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
五谷泛指主要粮食作物。以五谷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精神层面说,五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谷物是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下最重要的作物。五谷就是五种谷物。“五谷丰登”千百年来一直是农民的期盼。“五谷”的称谓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有两种说法影响较大:一种指稻、黍、稷(粟)、麦、菽(大豆);另一种指麻、黍、稷(粟)、麦、菽(大豆),反映了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种类。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生命力强,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麻是指大麻,古人除了用大麻纤维织布外,也用大麻籽做粮食;菽是豆类的总称,有黄豆、青豆、黑豆等品种,人们发现菽容易种植和储存,可以帮助度过灾年,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麦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小麦在距今约4000年前,被引进我国新疆地区,并逐步扩展到中原地区,打破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自从有了石磨,小麦从粒食发展到面食,口感大大提高,小麦也逐渐适应了我国的自然环境,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今天,大米几乎占到了我国老百姓的主食的70%,但其中有一个五谷说法中却没有水稻,这是为什么?考古发掘证明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稻壳、稻叶和稻秆,堆积厚度约有40~50厘米,应该就是当时的一个粮仓。刚出土的稻谷,闪着灿灿的金光,遇到空气后很快又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考古学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稻谷一半是无芒的,属于栽培稻;一半是有芒的,属野生稻,并包含籼稻和粳稻两种类型。离稻谷层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大量耕作农具,说明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比较发达,当然不是起源的时候,稻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更早。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7800~9000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发现了1万年以上的炭化稻谷,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和浦江上山遗址也分别发现了8000年前到1万年以上的稻谷,在江西省万年县也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稻作遗存,这些足以证明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华夏文明因有长江流域以其富有增产潜力的稻作农业做后盾,克服了黄河流域在商代末期和唐宋时期两次遭遇气候变冷、干旱、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利影响,得以继续繁荣昌盛。而发源于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文明却因气候干旱和土壤沙化,周期性的沙尘自西而东肆虐,导致文明先后泯灭。稻作农业在长江流域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不仅造就了璀璨的华夏文明,而且五千年来从未间断对华夏文明的护佑,是让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坚实后盾,使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或消失的文明奇迹。
但是由于因为宋代以前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谷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没有稻。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水稻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取代了小米、小麦等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米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到了宋代,当时在粮食供应中,大米占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麦、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我国,并成为现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13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中央把粮食安全列为国家战略,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由于亚健康频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重视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注重身体的平衡,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泛指主要粮食作物。以五谷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精神层面说,五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谷物是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下最重要的作物。五谷就是五种谷物。“五谷丰登”千百年来一直是农民的期盼。“五谷”的称谓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有两种说法影响较大:一种指稻、黍、稷(粟)、麦、菽(大豆);另一种指麻、黍、稷(粟)、麦、菽(大豆),反映了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种类。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生命力强,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麻是指大麻,古人除了用大麻纤维织布外,也用大麻籽做粮食;菽是豆类的总称,有黄豆、青豆、黑豆等品种,人们发现菽容易种植和储存,可以帮助度过灾年,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麦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小麦在距今约4000年前,被引进我国新疆地区,并逐步扩展到中原地区,打破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自从有了石磨,小麦从粒食发展到面食,口感大大提高,小麦也逐渐适应了我国的自然环境,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今天,大米几乎占到了我国老百姓的主食的70%,但其中有一个五谷说法中却没有水稻,这是为什么?考古发掘证明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稻壳、稻叶和稻秆,堆积厚度约有40~50厘米,应该就是当时的一个粮仓。刚出土的稻谷,闪着灿灿的金光,遇到空气后很快又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考古学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稻谷一半是无芒的,属于栽培稻;一半是有芒的,属野生稻,并包含籼稻和粳稻两种类型。离稻谷层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大量耕作农具,说明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比较发达,当然不是起源的时候,稻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更早。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7800~9000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发现了1万年以上的炭化稻谷,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和浦江上山遗址也分别发现了8000年前到1万年以上的稻谷,在江西省万年县也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稻作遗存,这些足以证明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华夏文明因有长江流域以其富有增产潜力的稻作农业做后盾,克服了黄河流域在商代末期和唐宋时期两次遭遇气候变冷、干旱、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利影响,得以继续繁荣昌盛。而发源于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文明却因气候干旱和土壤沙化,周期性的沙尘自西而东肆虐,导致文明先后泯灭。稻作农业在长江流域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不仅造就了璀璨的华夏文明,而且五千年来从未间断对华夏文明的护佑,是让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坚实后盾,使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或消失的文明奇迹。
但是由于因为宋代以前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谷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没有稻。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水稻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取代了小米、小麦等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米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到了宋代,当时在粮食供应中,大米占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麦、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我国,并成为现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13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中央把粮食安全列为国家战略,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由于亚健康频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重视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注重身体的平衡,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