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正在全国各省市逐步开展实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貌似遵守课改要求、实质背离课改理念的教学现象也应运而生,使人越来越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笔者归纳了几种“高耗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现象,并进行评析,与广大同仁们共同探讨。
现象一:琐碎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中“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课时,使用课件一会儿展示很多人在观看股市的情景,一会儿展示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图片的情境,一会儿又播放记者采访某人炒股的片段,一会儿教师又谈论自己的炒股经历。这些情景的安排显得很琐碎,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思维必然随着琐碎的情境而跳跃,最后搞得“一头雾水”,不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
评析: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都要花费一番“辛勤劳作”,绞尽脑汁地设计富
有新意的情境,以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眼球,但这样的情境往往由于过于“丰富”,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内在的思考性和有效性,难以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这些琐碎的情境,着实让教师费了劲,但却没有发挥好它们的用处。教师应该把这些情境用一根“红线”串起来,把握好情境与新课内容的内在联系,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内容,以实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在选择情景时,要努力做到情境的整体性,避免把支离破碎的情境呈现给学生。
现象二:刻意的整合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各学科内容,把握学科联系,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一幕:某教师在分析《经济生活》关于“国家财政的支出情况”的图表时,让学生们计算2005年的国家财政支出比1995年的财政支出多多少?2005年的经济建设支出比2003年的多多少?比1995年的多多少?而且还要学生计算出2005年的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所成比例如何?上课期间,只见学生们忙于做各种计算,老师作了长时间的等待,结果是学生上了数学课。其实本图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财政支出的方向有哪些?”
评析:这到底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思想政治课?还是所谓的淡化学科界限,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生活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其实,这样的课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做这么多计算,师生都费了劲,反而冲淡了主题,还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现象三:过度的课件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倡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于是,有的教师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件,课件画面绚丽而光彩,学生们常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面所陶醉。而且教师对课件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不论教授什么内容,一律借助课件,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自实验完成的,结果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
评析:毫无疑问,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图画、音乐、文字构成了一曲曲美妙的乐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会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但是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产生相当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过度地把时间放在课件制作上,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再次,教师只是忙于给学生展示一个又一个绚丽的画面,却挤掉了学生读、思、议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课成了纯粹的“欣赏课”,课件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从而相对减少了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就会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导致师生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课件,教学过程从过去填鸭式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这跟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现象四:表面的合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集思广益,使学有“新”得,活跃气氛,培养能力。但是,在一些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已经被异化为“自由、放任”。有些教师将“表面的合作”当作“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衡量标准,根本不考虑实际的教学需要,结果导致其课堂教学刊似热热闹闹、全员参与,实则上是一盘散沙,课堂常常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评析:从表面看,教师营造了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时空,但由于过于追求形式,使得“合作”徒有其表。合作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合作學习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价值性,面向全体学生,应该特别注重有效性。
现象五:过分的拓展
《课标》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于是就出现了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跳出文本教政治的误解。有的课堂对文本教学走马观花,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资料的补充上、文本内容的延伸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如有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人教版P8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慷慨激昂,从“神五”“神六”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展示课件,层层分析,归纳概括等十八般武艺全部使出;从“我国DVD企业大量倒闭”到“山东的科技蜡烛”,再到“知识产权”“创新型国家建立”……抒情、演绎丰富的材料。教师陶醉在自我的“表演”中,学生却看得眼花缭乱,听得迷迷糊糊,师生都很少接触到文本的内容。
评析: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文本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守望的“根本”。教师对教材、新课标应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解读方式,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对教材和新课标可能给定的内容和模式能够灵活地变革和创新,从而真正做到以教材为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用好、用活教材。拓展文本必须有个度,要立足文本,合理拓展,无限拓展文本势必会冲淡对文本的研读,造成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的结果。因此,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它内容或安排与政治教学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现象一:琐碎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中“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课时,使用课件一会儿展示很多人在观看股市的情景,一会儿展示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图片的情境,一会儿又播放记者采访某人炒股的片段,一会儿教师又谈论自己的炒股经历。这些情景的安排显得很琐碎,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思维必然随着琐碎的情境而跳跃,最后搞得“一头雾水”,不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
评析: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都要花费一番“辛勤劳作”,绞尽脑汁地设计富
有新意的情境,以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眼球,但这样的情境往往由于过于“丰富”,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内在的思考性和有效性,难以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这些琐碎的情境,着实让教师费了劲,但却没有发挥好它们的用处。教师应该把这些情境用一根“红线”串起来,把握好情境与新课内容的内在联系,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内容,以实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在选择情景时,要努力做到情境的整体性,避免把支离破碎的情境呈现给学生。
现象二:刻意的整合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各学科内容,把握学科联系,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一幕:某教师在分析《经济生活》关于“国家财政的支出情况”的图表时,让学生们计算2005年的国家财政支出比1995年的财政支出多多少?2005年的经济建设支出比2003年的多多少?比1995年的多多少?而且还要学生计算出2005年的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所成比例如何?上课期间,只见学生们忙于做各种计算,老师作了长时间的等待,结果是学生上了数学课。其实本图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财政支出的方向有哪些?”
评析:这到底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思想政治课?还是所谓的淡化学科界限,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生活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其实,这样的课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做这么多计算,师生都费了劲,反而冲淡了主题,还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现象三:过度的课件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倡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于是,有的教师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件,课件画面绚丽而光彩,学生们常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面所陶醉。而且教师对课件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不论教授什么内容,一律借助课件,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自实验完成的,结果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
评析:毫无疑问,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图画、音乐、文字构成了一曲曲美妙的乐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会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但是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产生相当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教师过度地把时间放在课件制作上,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再次,教师只是忙于给学生展示一个又一个绚丽的画面,却挤掉了学生读、思、议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课成了纯粹的“欣赏课”,课件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从而相对减少了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就会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导致师生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课件,教学过程从过去填鸭式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这跟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现象四:表面的合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集思广益,使学有“新”得,活跃气氛,培养能力。但是,在一些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已经被异化为“自由、放任”。有些教师将“表面的合作”当作“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衡量标准,根本不考虑实际的教学需要,结果导致其课堂教学刊似热热闹闹、全员参与,实则上是一盘散沙,课堂常常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评析:从表面看,教师营造了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时空,但由于过于追求形式,使得“合作”徒有其表。合作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合作學习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价值性,面向全体学生,应该特别注重有效性。
现象五:过分的拓展
《课标》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于是就出现了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跳出文本教政治的误解。有的课堂对文本教学走马观花,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资料的补充上、文本内容的延伸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如有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人教版P8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慷慨激昂,从“神五”“神六”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展示课件,层层分析,归纳概括等十八般武艺全部使出;从“我国DVD企业大量倒闭”到“山东的科技蜡烛”,再到“知识产权”“创新型国家建立”……抒情、演绎丰富的材料。教师陶醉在自我的“表演”中,学生却看得眼花缭乱,听得迷迷糊糊,师生都很少接触到文本的内容。
评析: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文本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守望的“根本”。教师对教材、新课标应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解读方式,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对教材和新课标可能给定的内容和模式能够灵活地变革和创新,从而真正做到以教材为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用好、用活教材。拓展文本必须有个度,要立足文本,合理拓展,无限拓展文本势必会冲淡对文本的研读,造成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的结果。因此,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它内容或安排与政治教学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