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墨家和平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la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是威胁和平的军事竞赛并没有停止,而且还在不断发生局部的冲突与争斗。墨子由“非攻”这种克制战争,消除暴力的消极和平,进一步发展到提高个体生命的精神文化价值,其价值理念与世界主流文明价值体系相同,比较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通过借鉴墨家和平反战思想理论,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依据,其也是改造当今世界的思想指导之一。
  【关键词】 墨家;和平;非攻;兼爱;战争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50-04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创立墨家学派的是墨子。墨家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反对铺张浪费,推行重视节约,重视发扬前人的文化传统,掌握自然规律等等。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是和平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一种表现。在实现人类永久性和平这一目标的努力中,墨家和平思想对解决当今世界存在关于和平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墨家和平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形成
  1. 墨家和平思想产生的时代根源
  春秋中期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由昌盛转变为衰微。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此起彼伏,于是出现了“春秋五霸”,不断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所谓“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有联合有进攻。孔子想要改良这种社会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社会制度。墨子出生于孔子之后,时势变得不再和平稳定。墨子不同于孔子,主张推翻改造旧社会。因此,墨子的思想主张,都是反抗旧社会的意识形态的。
  墨子生活的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古人云:“春秋无义战。”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少有几个国家能过独善其身的,一些小国的处境更是岌岌可危。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力越来越丰富,国家也越来越富强,统治者奢侈的程度不断加深,專制力变得越来越强,当时经济状况不断发生变迁,也导致社会混乱不堪。
  2. 墨家和平思想的发展完善
  墨子在政治上地位比较低,开始传道、授徒,宣传墨家思想。墨子把法理作为判定依据:在社会中,一个人出现了盗窃行为,他就是有罪的,应该受到惩罚。这是各个国家所公开承认的一条律例。但是对于发动战争的行为不判定为是不义的和有罪的,还对此加以称颂。发动战争比盗窃更加过分,所以墨子认为对战争应该持反对态度。
  墨子根据侵略者的贪婪掠夺的心理,指出来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战争首先对被侵略的国家来说是一种灾难,使被侵略的国家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同样的,对侵略国家而言,战争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需要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的。结果往往是“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之多”。更为严重的是,战争使侵略国被其他被侵略者所记恨。从制止战争这一目的出发,墨子进一步思考从根本上怎样解决人类争斗的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消灭战争,实现永远的和平。这样,墨子的和平反战思想由“非攻”论这种制止战争的消极和平理论进而深化为“兼爱”的积极和平理论。
  (二)主要思想内容
  1. 非攻方面
  墨子想要改变当时的社会情况,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所以非攻为实现兼爱的具体途径。他仔细地考察了战争产生的根源,深刻地分析了战争的危害,并对进行攻伐的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非攻》总共上中下三篇,主要记载了墨子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和言论。墨子主张非攻,但不反对防守的战争。他反对侵略战争,却支持正义战争。墨子及其弟子们专门研究了防御战术与军事管理,并创造发明了一系列防御武器用来帮助小国抵挡和反抗大国的攻伐。
  2. 天志方面
  墨子认为天是爱憎分明的,“天志”是爱利百姓的。天子没有权利打着“天命”的旗号去随意发动战争。墨子认为顺从天意的就是仁义政治,违反天意的则为暴力政治。这种从“天志”论的角度反对战争,体现了墨子的主张中含有宗教因素。其体恤民情,爱惜生命的理论依据就在于顺从天志,在天志面前所有的人具有平等的价值,不能随意剥夺别人的利益。墨子的这原则使他的和平反战思想突破了国家与国家的界限,从整个人类社会出发去反对发动战争。
  3. 兼爱方面
  从反对战争、指责战争的不合理性出发,墨子进一步探析战争的起源。在《兼爱》中他指出战争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交相害”:“今诸候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因此,消除争战根源的办法就是跟这样的方式相反,“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候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根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则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墨子的这种“兼爱”论,是以“天志”论为根据。天对万物施以恩泽但是很无私,也就要求天下之民应该相爱相利。
  同时,墨子还从人的伦理角度上进一步得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从这个角度出发,墨子要求以“兼相爱,交相利”来替代人与人的争斗。拥有这个思想的人墨子称他为“兼士”,另一种则称为“别士”。墨子分析了人的一种矛盾心理:人们希望在困境危难环境中得到别人的有力救助,也就是盼望“兼士”来进行援助。
  墨子的兼爱论在其后学弟子那里得到进一步阐发,其中《随巢子》就曾说:“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大圣之行,兼爱万民,疏而不绝。贤者欣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欣,是赋德也不肖者不怜,是忍人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对待每个人的关爱是没有亲疏区别的,不光对善良的人进行关爱,对待不善的人也应该给予怜爱,不能看到他们走向罪恶。   (三)特点
