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政治话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质上是一种说服性言语行为,小到关乎从政者的政治理念能否被民众所接受,大到影响国家政策的推行,甚至左右政权形式。美中两国的政治话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隐喻表达,在语义架构的形式和视角转换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展现政治话语在文化影响下的语用预设及认知模式,凸显喻德、喻理、喻情等语用效果。
关键词: 政治话语 隐喻 语义架构 视角转换
1.引言
一般而言,政治活动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吴丹萍、庞继贤,2011:38)。不同派别的政治人物或组织基于各自意识形态的差异,或联合或对立,继而提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针、政策或是行动方案。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正是通过政治话语将抽象的意识形态付诸实践,用以传播思想观点,或被认同或接受辩驳,继而推动社会或历史的进程。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2003)的修辞论,其核心观点是隐喻包含了三种修辞功能,即为了达到劝说的功能,政治家要有“正确的动机”以确立政治立场上的道德正义性,此为喻德功能(ethos);政治家要有“合理的思维”,其观点应诉诸理性,所以应该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此为喻理功能(logos);政治家应该通过唤起听众的认同感以达到“听之有理”的效果,此为喻情功能(pathos)(凤群,2013:18)。当代政治隐喻的研究不仅从功能上呼应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隐喻的三大修辞功能,而且拓展了隐喻的内涵和特征,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上升为构建认知语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在政治话语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Wilson(1990)曾明确指出,隐喻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唤醒听众的内心情感,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吴丹萍、庞继贤,2011:38)。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兴起和发展,为进一步系统探究政治话语中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成为可能,为深入分析政治话语与文化之间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选取了美国总统布什“9·11”反恐讲话及国情咨文,奥巴马在开罗大学所做的和平演说词及习近平主席的任职演讲和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的记者问答,分别构建出美国和中国的当代政治话语的核心语义框架,并从文化等语用因素考察政治话语的视角转化。
2.隐喻研究的理论发展
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Quintilians的“替代论”、Richards的“互动论”及Lakoff
关键词: 政治话语 隐喻 语义架构 视角转换
1.引言
一般而言,政治活动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吴丹萍、庞继贤,2011:38)。不同派别的政治人物或组织基于各自意识形态的差异,或联合或对立,继而提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针、政策或是行动方案。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正是通过政治话语将抽象的意识形态付诸实践,用以传播思想观点,或被认同或接受辩驳,继而推动社会或历史的进程。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2003)的修辞论,其核心观点是隐喻包含了三种修辞功能,即为了达到劝说的功能,政治家要有“正确的动机”以确立政治立场上的道德正义性,此为喻德功能(ethos);政治家要有“合理的思维”,其观点应诉诸理性,所以应该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此为喻理功能(logos);政治家应该通过唤起听众的认同感以达到“听之有理”的效果,此为喻情功能(pathos)(凤群,2013:18)。当代政治隐喻的研究不仅从功能上呼应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隐喻的三大修辞功能,而且拓展了隐喻的内涵和特征,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上升为构建认知语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在政治话语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Wilson(1990)曾明确指出,隐喻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唤醒听众的内心情感,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吴丹萍、庞继贤,2011:38)。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兴起和发展,为进一步系统探究政治话语中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成为可能,为深入分析政治话语与文化之间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选取了美国总统布什“9·11”反恐讲话及国情咨文,奥巴马在开罗大学所做的和平演说词及习近平主席的任职演讲和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的记者问答,分别构建出美国和中国的当代政治话语的核心语义框架,并从文化等语用因素考察政治话语的视角转化。
2.隐喻研究的理论发展
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Quintilians的“替代论”、Richards的“互动论”及Lak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