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力量,徒手与器械混着练最好
这一篇文章,我们接着来谈力量训练。前些时候有人问我:练力量,是用器械练好、还是不用器械、徒手练好?
我说:徒手和使用器械混着练最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譬如练腿部力量,你既可以采用徒手的“单腿蹲起”、“双腿蹲起”,也可以使用杠铃做“深蹲”。只不过,徒手的“单(双)腿蹲起”,在你适应习惯了之后,由于不能继续增加重量(你的体重是不变的),你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受不到更强烈的刺激,力量也就停止不动了。不增加刺激强度,力量就不再增长。用杠铃则不然,你深蹲达到100公斤后,你能继续给杠铃加分量,加大到110公斤,以后还能120、130、140……公斤地往上加,直到接近自己的极限值。
这就是器械的好处,如今不管是练武术还是练散打、拳击、摔跤什么的,一提到练腿部力量,首先考虑的就是用杠铃做深蹲(当然还有其它方法)。深蹲是非常有效的提高腿部力量的方法。
有人以为练杠铃是纯西方、纯现代的练法,这是一种误解,练杠铃——石制的杠铃,在武林少说也有千八百年的历史了。就说老天津卫,练武术的前辈还有市井百姓,一直管举石制杠铃叫“举杠铃”。没当是什么新鲜东西。
多数武术爱好者没有条件置一副杠铃,城市里的人甚至没有可供练杠铃的地方。怎么办?我给大家推荐两种拿人当器械的练法,一种是你冲墙蹲下,让同伴骑你脖子上,等于你肩上压副杠铃,如此你做负重蹲起(深蹲);另一种是“压胳膊蹲起”,你两条胳膊像端脸盆一样伸着(不伸直),同伴把胳膊压你胳膊上,使劲往下压,你用胳膊撑住同伴做一蹲一起。
第一种方法所以要冲着墙练,是照顾你同伴的安全,他骑你脖子上离地那么高,不扶墙或者扶人、扶树,弄不好会把他摔下来。驮人做蹲起几乎等同于肩负杠铃的深蹲,你适应了130斤体重的同伴,可以换140斤的,以后再换更大体重的同伴。
第二种方法,单论对腿部的压力,不如第一种压力来得大。不过第二种方法另有一好处,它能练你胳膊的力量和斜方肌。第二种方法也是随着你力量的增强,依次换大体重的同伴压你。
我上面讲了器械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许有人问:那你开头为什么要说“徒手和器械混着练好”?是这样的,当我们提到力量时,习惯上指的是“重力性力量”,也就是推拉的劲,实际上,力量里还包括爆发力(速度性力量),譬如腿部的爆发力,就要用徒手跳跃的方法练,像八极拳的“兔子蹦”(连续曲腿跳高、跳远、半蹲跳),利用自身的体重练足够了,这时使用器械负重跳不但多此一举,而且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此外,“力量耐力”(指持续用力的能力)训练,比如练腹部的“力量耐力”,就无须使用器械,而应该徒手做,使用器械反与训练目的不符。
低势站桩(静力性力量训练)的优缺点
前几年,因为高势桩的训练效果遭到普遍质疑,于是便有人讲:早年练出功夫的前辈都站过低势桩。
严格地讲,不管高势、低势,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持续6秒钟以上都叫静力性力量训练。只不过高势桩的刺激强度比较弱,往往忽略不计。
具体到武术训练,蹲马步,包括各种姿势的桩,只要是低势桩,我们都可以把它归为“静力性力量训练”。这与意念无关,不管你有意念没意念,你都跑不出“静力性力量训练”这个圈,科学就这么厉害,谁要不信,就让他蹲90。的马步桩试试,看他怎么用意念来突破生理极限搞出花样来。
低势桩,静力性力量训练,是有价值的。它能提高人的绝对力量。因为在“动力性力量训练”中不易练到的肌肉群和力量差的肌肉群,通过静力性力量训练,反倒能够得到刺激加强。但是,大家要警惕的是,低势的静力性训练,会妨碍爆发力的提高,容易把肌肉练僵,尤其是对心脏有害。倘若大家不想拿自己的健康生命当儿戏,练低势桩你要慎而又慎。
运动训练学的建议是:一次静力性力量训练的时间,包括中间的休息缓解,不应该超过20—25分钟。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决定力量大小的六个因素
我遇到过这样一些武术爱好者,他们理解力量的重要性,平时也练,无奈收效不如别人明显,他们很苦闷,问我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因为力量训练专业性很强,它既涉及到我以前讲的训练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周期,又受不同运动项目的影响(譬如拳击与武术的力量训练,就有同有异),又受训练方法、营养状况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我以前讲过,以后还要讲,但在此,我只说训练情形相同的几个师兄弟,大家都按照同样的方法,相似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周期等再练,为什么有人收效显著,有人效果不令人满意。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在作怪?