  墨子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不但对于人类争端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引发更大冲突,引发人类相互间更大的矛盾。墨子主张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层面出发,主要是消除的自私与贪心心理,从而实现互助互爱,并由这样的心理出发,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缓解和减少社会的争端,使不同利益阶层的人群和谐共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主张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墨家认为战争可以划分为正义的和不义的。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是不义的,称为“攻”。而去讨伐那些荒淫无道国家的战争是正义的,称为“诛”。同样的,墨家认为被侵略的国家的防守之战也是正义的。然而在进一步剖析中,他认为“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 所发动的每次战争都是属于“攻”而不是属于“诛”,通过一个人具有兼爱思想的人来管理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应该保持自己的原有状况。
  因此,墨子在对当时战争的分析上,并不是将好坏的区别划在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上,而是划在战争的“攻”和“守”的区别上。墨家的非攻思想主张的也就是不要发动战争,这与他的兼爱思想主张是相一致的,也是实现兼爱这一理论具体的一条途径。所以可以说,非攻思想是兼爱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也就反映出墨家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2. 提升精神境界,消除人类的自私与争斗心理
  墨子主张兼爱的思想不是和儒家一样主张亲疏有别和等级分明,不是根据传统的宗亲原则,而是在自己父母与他人面前,都一样对待,不区分高低贵贱。在人类社会中,先施贫贱与先施亲戚的根本异点,就是墨家反宗法与儒家主宗法。
  用今天的话来表达,兼爱便是打破宗法社会的传统血缘关系,进一步打破贵贱贫富由天生注定的观念。因此,阶级社会的一切不平等说辞都没有根据的。墨子主张的兼爱,首先主张打破上的道德伦理上的亲疏远近,然后从此出发其他各方面也都跟着兼爱主义化。
  3. 协调人际关系,缓减社会的矛盾冲突
  墨家的“兼爱”是不区分朋友敌人的,是一种跨越阶级的爱,其中顺序有先后的分别,这就是《大取》中所写的“伦列之爱”。这是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爱人的顺序有先后的区别,一方面是爱人也有厚薄的区别。
  首先主张应该先去爱别人,再来爱自己。其次是对自己的爱要比对别人的爱要薄。“益所为”就是有利于自己所于的事,即“成人之所急”,这里突出表达的就是:为了他人利益,可以不顾个人利益。也就是说损己利人,突出地表现了墨家的利人主义精神。
  二、墨家学说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占主导地位。儒家外的其他学派的思想受到压制,从古代到近现代,研究墨学的专著却很少出现。因为墨家主张不顾自身利益以维护他人利益,其思想境界是比较高的。而古今的文人学者从庄子、司马炎到梁启超等不少人,都认为墨家的和平思想太过于高尚,很难去实现。
  对于墨家的发展情况,战国时期的《孟子》 《庄子》《韩非子》《目氏春秋》以及西汉时期的《淮南子》等书,这些书中都有一定记载。就墨家的思想和活动来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春秋时期
  墨家开始出现。墨子自称有三百个弟子。陆贾说:“墨子之门多勇士。”《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是先秦派别所没有的一种精神品格。
  (二)战国时期
  墨学开始兴盛起来。儒家的孟子以为“其言盈天下”;道家的庄子赞扬他是很难做到的有才华的人;韩非把儒墨一起称为当时“显学”;《吕氏春秋》更是将墨家巨子许多的言行都记录下来。可以看出,墨家的思想被其他各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认同。
  (三)西汉时期
  西汉初期和中期墨学流传成为民间的“任侠”。《史记》特地为它写了《游侠列传》,而对墨家思想进行称颂。
  (四)西汉后至清朝
  由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镇压,特别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王朝把儒家思想当作主流,学者也就不敢公开提倡墨学了。为《墨子》作讲解疏注的,只有晋朝的鲁胜、唐朝的乐台。直到清朝,更提倡孔子、朱子,反对提倡墨子。
  (五)民国至近现代时期
  民国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慢慢提起墨學的研究。总体来说,墨学从兴盛到衰微,主要的原因是阶级的对立。墨家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一直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排斥。接着,由于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大部分学士都学习儒家经典,而墨家的思想却鲜为人知。
  三、墨家和平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兼爱——实现人类和平的中国理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系统。在这系统中,和平稳定的环境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以及国际关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墨家兼爱思想,从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去减少社会的冲突与动乱的发生,从而形成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格局,这样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人们也能够更好地去工作和生活。
  首先,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政党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和分歧,应认同差异,但也应该减少分歧。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和”其实就是和谐。和谐的含义有很多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与家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墨家所追求的和谐的含义也是很丰富,主张各个国家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要互助互爱,同时反对侵略战争。所以要想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仍需要妥善处理国际关系、人际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这就有必要借鉴传统文化,特别是墨家有关和平的思想理论,不论是对中国内政还是外交都有一定用处。
