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推行了很多年,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面对不同的教育群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突显教师教学的水平,而且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平台,相互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优势互补。而为什么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同课异构以及如何实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性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對象,教师懂得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们有落差的教学理念,深浅不一的教学经验,迥异的教学个性等等,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日渐流行的一种校本研究形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浅析同课异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为什么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同课异构
高中物理的学习相比较初中物理的简单直观而言往往比较复杂、抽象,虽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却不好理解。有时需要用抽象的物理模型来代替。比如“质点”。再比如“速度”,物体的速度由2m/s到8m/s,速度变化了多少?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初中讲的就是2m/s,而高中对速度的认识要从其大小方向着手等等。这些问题的分析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高中物理教材中文字叙述的严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想象力,虽然有时学生能够读通文字,但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的特点。[1]其次,高中的学习方法、习惯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能力较初中而言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单靠大量的重复做习题,学生不仅时间和精力允许,而且效果较差。高中物理的这些特点造就了高中物理的难学,怎么样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如何让生硬的知识变得生动?如何让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这使得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断探寻新方法、新技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虽然授课内容相同,但是会设计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形式,这就是得“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
二、同课异构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思考一:“同课异构”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技巧得到发展,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激发他们的知情意行。
思考二:“同课异构”的“异”与“同”?
教师们有的认为“同课异构”是为了统一更好的教学研究,也有的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如果教师的设计有太多的“异”,则意味着不成熟;但过多的“同”意味着简单的重复、机械的操练,这与教学的本质不符。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大体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因此,在“异构”中允许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就都是合理的、有效的。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并在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对学情的分析能力。
思考三:同课异构中的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同课异构中渗入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过程。探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2]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部分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例如,我们把胡克定律的得出过程改进成一个学生探究性实验,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他们的困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课堂即成为了学生做主角的“学堂”和“科研”场所,让学生在真正的学习活动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学会学习,使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考四:同课异构中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学科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两种趋向:一种是单一的学科发展;一种是交叉学科的拓展。前者是科学细化的表现,后者是学科综合的反应,两者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同时又不断地产生新的学科。[3]但从科学知识的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言,生物学与其周边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与物理、化学之间的融和,已汇成不可阻挡的学科潮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同课异构,在同课异构中渗透生物、化学等学科思维,这既有利于灵活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物理教学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意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恰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三人行”的机会。俗话说用自己的苹果换别人的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可如果用自己的思想换别人的思想,我们收获的就是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的开展能让参与的教师深深体会到:面对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的差异性教学策略及其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物理教学中“同课异构”的实施,不仅可以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解决学生对物理束手无策的局面,而且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拉近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教学园地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郑渊方,廖伯琴,王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教育学报》-2001;
[2]胡红梅.历史教学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的实践及思考[J].历史教学,2001(12):40-42.
[3]魏光.论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学科交叉及教改的深刻内涵[J].高等理科教育,1996,2(12):36-40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性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對象,教师懂得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们有落差的教学理念,深浅不一的教学经验,迥异的教学个性等等,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日渐流行的一种校本研究形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浅析同课异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为什么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同课异构
高中物理的学习相比较初中物理的简单直观而言往往比较复杂、抽象,虽然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却不好理解。有时需要用抽象的物理模型来代替。比如“质点”。再比如“速度”,物体的速度由2m/s到8m/s,速度变化了多少?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初中讲的就是2m/s,而高中对速度的认识要从其大小方向着手等等。这些问题的分析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高中物理教材中文字叙述的严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想象力,虽然有时学生能够读通文字,但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的特点。[1]其次,高中的学习方法、习惯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能力较初中而言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单靠大量的重复做习题,学生不仅时间和精力允许,而且效果较差。高中物理的这些特点造就了高中物理的难学,怎么样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如何让生硬的知识变得生动?如何让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这使得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断探寻新方法、新技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虽然授课内容相同,但是会设计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形式,这就是得“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
二、同课异构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思考一:“同课异构”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技巧得到发展,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激发他们的知情意行。
思考二:“同课异构”的“异”与“同”?
教师们有的认为“同课异构”是为了统一更好的教学研究,也有的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如果教师的设计有太多的“异”,则意味着不成熟;但过多的“同”意味着简单的重复、机械的操练,这与教学的本质不符。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大体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因此,在“异构”中允许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就都是合理的、有效的。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并在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对学情的分析能力。
思考三:同课异构中的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同课异构中渗入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过程。探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2]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部分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例如,我们把胡克定律的得出过程改进成一个学生探究性实验,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他们的困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课堂即成为了学生做主角的“学堂”和“科研”场所,让学生在真正的学习活动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学会学习,使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考四:同课异构中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学科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两种趋向:一种是单一的学科发展;一种是交叉学科的拓展。前者是科学细化的表现,后者是学科综合的反应,两者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同时又不断地产生新的学科。[3]但从科学知识的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言,生物学与其周边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与物理、化学之间的融和,已汇成不可阻挡的学科潮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同课异构,在同课异构中渗透生物、化学等学科思维,这既有利于灵活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物理教学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意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恰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三人行”的机会。俗话说用自己的苹果换别人的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可如果用自己的思想换别人的思想,我们收获的就是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的开展能让参与的教师深深体会到:面对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的差异性教学策略及其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物理教学中“同课异构”的实施,不仅可以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解决学生对物理束手无策的局面,而且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拉近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教学园地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郑渊方,廖伯琴,王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教育学报》-2001;
[2]胡红梅.历史教学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的实践及思考[J].历史教学,2001(12):40-42.
[3]魏光.论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学科交叉及教改的深刻内涵[J].高等理科教育,1996,2(1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