各个地方的面塑特点更加突出,在以后的创作中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在发展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忻州面塑主要以塑造形体为主,不涂染颜色,霍州面塑造型朴素、大方、粗犷,往往只用品红点彩。而绛州面塑则造型精致、色彩华丽。还有对传统与现代面塑的比较,主要是为了提出传统面塑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中的现实状况,谈谈面塑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面对外国文化的侵袭,在以后的不断发展中更重视面塑艺术的传承问题,政府也应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并落实到行动上。
【关键词】:山西;民间面塑;民俗文化;比较研究
一、面塑发展时期
面塑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究竟始于何时,恐怕就无人能说清了。
从考古发掘看,汉代古墓中发现有用面塑造的陪葬贡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 、面猪和精美的花式糕点等,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唐代面塑实物。
二、忻州、霍州、绛州地区艺术特征比较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区不同,加上地方性语言的差异,对面塑的叫法也各不相同。忻州和绛州都称之为“花馍”,虽然两地都称作“花馍”但是由来却大为不同。忻州“花馍”是把面塑制品的各种形状统称为“花馍”,绛州“花馍”则是因其花色绚丽而得名。霍州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面塑制品主要是在时令节日用来祭祀和食用的,时令节日是相同的,但各地的风俗却不同。忻州、霍州、绛州三地都很重视“寒食”节。忻州蒸制“寒燕兒”,相传与“寒食节”有关,期盼新的一年有好的兆头。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制品是“蛇盘盘”,晚辈会把“蛇头”吃掉,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而在绛州却没什么特别的说法,只是蒸制一些造型多样的面塑制品来祭祀祖先。
各地世代传承下来的面塑制品造型也各具特色,虽然忻州、霍州、绛州三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同属晋北的忻州、霍州在一些方面还是多少会有些相同之处的。忻州、霍州造型主要以模仿人物、动物、植物等造型为主,从外观来看与浅浮雕有几分相似,从它洁白的色泽来看,又可与玉雕相媲美了。蒸面塑时一定要用灶火,才能够火候,等蒸汽上来时再把捏好的面塑放于蒸笼上,把火烧旺,这样蒸出来的面塑又暄腾又饱满。忻州因为缺少小麦,捏制的面塑虽然体型小,但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弥补了这项不足,体现出了面塑的可塑性。并且,忻州、霍州面塑由于上色较少可以食用。绛州因其地处晋南,小麦产量丰富,有足够的面粉来捏制面塑,不用受到任何限制,面塑体型一般较大。绛州面塑造型不仅采用动、植物等物,与忻州、霍州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要注重造型的立体性。所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造型多样,设色艳丽、大方的特点。
三、结语
相传自汉代就有了关于面塑的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千年的历史了。面塑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通过本文的比较分析,使人们对面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更直观的了解,使各地的面塑特色更加清晰。忻州面塑主要以塑为主,不施加色彩。霍州面塑造型朴实、粗狂,往往以品红点彩。绛州面塑造型丰富,色彩艳丽。在后来的发展中呈现出造型更加真实,能够长时间存放的极具观赏性的现代面塑。目前软实力对一个国家越来越重要,民间艺术也越发受到重视,民间面塑艺术也经过艺人们的提炼、创新受到了更多人的瞩目。面塑艺术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对这门艺术的传承成了很大的问题,真正热爱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民间传统活动中所用到的面塑,现在会捏制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数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但是我们在慢慢摒弃那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时,外国人是怎么做的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慢慢的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把那些不起眼传统手工艺拿去借鉴、创新。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编织袋,平时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但被法国LV公司发现并引用,用于服装、包袋设计的元素当中,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潮流。难道我们的宝贝被别人拿去应用、盈利,在别的国家被展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就没有没有一点惭愧么。这些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民间艺术,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利用起来,让它面向更多的群体,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得到足够的保护和传承。写此文希望能够呼唤起人们心中的积极性,希望面塑这些不起眼的民间艺术能够的得到像皮影、年画这些民间艺术同样的重视,得到大力宣扬和发展。面塑艺术不仅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在民俗活动中更是不可或缺。小小的面塑寓意深远,承载着农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也成为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和美学的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在以后的继承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国家和当地政府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民间面塑艺术的保护措施和方案,实际行动起来,不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张宝琳.《中国民间面塑技法》[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1(03).
[2] 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J].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9(65-68).
[3] 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J].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21).