告诉大家,确实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因素在作怪。我们的力量——即“肌肉收缩的能力”。就是受这几个看不见的因素支配的。下面我列出这几个因素,大家跟自己的情况对照一下:
(一)、你的身体以哪种肌肉类型为主?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肌肉(准确说是骨骼肌),是由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组成的。白肌、红肌我们是看不见的,但白肌、红肌的不同特点我们却有必要了解,因为白肌收缩快,收缩快则力量大:红肌正相反,红肌收缩的慢,表现出力量小。
肯定有人说:既然白肌主宰着力大力小,我们就以练白肌为主。练是没错的。事实上,凡是特别需要力量的项目,比如举重、摔跤、拳击、武术、短跑等等,其力量训练本就是在努力发展白肌。问题是,发展白肌除了训练,还涉及到你的先天条件,看在你的肌肉里是以白肌为主、还是以红肌为主?不用说,白肌显著的人,训练后,力量提高得就快,力量发展的潜力就大。白肌弱一些的人,尽管采取同样的训练,力量提高得就慢,力量发展的空间就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练力量总追不上其他师兄弟的原因(这种比较,前提是几个人体重大致相近。因为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虽然他的绝对力量比不了80公斤的人,但放在同体重的人群中,他却可能力量出众,这样的人,也占有白肌优势)。当然,在人群中,白肌异常明显或白肌极其徼弱的人,都不多见。先天的白肌优势,是成为武术高手的前提之一。而白肌明显低于普通水平的人,我的建议是,理智地面对现实,把对技击的追求转移到健身方面。
(二)、你在训练中足够兴奋吗?
大家知道,肌肉的收缩是受神经过程支配的。简单地说,运动越激烈,神经冲动就越大,就越能调动更多的肌肉(肌纤维)参与收缩,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力量。这一点其实不说大家也都有体会,比如在马路上跟人打架,你由于非常冲动,野性十足,能激发出不同寻常的力量来。而与同伴练对抗呢,由于他不是你的敌人,你神经的冲动不象街头打斗那么强 烈,则激发不出打斗时的力度。
如果说同伴对抗不能像打歹徒那么狠,踢打沙袋和拳脚靶就要全情投入,看2006年K-1比赛冠军潘求的训练了吗?他做连续扫踢脚靶的那个劲头,完全跟比赛中真踢一样,你在训练中也许只能连踢二、三十腿,踢得少不要紧,关键是要兴奋(在连续踢靶中,该以多大的速度和多大的力量去踢为最佳,是运动科学至今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当然,高强度(大负荷强度)的连续踢靶,不能天天进行,大家要学会高、中、低不同强度的调整。这里我只是告诉大家神经冲动与力量的关系。
(三)、你的胳膊、腿够粗吗?
肌肉发达、虎背熊腰的人力量就大,这一点不用多说,有的人先天肌肉发育好,有的人差一些(不是指白肌弱)。肌肉不够发达怎么办,练,下大力量练,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武术技击需要粗壮的肌肉。肌肉训练改变体态,而徒手格斗类选手的体态,乃是国内外运动专家研究的课题之一。譬如在俄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一书中,作者叶伟博士就转述了国内另一位专家的研究结果,说优秀武术散手运动员的肌肉,在体态上表现为:胸围大、上臂围大、大腿和小腿的围度大,身体充实度高。所以说,不练肌肉,想肌少肉薄地成为高手,纯属神话。
肌肉力量好身体太胖也不行,因为脂肪这东西,不但不参与肌肉收缩,它还跟你瞎捣乱,阻碍你的肌肉收缩。我们看徒手格斗类、尤其是散打、K-1等有踢腿的比赛就会发现,几乎100%没有胖人。即使在最重量级的拳击、摔跤比赛中,偶尔能见到大腹便便的选手,但为数极少极少。而且这其中的某些人,譬如拳击手图阿、托尼等人,他们年轻时并不胖。
所以练武术,不但胳膊、腿要练粗,身体的脂肪也要练下去。不练下去,你的水平就顶那了,再也上不去。
(四)、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能力怎么样?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做动作时能不能放松,这个问题武林比较重视,谈得也够多了。我略去不谈。
(五)、骨的工作方式。这个问题因为跟实际训练关系不大,略去不谈。
(六)、用力前,你蓄力了吗?
