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层次不同,意味着教师必须从他们各自的起点出发展开教学,才能获得高效。本文就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提出和作业的布置与讲评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分层教学
面对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做好分层教学,以让每一层次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升入自己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思考,我觉得必须将教学分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顺其特点,探索展开的规律,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课上、课后练习的布置与讲评等,都需要教师好好根据学生学情探究。
一、目标追求有差异
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能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优等生有扎实的基础,自己或家人的寄望也比较高,对他们,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都要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独特的学习方法;中等生是居中不上不下等级的学生,这一类型的学生对自己并没有多高的追求,但又不想与家长产生矛盾。面对这类学生,我会要求他们尽量完成三维目标,可以稍降低标准;学困生是班级中最需要教师花精力的学生,这精力主要花在引领他们的注意力上,他们中老实一些的会在课堂上睡觉或走神,调皮的常在课上发出搞怪的声音,影响教师上课。面对这类学生,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只要求他们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某一点或一部分就好,其中最注重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为他们持什么態度就会有什么表现。
如上《本命年的回想》,我预定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上,要了解文中的过年习俗;在过程与方法上,学生要继续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训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通过感受作者笔下的乡土风情及其背后蕴含的对即将逝去的传统风俗的忧心,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但是在上课时,我并没有这样要求所有学生,对班级中的优等生,我除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点拨,在展示环节作了方法引导外,其他时间几乎都是让他们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而对学困生,我在巡视时,十分注意他们的参与度,发现有人游离于交流之外的,便询问大屏幕上问题的解决情况,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鼓励他们向优等生提问。
二、问题提出有针对
课堂上提问题,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引领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因此所提的问题应当适度高于学生的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该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若太浅或太深,都不能达到引领的目的。我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设计几个问题,先简单后复杂,前期做好铺垫,如故意借事表扬某(些)学困生,展示问题后,点名让学困生回答简单问题,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二是对有难度的问题,同时设计几个互有关联的开放性的问题,当优等生答出了第一个后,其他学生模仿回答后面的问题;三是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多提,一至三个比较合适,让所有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些观点。
在《苏州园林》的自读环节,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2.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提问第一题时,先点名问了一个一向喜欢上课睡觉,但刚才在自主学习时我看到他划出了正确词语的学生,我的大力表扬,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第二题往后放开回答,因为第三题是多次阅读教学中反复学习过的内容,对于我班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容易的,结果由另一名学困生正确抢答,其他两个问题是中等生回答的,优等生只在过程中加以细化和补充,结果相当令人满意。
再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圈点出我的父母对于勒有哪些不同的称呼。2.同一个人为何描述会如此不同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概括故事情节。3.菲利普夫妇对穷困潦倒时的于勒以及发达时的于勒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结合相关的语句,谈谈自己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只需要在文中筛选有效信息就可以了,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很容易地作答,而回答正确则会增强自信。第二个问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在全班思考的情况下,我请中等生作答,也许一个学生回答的会不全面,但是两个、三个应该就能全面概括了,他们也会有成就感。而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优等生来回答,他们当然能信心倍增。
三、练习作评有区别
既然不同层次学生所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提升的度不一样,那么在检测反馈时,同样也要按层次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与评价。优等生的作业更倾向于课外的能力迁移,如果是作业满分,我会予以更高方向的鼓励,侧重表扬的是比较有创意的,精化了其学习方法的表现;对中等生我比较偏重于完整地做好作业,如果有能完成拓展题或拔高题的,也要给予特别的表扬;对于学困生,一般只要求他们完成必做题即可。
以《语文作业》为例,“课前预习”是都要求做的,因简单所有人都能完成,只存在快慢上的区别,所以我要求每上完一课,大家要在上新课之前做好这个内容,鼓励提前做;“课堂作业”是优等生和中等生必做题,学困生选择做,基础知识是他们必做的;而“课后巩固”只要求优等生必做。
总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积累,他们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更是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别,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不仅要承认差距,视之为一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更要积极探索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的教学方式,将其总结上升为策略、原则,并不断修订以适应成长了的学生,如此跟进,就能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且吃好。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教师)
