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真正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从学生的学情、情境的创设、教学的方法、学以致用、评价方式等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一、了解学生学情,明确教材意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对学生的情况没有充分的认识分析,课堂教学就很难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
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2.熟悉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教学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建立住户的通讯录》时,我首先用广播的方式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的文字,然后请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所有数据,看谁找得最快、看谁找得最多,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之后,我再展示文字中的数据设计好的表格,请同学们分析,是文字还是表格更能说明教师所展示的主题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和教师的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表格表示数据”。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情境的导引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创作能力,最终高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学得实在
信息技术学科其鲜明的特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包含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教师只有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我们可以拆开一台计算机,对主机内各个组成部分及作用逐一进行实物演示讲解,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在学习难掌握的操作时,教师首先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去操作,学习效果会更好。而对于比较简单的操作,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优生辅导后进生,教師只作个别指导。
四、学以致用,走进学生生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制订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例如,“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的及时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表扬,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要适时地对他们的操作给予评价。另外,评价也要有针对性,如:“版面设计新颖有创意”“小组分工明确”等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锻炼相互交流和评价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不单纯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有效学习,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白塔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从学生的学情、情境的创设、教学的方法、学以致用、评价方式等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一、了解学生学情,明确教材意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对学生的情况没有充分的认识分析,课堂教学就很难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
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2.熟悉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教学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建立住户的通讯录》时,我首先用广播的方式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的文字,然后请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所有数据,看谁找得最快、看谁找得最多,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之后,我再展示文字中的数据设计好的表格,请同学们分析,是文字还是表格更能说明教师所展示的主题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和教师的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表格表示数据”。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情境的导引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创作能力,最终高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学得实在
信息技术学科其鲜明的特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包含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教师只有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我们可以拆开一台计算机,对主机内各个组成部分及作用逐一进行实物演示讲解,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在学习难掌握的操作时,教师首先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去操作,学习效果会更好。而对于比较简单的操作,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优生辅导后进生,教師只作个别指导。
四、学以致用,走进学生生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制订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例如,“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的及时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和表扬,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要适时地对他们的操作给予评价。另外,评价也要有针对性,如:“版面设计新颖有创意”“小组分工明确”等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锻炼相互交流和评价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不单纯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有效学习,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白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