人只要用力,不管是推举重物练力量,还是做武术的拳脚发力,都必须预先拉长肌肉,即武林俗称的蓄力。这一点本没什么可说的。莫名其妙的是武林,以前曾盛行过“不蓄力的发力”。现在很少有人再坚持这种无知了。这很好。当然,如果有人非要说,他能不蓄力而发出力来。我要恭喜您,您即将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名人,因为世界尚未发现有人具有这般超人功能,而您却有。我建议您赶紧找权威机构,让他们通过测试把这事确定下来,哪怕您什么事都不做了,专跑权威机构也值,前(钱)景、前(钱)途无限啊。马上去办吧。
人可以把蓍力时间缩短,但不蓄力不可能。
很多人摆个姿势不动就能把拳发出去,这也不叫不蓄力,因为你那个姿势本身就蓄着力了。这样的发力并不难练。
对于发力来说,比如发八极掼耳(类似拳击摆拳),你上半身预先往后拉得幅度越大,胳膊预先往后拉得越大,你这掼耳的力度越大。无奈,实战对抗不是打沙袋拳靶,对方不给你这么长的蓄力时间。怎么缩短蓄力时间?练爆发力。
另外,力量大小——肌肉的收缩能力,还受温度的影响。这一点非常明显,比如“驮人蹲起”是我要求学生经常练的,但在冬天,有些人就做不了,身体难以承受,对这些人我就让他们改练强度弱一些的“压胳膊蹲起”。
我们每个人力量的大小,就取决于上述六个因素。而且这六个因素,都是我们无法抗拒而只能服从的。像蓄力,我们只能通过训练缩短蓄力时间,而无法不蓄力:像身体内的白肌。我们能苦练力量以增加白肌纤维的体积,却无法改变体内白、红两种肌纤维的先天比例。
这一篇文章,我们接着来谈力量训练。前些时候有人问我:练力量,是用器械练好、还是不用器械、徒手练好?
我说:徒手和使用器械混着练最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譬如练腿部力量,你既可以采用徒手的“单腿蹲起”、“双腿蹲起”,也可以使用杠铃做“深蹲”。只不过,徒手的“单(双)腿蹲起”,在你适应习惯了之后,由于不能继续增加重量(你的体重是不变的),你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受不到更强烈的刺激,力量也就停止不动了。不增加刺激强度,力量就不再增长。用杠铃则不然,你深蹲达到100公斤后,你能继续给杠铃加分量,加大到110公斤,以后还能120、130、140……公斤地往上加,直到接近自己的极限值。
这就是器械的好处,如今不管是练武术还是练散打、拳击、摔跤什么的,一提到练腿部力量,首先考虑的就是用杠铃做深蹲(当然还有其它方法)。深蹲是非常有效的提高腿部力量的方法。
有人以为练杠铃是纯西方、纯现代的练法,这是一种误解,练杠铃——石制的杠铃,在武林少说也有千八百年的历史了。就说老天津卫,练武术的前辈还有市井百姓,一直管举石制杠铃叫“举杠铃”。没当是什么新鲜东西。
多数武术爱好者没有条件置一副杠铃,城市里的人甚至没有可供练杠铃的地方。怎么办?我给大家推荐两种拿人当器械的练法,一种是你冲墙蹲下,让同伴骑你脖子上,等于你肩上压副杠铃,如此你做负重蹲起(深蹲);另一种是“压胳膊蹲起”,你两条胳膊像端脸盆一样伸着(不伸直),同伴把胳膊压你胳膊上,使劲往下压,你用胳膊撑住同伴做一蹲一起。
第一种方法所以要冲着墙练,是照顾你同伴的安全,他骑你脖子上离地那么高,不扶墙或者扶人、扶树,弄不好会把他摔下来。驮人做蹲起几乎等同于肩负杠铃的深蹲,你适应了130斤体重的同伴,可以换140斤的,以后再换更大体重的同伴。
第二种方法,单论对腿部的压力,不如第一种压力来得大。不过第二种方法另有一好处,它能练你胳膊的力量和斜方肌。第二种方法也是随着你力量的增强,依次换大体重的同伴压你。
我上面讲了器械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许有人问:那你开头为什么要说“徒手和器械混着练好”?是这样的,当我们提到力量时,习惯上指的是“重力性力量”,也就是推拉的劲,实际上,力量里还包括爆发力(速度性力量),譬如腿部的爆发力,就要用徒手跳跃的方法练,像八极拳的“兔子蹦”(连续曲腿跳高、跳远、半蹲跳),利用自身的体重练足够了,这时使用器械负重跳不但多此一举,而且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此外,“力量耐力”(指持续用力的能力)训练,比如练腹部的“力量耐力”,就无须使用器械,而应该徒手做,使用器械反与训练目的不符。