  从私有制出现以后,不同的利益阶层、社会集团之间也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利益冲突。墨子生活在天下混乱不堪、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争斗,并没有和平共处。像墨子当时所发生的现象,今天是很少出现的。但是,人与人不相爱,互相防范忌惮的现象却是十分普遍。在利己主义和拜金思想影响下,社会风气越来越变得不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冷漠。   其次,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是民生问题。正如《中国的人权状况》所说:“在中国,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利,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至今仍然是一个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对落后地区的扶贫工作,正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中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就是使饥饿的人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可以得到衣服,劳动的人可以得到休息。当今中国为了更好更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导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来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互利共赢是中国追求的目的。
  最后还必须认识到: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少数冲突与战争,但是和平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某些国家还存在着局部的冲突甚至残酷的战争。战争绝不是解决人类争端的办法,只有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不是惧怕战争,而是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对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世界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中国的军事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并不意味着想要引起冲突,与之相反,不仅是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和统一,也是更好地去控制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妥善应对国际上的连锁反应。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对于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有一定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中国向来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也是在这一思想下的影响。
  (二)对话——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多元化正在发展,战争不仅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是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人类社会还远远没有进入永久和平的时代。“强凌弱,众暴寡”,强大的国家会侵略弱小的国家,墨家所反对的这种社会现象尽管人们都非常反对,但几千年来却一直没有停止出现过。因此,解决这一现象就应该加强对话协商,这对各个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
  在国际关系交往中,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主张用政治和谈的方式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中国向来反对干涉别的国家自己的政务,更是反对使用武力对其干涉。中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都应该用对话的手段进行协商,同时也应该像墨家和平反战思想中,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一些积极的贡献,在墨子和平思想的理论引导下积累了丰富的以弱胜强、以小敌大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对于弱小国家抵御大国侵略一直具有一定程度上积极的意义。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对墨家和平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推动国际机制的创设及其完善
  当今世界处于深度变革与调整的时期,国际格局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方面交流越来越密切。世界渐渐成为一个整体,中国为世界的和平提供着中国的方案。但是当今世界在总体和平的前提下,少数地区也存在着冲突,恐怖主義也存在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因此,这是倡导墨家和平思想的现实依据,全球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面临的这些挑战。这也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布局,描绘世界新格局的美好前景的途径。
  四、结语
  墨家和平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国家与国家的和平要以社会的和平为前提,而消除侵夺的心理是社会和平的切入点,努力协调不同阶层人群的利益,进而使个阶层的人群能够和谐相处,把人对物质和欲望的需求进一步引向精神层面的追求上是其方法,因此,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方法下就达到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端的目的。
  墨家由消极和平到积极和平,从非攻到兼爱,从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到对提高个人精神道德水平,这些都拓展了和平思想的理论深度,从而达到没有冲突和矛盾人人相亲相爱的目标。这个目标有些许的空想主义色彩,但对当今世界来说,这一思想也有着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保佑.墨子“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中州学刊,2006,(2):139-142.
  [2]黄玮琍,刘丽琴.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广西党史,2006,(Z2):33-34.