学生的层次不同,意味着教师必须从他们各自的起点出发展开教学,才能获得高效。本文就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提出和作业的布置与讲评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分层教学
面对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做好分层教学,以让每一层次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升入自己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思考,我觉得必须将教学分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顺其特点,探索展开的规律,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课上、课后练习的布置与讲评等,都需要教师好好根据学生学情探究。
一、目标追求有差异
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能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优等生有扎实的基础,自己或家人的寄望也比较高,对他们,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都要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独特的学习方法;中等生是居中不上不下等级的学生,这一类型的学生对自己并没有多高的追求,但又不想与家长产生矛盾。面对这类学生,我会要求他们尽量完成三维目标,可以稍降低标准;学困生是班级中最需要教师花精力的学生,这精力主要花在引领他们的注意力上,他们中老实一些的会在课堂上睡觉或走神,调皮的常在课上发出搞怪的声音,影响教师上课。面对这类学生,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只要求他们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某一点或一部分就好,其中最注重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为他们持什么態度就会有什么表现。
如上《本命年的回想》,我预定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上,要了解文中的过年习俗;在过程与方法上,学生要继续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训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通过感受作者笔下的乡土风情及其背后蕴含的对即将逝去的传统风俗的忧心,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但是在上课时,我并没有这样要求所有学生,对班级中的优等生,我除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点拨,在展示环节作了方法引导外,其他时间几乎都是让他们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而对学困生,我在巡视时,十分注意他们的参与度,发现有人游离于交流之外的,便询问大屏幕上问题的解决情况,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鼓励他们向优等生提问。
二、问题提出有针对
课堂上提问题,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引领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因此所提的问题应当适度高于学生的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该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若太浅或太深,都不能达到引领的目的。我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设计几个问题,先简单后复杂,前期做好铺垫,如故意借事表扬某(些)学困生,展示问题后,点名让学困生回答简单问题,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二是对有难度的问题,同时设计几个互有关联的开放性的问题,当优等生答出了第一个后,其他学生模仿回答后面的问题;三是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多提,一至三个比较合适,让所有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些观点。
在《苏州园林》的自读环节,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2.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提问第一题时,先点名问了一个一向喜欢上课睡觉,但刚才在自主学习时我看到他划出了正确词语的学生,我的大力表扬,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第二题往后放开回答,因为第三题是多次阅读教学中反复学习过的内容,对于我班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容易的,结果由另一名学困生正确抢答,其他两个问题是中等生回答的,优等生只在过程中加以细化和补充,结果相当令人满意。
再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圈点出我的父母对于勒有哪些不同的称呼。2.同一个人为何描述会如此不同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概括故事情节。3.菲利普夫妇对穷困潦倒时的于勒以及发达时的于勒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结合相关的语句,谈谈自己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只需要在文中筛选有效信息就可以了,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很容易地作答,而回答正确则会增强自信。第二个问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在全班思考的情况下,我请中等生作答,也许一个学生回答的会不全面,但是两个、三个应该就能全面概括了,他们也会有成就感。而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优等生来回答,他们当然能信心倍增。
三、练习作评有区别
既然不同层次学生所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提升的度不一样,那么在检测反馈时,同样也要按层次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与评价。优等生的作业更倾向于课外的能力迁移,如果是作业满分,我会予以更高方向的鼓励,侧重表扬的是比较有创意的,精化了其学习方法的表现;对中等生我比较偏重于完整地做好作业,如果有能完成拓展题或拔高题的,也要给予特别的表扬;对于学困生,一般只要求他们完成必做题即可。
以《语文作业》为例,“课前预习”是都要求做的,因简单所有人都能完成,只存在快慢上的区别,所以我要求每上完一课,大家要在上新课之前做好这个内容,鼓励提前做;“课堂作业”是优等生和中等生必做题,学困生选择做,基础知识是他们必做的;而“课后巩固”只要求优等生必做。
总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积累,他们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更是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别,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不仅要承认差距,视之为一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更要积极探索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的教学方式,将其总结上升为策略、原则,并不断修订以适应成长了的学生,如此跟进,就能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且吃好。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