低势站桩(静力性力量训练)的优缺点
前几年,因为高势桩的训练效果遭到普遍质疑,于是便有人讲:早年练出功夫的前辈都站过低势桩。
严格地讲,不管高势、低势,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持续6秒钟以上都叫静力性力量训练。只不过高势桩的刺激强度比较弱,往往忽略不计。
具体到武术训练,蹲马步,包括各种姿势的桩,只要是低势桩,我们都可以把它归为“静力性力量训练”。这与意念无关,不管你有意念没意念,你都跑不出“静力性力量训练”这个圈,科学就这么厉害,谁要不信,就让他蹲90。的马步桩试试,看他怎么用意念来突破生理极限搞出花样来。
低势桩,静力性力量训练,是有价值的。它能提高人的绝对力量。因为在“动力性力量训练”中不易练到的肌肉群和力量差的肌肉群,通过静力性力量训练,反倒能够得到刺激加强。但是,大家要警惕的是,低势的静力性训练,会妨碍爆发力的提高,容易把肌肉练僵,尤其是对心脏有害。倘若大家不想拿自己的健康生命当儿戏,练低势桩你要慎而又慎。
运动训练学的建议是:一次静力性力量训练的时间,包括中间的休息缓解,不应该超过20—25分钟。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决定力量大小的六个因素
我遇到过这样一些武术爱好者,他们理解力量的重要性,平时也练,无奈收效不如别人明显,他们很苦闷,问我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因为力量训练专业性很强,它既涉及到我以前讲的训练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周期,又受不同运动项目的影响(譬如拳击与武术的力量训练,就有同有异),又受训练方法、营养状况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我以前讲过,以后还要讲,但在此,我只说训练情形相同的几个师兄弟,大家都按照同样的方法,相似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周期等再练,为什么有人收效显著,有人效果不令人满意。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在作怪?
告诉大家,确实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因素在作怪。我们的力量——即“肌肉收缩的能力”。就是受这几个看不见的因素支配的。下面我列出这几个因素,大家跟自己的情况对照一下:
(一)、你的身体以哪种肌肉类型为主?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肌肉(准确说是骨骼肌),是由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组成的。白肌、红肌我们是看不见的,但白肌、红肌的不同特点我们却有必要了解,因为白肌收缩快,收缩快则力量大:红肌正相反,红肌收缩的慢,表现出力量小。
肯定有人说:既然白肌主宰着力大力小,我们就以练白肌为主。练是没错的。事实上,凡是特别需要力量的项目,比如举重、摔跤、拳击、武术、短跑等等,其力量训练本就是在努力发展白肌。问题是,发展白肌除了训练,还涉及到你的先天条件,看在你的肌肉里是以白肌为主、还是以红肌为主?不用说,白肌显著的人,训练后,力量提高得就快,力量发展的潜力就大。白肌弱一些的人,尽管采取同样的训练,力量提高得就慢,力量发展的空间就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练力量总追不上其他师兄弟的原因(这种比较,前提是几个人体重大致相近。因为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虽然他的绝对力量比不了80公斤的人,但放在同体重的人群中,他却可能力量出众,这样的人,也占有白肌优势)。当然,在人群中,白肌异常明显或白肌极其徼弱的人,都不多见。先天的白肌优势,是成为武术高手的前提之一。而白肌明显低于普通水平的人,我的建议是,理智地面对现实,把对技击的追求转移到健身方面。
(二)、你在训练中足够兴奋吗?
