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显著小于治疗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21-01
基于子宫肌瘤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特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患者年龄为39—50岁,平均年龄为44.52±1.04岁;分析患者病情:17例为浆膜下肌瘤,43例为壁间肌瘤,15例为黏膜下肌瘤,13例为混合性肌瘤。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4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即患者每日服用12.5mg米非司酮,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即患者每日服用25mg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子宫及肌瘤体积,同时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详细记录患者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状况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为(146.18±32.41)cm3,肌瘤体积为(59.10±23.62)cm3,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17.19±35.88)cm3,肌瘤体积为(44.08±16.21)cm3;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为(147.21±29.05)cm3,肌瘤体积为(59.04±29.11)cm3,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05.62±38.14)cm3,肌瘤体积为(39.85±20.13)cm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显著小于治疗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1%(3/44),其中,1例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现象,占2.27%,1例患者出现睡眠差现象,占2.27%,1例患者出现阴道点滴出血现象,占2.27%;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1%(10/44),其中,2例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现象,占4.54%,1例患者出现食欲差现象,占2.27%,2例患者出现阴道点滴出血现象,占4.54%,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轻度受损,占6.81%,1例患者出现睡眠差现象,占2.27%,1例患者出现潮热现象,占2.27%。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妇科,子宫肌瘤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为一种孕激素受体同雌激素受体的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主要发病群体为35岁之上妇女,发病率高达20%[1]。排尿障碍、尿频尿急、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白带增多及月经改变为该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对于肌瘤体积较小或者是没有显著临床症状的患者,对其实施健康教育,不需过度实施治疗[2]。对于出现肌瘤体积较大、阴道不规则出血状况较为严重及贫血等显著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对其实施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该药物通过控制患者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来有效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从而使子宫肌瘤得到显著收缩[3]。但大剂量的米非司酮会使患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进而影响治疗效果[4],如本次研究中,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1%,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81%,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17.19±35.88)cm3,肌瘤体积为(44.08±16.21)cm3;但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05.62±38.14)cm3,肌瘤体积为(39.85±20.13)cm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值得在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兴艳.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3,05(03):520--521.
[2]亢奇,亢飞,张乔.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6(12):1358--1359.
[3]王智霞.观察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学,2012,02(07):125--126.
[4]李艳文.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6):403--404.
关键词: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21-01
基于子宫肌瘤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特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患者年龄为39—50岁,平均年龄为44.52±1.04岁;分析患者病情:17例为浆膜下肌瘤,43例为壁间肌瘤,15例为黏膜下肌瘤,13例为混合性肌瘤。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4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即患者每日服用12.5mg米非司酮,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即患者每日服用25mg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子宫及肌瘤体积,同时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详细记录患者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状况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为(146.18±32.41)cm3,肌瘤体积为(59.10±23.62)cm3,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17.19±35.88)cm3,肌瘤体积为(44.08±16.21)cm3;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为(147.21±29.05)cm3,肌瘤体积为(59.04±29.11)cm3,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05.62±38.14)cm3,肌瘤体积为(39.85±20.13)cm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显著小于治疗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1%(3/44),其中,1例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现象,占2.27%,1例患者出现睡眠差现象,占2.27%,1例患者出现阴道点滴出血现象,占2.27%;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1%(10/44),其中,2例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现象,占4.54%,1例患者出现食欲差现象,占2.27%,2例患者出现阴道点滴出血现象,占4.54%,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轻度受损,占6.81%,1例患者出现睡眠差现象,占2.27%,1例患者出现潮热现象,占2.27%。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妇科,子宫肌瘤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为一种孕激素受体同雌激素受体的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主要发病群体为35岁之上妇女,发病率高达20%[1]。排尿障碍、尿频尿急、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白带增多及月经改变为该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对于肌瘤体积较小或者是没有显著临床症状的患者,对其实施健康教育,不需过度实施治疗[2]。对于出现肌瘤体积较大、阴道不规则出血状况较为严重及贫血等显著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对其实施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该药物通过控制患者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来有效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从而使子宫肌瘤得到显著收缩[3]。但大剂量的米非司酮会使患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进而影响治疗效果[4],如本次研究中,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1%,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81%,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17.19±35.88)cm3,肌瘤体积为(44.08±16.21)cm3;但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后子宫体积为(105.62±38.14)cm3,肌瘤体积为(39.85±20.13)cm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值得在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兴艳.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3,05(03):520--521.
[2]亢奇,亢飞,张乔.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6(12):1358--1359.
[3]王智霞.观察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学,2012,02(07):125--126.
[4]李艳文.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6):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