[4] 孔令海.《中国面塑艺术》[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4(21).
[5] 郭建海.试论忻州面塑艺术的形成及发展.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6期 ,2010-11.
[6] 1012444633.郭阳.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性研究.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6月 硕士学位论文 .
【关键词】:山西;民间面塑;民俗文化;比较研究
一、面塑发展时期
面塑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究竟始于何时,恐怕就无人能说清了。
从考古发掘看,汉代古墓中发现有用面塑造的陪葬贡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 、面猪和精美的花式糕点等,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唐代面塑实物。
二、忻州、霍州、绛州地区艺术特征比较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区不同,加上地方性语言的差异,对面塑的叫法也各不相同。忻州和绛州都称之为“花馍”,虽然两地都称作“花馍”但是由来却大为不同。忻州“花馍”是把面塑制品的各种形状统称为“花馍”,绛州“花馍”则是因其花色绚丽而得名。霍州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面塑制品主要是在时令节日用来祭祀和食用的,时令节日是相同的,但各地的风俗却不同。忻州、霍州、绛州三地都很重视“寒食”节。忻州蒸制“寒燕兒”,相传与“寒食节”有关,期盼新的一年有好的兆头。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制品是“蛇盘盘”,晚辈会把“蛇头”吃掉,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而在绛州却没什么特别的说法,只是蒸制一些造型多样的面塑制品来祭祀祖先。
各地世代传承下来的面塑制品造型也各具特色,虽然忻州、霍州、绛州三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同属晋北的忻州、霍州在一些方面还是多少会有些相同之处的。忻州、霍州造型主要以模仿人物、动物、植物等造型为主,从外观来看与浅浮雕有几分相似,从它洁白的色泽来看,又可与玉雕相媲美了。蒸面塑时一定要用灶火,才能够火候,等蒸汽上来时再把捏好的面塑放于蒸笼上,把火烧旺,这样蒸出来的面塑又暄腾又饱满。忻州因为缺少小麦,捏制的面塑虽然体型小,但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弥补了这项不足,体现出了面塑的可塑性。并且,忻州、霍州面塑由于上色较少可以食用。绛州因其地处晋南,小麦产量丰富,有足够的面粉来捏制面塑,不用受到任何限制,面塑体型一般较大。绛州面塑造型不仅采用动、植物等物,与忻州、霍州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要注重造型的立体性。所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造型多样,设色艳丽、大方的特点。
三、结语
相传自汉代就有了关于面塑的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千年的历史了。面塑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通过本文的比较分析,使人们对面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更直观的了解,使各地的面塑特色更加清晰。忻州面塑主要以塑为主,不施加色彩。霍州面塑造型朴实、粗狂,往往以品红点彩。绛州面塑造型丰富,色彩艳丽。在后来的发展中呈现出造型更加真实,能够长时间存放的极具观赏性的现代面塑。目前软实力对一个国家越来越重要,民间艺术也越发受到重视,民间面塑艺术也经过艺人们的提炼、创新受到了更多人的瞩目。面塑艺术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对这门艺术的传承成了很大的问题,真正热爱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民间传统活动中所用到的面塑,现在会捏制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数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但是我们在慢慢摒弃那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时,外国人是怎么做的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慢慢的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把那些不起眼传统手工艺拿去借鉴、创新。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编织袋,平时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但被法国LV公司发现并引用,用于服装、包袋设计的元素当中,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潮流。难道我们的宝贝被别人拿去应用、盈利,在别的国家被展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就没有没有一点惭愧么。这些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民间艺术,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利用起来,让它面向更多的群体,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得到足够的保护和传承。写此文希望能够呼唤起人们心中的积极性,希望面塑这些不起眼的民间艺术能够的得到像皮影、年画这些民间艺术同样的重视,得到大力宣扬和发展。面塑艺术不仅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在民俗活动中更是不可或缺。小小的面塑寓意深远,承载着农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也成为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和美学的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在以后的继承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国家和当地政府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民间面塑艺术的保护措施和方案,实际行动起来,不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张宝琳.《中国民间面塑技法》[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1(03).
[2] 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J].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9(65-68).
[3] 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J].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21).
[4] 孔令海.《中国面塑艺术》[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4(21).
[5] 郭建海.试论忻州面塑艺术的形成及发展.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6期 ,2010-11.
[6] 1012444633.郭阳.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性研究.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6月 硕士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