大家知道,肌肉的收缩是受神经过程支配的。简单地说,运动越激烈,神经冲动就越大,就越能调动更多的肌肉(肌纤维)参与收缩,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力量。这一点其实不说大家也都有体会,比如在马路上跟人打架,你由于非常冲动,野性十足,能激发出不同寻常的力量来。而与同伴练对抗呢,由于他不是你的敌人,你神经的冲动不象街头打斗那么强 烈,则激发不出打斗时的力度。
如果说同伴对抗不能像打歹徒那么狠,踢打沙袋和拳脚靶就要全情投入,看2006年K-1比赛冠军潘求的训练了吗?他做连续扫踢脚靶的那个劲头,完全跟比赛中真踢一样,你在训练中也许只能连踢二、三十腿,踢得少不要紧,关键是要兴奋(在连续踢靶中,该以多大的速度和多大的力量去踢为最佳,是运动科学至今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当然,高强度(大负荷强度)的连续踢靶,不能天天进行,大家要学会高、中、低不同强度的调整。这里我只是告诉大家神经冲动与力量的关系。
(三)、你的胳膊、腿够粗吗?
肌肉发达、虎背熊腰的人力量就大,这一点不用多说,有的人先天肌肉发育好,有的人差一些(不是指白肌弱)。肌肉不够发达怎么办,练,下大力量练,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武术技击需要粗壮的肌肉。肌肉训练改变体态,而徒手格斗类选手的体态,乃是国内外运动专家研究的课题之一。譬如在俄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一书中,作者叶伟博士就转述了国内另一位专家的研究结果,说优秀武术散手运动员的肌肉,在体态上表现为:胸围大、上臂围大、大腿和小腿的围度大,身体充实度高。所以说,不练肌肉,想肌少肉薄地成为高手,纯属神话。
肌肉力量好身体太胖也不行,因为脂肪这东西,不但不参与肌肉收缩,它还跟你瞎捣乱,阻碍你的肌肉收缩。我们看徒手格斗类、尤其是散打、K-1等有踢腿的比赛就会发现,几乎100%没有胖人。即使在最重量级的拳击、摔跤比赛中,偶尔能见到大腹便便的选手,但为数极少极少。而且这其中的某些人,譬如拳击手图阿、托尼等人,他们年轻时并不胖。
所以练武术,不但胳膊、腿要练粗,身体的脂肪也要练下去。不练下去,你的水平就顶那了,再也上不去。
(四)、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能力怎么样?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做动作时能不能放松,这个问题武林比较重视,谈得也够多了。我略去不谈。
(五)、骨的工作方式。这个问题因为跟实际训练关系不大,略去不谈。
(六)、用力前,你蓄力了吗?
人只要用力,不管是推举重物练力量,还是做武术的拳脚发力,都必须预先拉长肌肉,即武林俗称的蓄力。这一点本没什么可说的。莫名其妙的是武林,以前曾盛行过“不蓄力的发力”。现在很少有人再坚持这种无知了。这很好。当然,如果有人非要说,他能不蓄力而发出力来。我要恭喜您,您即将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名人,因为世界尚未发现有人具有这般超人功能,而您却有。我建议您赶紧找权威机构,让他们通过测试把这事确定下来,哪怕您什么事都不做了,专跑权威机构也值,前(钱)景、前(钱)途无限啊。马上去办吧。
人可以把蓍力时间缩短,但不蓄力不可能。
很多人摆个姿势不动就能把拳发出去,这也不叫不蓄力,因为你那个姿势本身就蓄着力了。这样的发力并不难练。
对于发力来说,比如发八极掼耳(类似拳击摆拳),你上半身预先往后拉得幅度越大,胳膊预先往后拉得越大,你这掼耳的力度越大。无奈,实战对抗不是打沙袋拳靶,对方不给你这么长的蓄力时间。怎么缩短蓄力时间?练爆发力。
另外,力量大小——肌肉的收缩能力,还受温度的影响。这一点非常明显,比如“驮人蹲起”是我要求学生经常练的,但在冬天,有些人就做不了,身体难以承受,对这些人我就让他们改练强度弱一些的“压胳膊蹲起”。
我们每个人力量的大小,就取决于上述六个因素。而且这六个因素,都是我们无法抗拒而只能服从的。像蓄力,我们只能通过训练缩短蓄力时间,而无法不蓄力:像身体内的白肌。我们能苦练力量以增加白肌纤维的体积,却无法改变体内白、红两种肌纤维的先天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