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城市街道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降低碳排放的街道景观设计策略,从降低街道固定碳源排放、降低街道移动碳源排放、降低街道过程碳源排放、促进碳自然碳汇碳清除等四个方面入手,将“低碳、生态”的设计理念融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碳排放
【引言】: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景观则是体现城市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对街道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如何降低城市街道碳排放、提高城市街道景观品质成为了当今城市面临的问题。
1、研究现状
1.1 碳排放及低碳概念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总称,可以简单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低碳,主要体现在低消耗、低能量和低开支等方面。如生活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出行的节能措施等。减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即为低碳的生活方式,能降低碳排放的景观设计即为低碳的、生态的景观设计。
1.2 景观设计概念 景观设计为特定使用目的在特定地方进行最恰当的土地利用的设计,可分为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一是对铺装,雕塑、街道构筑物、座椅和公共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二是对街道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的设计。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街道建筑與构筑小品设计 当前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和街道中的构筑小品的设计多为不环保的材质,街道建筑量化和景观灯不科学造成了很大浪費。街道建筑立面和街道构筑物设计杂乱无章,存在安全隐患。
2.2 城市街道道路设计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高耗能的小汽车迅速取代了非机动车在街道道路上的地位,原本设计的非机动车道和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也逐渐被机动车占用。街道材质多采用水泥、花岗岩、青石板、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街道逐渐被硬化铺装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下渗,降水进入地下排水管道,形成了尴尬的街道景观“硬景”。
2.3 城市街道水体设计 目前,我国城市街道的水消费采用的都是线性模式。一方面,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淡水源经由街道两旁道路下的管道送至居民生活;另一方面,城市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则被认为是无用之物,经由管道排走。这种模式违背了自然界水循环的原则,导致缺水、洪涝和水质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的出现。
2.4 城市街道种植设计 植被是降低碳排放的最好元素。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的实践中,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群落单调,特别是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市树市花,道路的行道树只采用一种植物。同时,有些设计师不具备专业的植物应用知识,弱化街道植被设计,导致了很多城市街道植物设计的不合理。
3 、低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降低固定碳源碳排放 降低气候不利影响以降低街道建筑立面能源需求: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结合当地气候参数,尽可能应用低能耗技术,对城市街道的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以促进街道两旁建筑物的被动调节和碳减排。以被动调节取代主动调节,实际上是通过城市的环境蓄能和有效利用来抵消一部分建筑能耗。
具体策略包括:塑造良好的热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塑造良好的风环境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塑造良好的光环境增加建筑被动调节,以及塑造良好的声环境和空气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等。降低街道两旁建筑密度,优化街区组合模式,善用绿化和水体降温、增湿和遮荫,选择蓄水和反射性能良好的人工建材。
3.2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 优化出行方式以调整街道景观设计结构:现在,城市街道环境正处于高碳化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交通工具尤其是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不足,非机动车交通的道路资源被小汽车大量压缩;二是城市街道景观环境单一,安全性与舒适度差。因此,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应遵循:为不同类型的城市街道设计出最适合的,安全、舒适的配套设施,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要鼓励人们选择低能源密度的交通工具而从源头上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并尽量满足人们在不同出行目的下的潜在需求,以良好的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促进人们选择低碳排放的出行模式,具体低碳对策则包括:以增加非机动出行机会为诱导的慢行网络设计,以鼓励“公交+步行”出行选择为基础的景观配套设计。
3.3降低过程碳源碳排放 平衡循环与中水回收以降低输配用能:具体来看,主要是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两方面。我国城市街道的基本特点是道路中间设有绿化带,两侧设有雨水口、下面铺设雨水管线,上面有行道树或绿化带以及停车带等。两旁的土地利用强度高,其不透水层面的比例相当高,增加了地表径流,从而造成了街道排水不畅。同时,大量硬质路面夏季强烈的热反射对街道附近的居住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能耗。因此,采用混凝土砌块、天然鹅卵石、砾石、普通砖等设计人工透性地面,利用街道两侧设施建设雨水收集花园,增加草地面积,提高街道的透水性,降低热积累,解决街道和居民区的雨水排放问题,吸收周边的地表径流,从源头消减雨水径流量,降低雨水处理的能耗。
3.4 促进自然碳汇碳清除 整合完善绿地格局以扩大碳汇:通过划定基本碳汇空间以及保护主要碳汇类型,可以确保城市街道区域的碳储量维持在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的特征而进行体系化的设计,以扩大绿地系统在碳清除上的综合功效。综合来看,主要是从人工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共生”的角度对碳汇系统的水平与垂直格局进行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具备关于当地植物及用途的实际知识,对当地的草木应该从形态、大小、特征、实用性、适应性和季相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估。必需强化对碳汇系统生态过程的关注,以在稳定和扩大碳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绿地系统的碳捕获和封存能力。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碳排放