  [3]时晓红.墨学的复兴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2,(4):61-63.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91.
  [5]墨子.墨子·兼爱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6]墨子.墨子·非攻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7]蔡尚思.十家论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方授楚.墨学源流[M].上海:中华书局,1934:206.
  [9]任继愈,李广星.墨子大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0]秦彦士.古代防御军事与墨家和平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郑杰文.20世纪墨学研究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 接受美学走向读者的研究意味着美学领域研究重点的转移,走向读者并非弃绝作家创作和作品本文,没有作家创作及其成果,就失去了读者存在的可能性。从读者接受的视角,研究“隐含的读者”与创作活动的关系,不仅新颖而且富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文学;“隐含的读者”;作者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40-02  “隐
期刊
【摘要】 诗词赋与音乐有着天生的联系,在对称、和谐的规律运动下,让诗词赋具备了节奏与韵律,也表现出音乐美,发出动听、美妙的声音。音乐性为诗词赋带来了内在韵律,也使之具备了外在节奏,诗词赋中承载着古人对音乐、文学的钟爱,创造出美的旋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分析了音乐与诗词赋的关系,探讨诗词赋中的音乐美。  【关键词】 诗词赋;音乐美;渊源;表现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从宗族到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一般性规律。孝文化内生于宗族乡党,作为德育之本是形而上的哲学内核;和文化则是孝文化的价值接受者的自觉行为规范,在宗族乡党之间实现“齐家”,随后追求治国与平天下的哲学境界,内圣而外王。二者哲学与价值上的内涵在宗族中合二为一,追求家和万事兴;外延在社稷中实现统一,讲求以和为贵。  【关键词】 道德之维;孝文化;和文化;哲学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B823
期刊
【摘要】 北宋末年朱彧的笔记《萍洲可谈》记载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情况,包括市舶司的设置,进口货物的登记、征税、博买等贸易制度,商船出海的时间、习俗,海上航行情况以及海外大国三佛齐在海外贸易中的地位等,是研究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广州海外贸易繁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经济的高速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广泛使用为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
期刊
【摘要】 人的情感体验、情绪记忆、生命意识与价值观等与地理环境交互作用。文学大师沈从文,自1923年抵京到1988年在北京谢世,近50年的在京经历与体验,使其审美式地呈现了北京的社会、文化、历史等信息。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北京书写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与浪漫主义之间想象并建构北京新形象。沈从文从自身的空间经历、空间体验到空间审美表述实践,其中既含有他厚重深沉的国家情怀,又包含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理性,其北
期刊
【摘要】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所创作的,她凭借《最蓝的眼睛》奠定了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最蓝的眼睛》进行解读,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角色内心世界,感受不同人物角色的内心冲突,从而对作品表达的思想形成深层次认识。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针对《最蓝的眼睛》中人物内心冲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小说中主人公灵魂的展现实质上是主人公在寻找自我并使自我得到释放的精神过程。  
期刊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全面碰撞和深度交流,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逐渐由模糊走向明晰。在毛姆《面纱》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中,尽管都存在西方作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与描绘,但其内在的情感态度、创作意图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感态度、创作意图三个角度出发,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 《面纱》;《情人》;东方形象;对比  【中图分类号】I561
期刊
【摘要】 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和清入关前的大本营,在清朝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和都城,在入主中原之后,则扮演着陪都的角色。清朝统治者统一全国后,依然惦念着祖宗的基业,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共进行了十次东巡。但由于各次东巡活动的历史背景和国家政局不同,它们在时间、路线、规模、作用等方面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清帝;东巡;盛京;谒陵  【中图分类号】K2
期刊
【摘要】 戏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不可避免地承载和体现着文化的基本特征,本文从中西方戏剧的角度着手,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两位伟大剧作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来看这两部作品在戏剧冲突、戏剧结构和戏剧语言方面的特点,以进一步探索中西文化差异在戏剧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 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语言  【中图
期刊
【摘要】 金岳霖《知识论》是中国第一部进行知识论相关研究的著作,其對于知识理论研究的开拓不仅丰富了当前中国的哲学研究,还开拓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推进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表述不清晰、研究视野局限的问题,为中国知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知识论研究的现代化转型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知识论》;金岳霖;中国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