【引言】: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景观则是体现城市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对街道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如何降低城市街道碳排放、提高城市街道景观品质成为了当今城市面临的问题。
1、研究现状
1.1 碳排放及低碳概念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总称,可以简单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低碳,主要体现在低消耗、低能量和低开支等方面。如生活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出行的节能措施等。减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即为低碳的生活方式,能降低碳排放的景观设计即为低碳的、生态的景观设计。
1.2 景观设计概念 景观设计为特定使用目的在特定地方进行最恰当的土地利用的设计,可分为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一是对铺装,雕塑、街道构筑物、座椅和公共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二是对街道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的设计。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街道建筑與构筑小品设计 当前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和街道中的构筑小品的设计多为不环保的材质,街道建筑量化和景观灯不科学造成了很大浪費。街道建筑立面和街道构筑物设计杂乱无章,存在安全隐患。
2.2 城市街道道路设计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高耗能的小汽车迅速取代了非机动车在街道道路上的地位,原本设计的非机动车道和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也逐渐被机动车占用。街道材质多采用水泥、花岗岩、青石板、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街道逐渐被硬化铺装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下渗,降水进入地下排水管道,形成了尴尬的街道景观“硬景”。
2.3 城市街道水体设计 目前,我国城市街道的水消费采用的都是线性模式。一方面,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淡水源经由街道两旁道路下的管道送至居民生活;另一方面,城市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则被认为是无用之物,经由管道排走。这种模式违背了自然界水循环的原则,导致缺水、洪涝和水质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的出现。
2.4 城市街道种植设计 植被是降低碳排放的最好元素。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的实践中,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群落单调,特别是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市树市花,道路的行道树只采用一种植物。同时,有些设计师不具备专业的植物应用知识,弱化街道植被设计,导致了很多城市街道植物设计的不合理。
3 、低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降低固定碳源碳排放 降低气候不利影响以降低街道建筑立面能源需求: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结合当地气候参数,尽可能应用低能耗技术,对城市街道的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以促进街道两旁建筑物的被动调节和碳减排。以被动调节取代主动调节,实际上是通过城市的环境蓄能和有效利用来抵消一部分建筑能耗。
具体策略包括:塑造良好的热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塑造良好的风环境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塑造良好的光环境增加建筑被动调节,以及塑造良好的声环境和空气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等。降低街道两旁建筑密度,优化街区组合模式,善用绿化和水体降温、增湿和遮荫,选择蓄水和反射性能良好的人工建材。
3.2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 优化出行方式以调整街道景观设计结构:现在,城市街道环境正处于高碳化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交通工具尤其是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不足,非机动车交通的道路资源被小汽车大量压缩;二是城市街道景观环境单一,安全性与舒适度差。因此,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应遵循:为不同类型的城市街道设计出最适合的,安全、舒适的配套设施,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要鼓励人们选择低能源密度的交通工具而从源头上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并尽量满足人们在不同出行目的下的潜在需求,以良好的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促进人们选择低碳排放的出行模式,具体低碳对策则包括:以增加非机动出行机会为诱导的慢行网络设计,以鼓励“公交+步行”出行选择为基础的景观配套设计。
3.3降低过程碳源碳排放 平衡循环与中水回收以降低输配用能:具体来看,主要是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两方面。我国城市街道的基本特点是道路中间设有绿化带,两侧设有雨水口、下面铺设雨水管线,上面有行道树或绿化带以及停车带等。两旁的土地利用强度高,其不透水层面的比例相当高,增加了地表径流,从而造成了街道排水不畅。同时,大量硬质路面夏季强烈的热反射对街道附近的居住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能耗。因此,采用混凝土砌块、天然鹅卵石、砾石、普通砖等设计人工透性地面,利用街道两侧设施建设雨水收集花园,增加草地面积,提高街道的透水性,降低热积累,解决街道和居民区的雨水排放问题,吸收周边的地表径流,从源头消减雨水径流量,降低雨水处理的能耗。
3.4 促进自然碳汇碳清除 整合完善绿地格局以扩大碳汇:通过划定基本碳汇空间以及保护主要碳汇类型,可以确保城市街道区域的碳储量维持在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的特征而进行体系化的设计,以扩大绿地系统在碳清除上的综合功效。综合来看,主要是从人工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共生”的角度对碳汇系统的水平与垂直格局进行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具备关于当地植物及用途的实际知识,对当地的草木应该从形态、大小、特征、实用性、适应性和季相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估。必需强化对碳汇系统生态过程的关注,以在稳定和扩大碳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绿地系统的碳捕获和封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