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0月艺术人物热度排行榜上,除了悉数登场的国内大牌艺术家和新锐的评论者之外,一张出现在“艺术长沙”上的西方面孔,也格外引人注目。
虽然在大众眼中,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的名头远不及主持人汪涵来的响亮,但他对于整个西方和中国艺术史的影响,却远非一个娱乐明星所能比的。
而若要了解克莱门特,我们先要从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说起。
超前卫艺术
1979年10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基莱·博尼托·奥利瓦在米兰《艺术快讯》杂志第92—93期发表《意大利超前卫》一文,宣称:“艺术终于回到了它的内在动因,回到了创造艺术的理由,回到了它的最佳场所,那就是作为‘内在劳动’,旨在对绘画本质不断发掘的迷宫。” 文中推出了桑德罗·基亚(Sandro Chia)、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isco Clemente)、恩佐·库奇(Enzo Cucchi)、尼古拉·德·马里亚和米莫·帕拉迪诺等五位画家,其中前三位艺术家因姓氏皆以C打头,又被人们并成为“3C”,随后,奥利瓦在意大利国内外推出了一系列以上述五位画家为代表的意大利超前卫绘画展,成就了名噪一时的意大利超前卫艺术运动。
超前卫艺术通过回归架上绘画的明确主张,反叛了20世纪70年代在意大利盛行的 “贫穷艺术”(一个通过收集、加工和组装来自现代都市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垃圾废品,作为创作母题的艺术流派);又通过回到具象造型的方式,完成了对极简主义过度形式化的创作颠覆。我们也可以将“超前卫”看作是早先“新表现主义”在意大利的复兴。
游牧在梦中的绘画
虽然作为一场“回归绘画”的文化复辟运动,意大利超前卫在盛行十年之后,就被观念艺术浪潮抛向了历史海岸线的更深处。但架上绘画也成为了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一以贯之的创作方式。
这位1952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艺术家,很早便对东方文化中的“神秘特质”充满神往,虽然在这种神往中不乏西方式的、过度浪漫的臆想。但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克莱门特便不断地前往印度旅行和居住,并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在克莱门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游牧式生活对于其创作的影响,如他喜欢用长卷的方式展现的幻想图景等—“我一直以来都追求着扣人心弦的图像,不断实现从已创立的自我概念中挣脱开来,以求达到对意识的拓展……作为艺术家,我生命中原始的冲动,是写作,并把写作用影像呈现出来。”—这次在“艺术长沙”展出的长卷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克莱门特对于“故事性”叙事的偏好:从一只伸出的手开始,画面上的红色河流和金色的小人,带领观者穿过曲的梦境,蝴蝶、眼睛、花朵等形象的反复出现,将迂回在梦中的、并不清晰的象征性,置于如云端般的幻觉之上。而常出现于克莱门特早期作品中的情色指向,在蓝灰色调的背景中,则变成梦中一段若隐若现的注脚:在布满孔洞的心脏下,体型似海豚的人群,在游弋中相互碰撞出似精子般的凌乱队伍;一群没有五官的影子,被吊挂在天空中反手触碰着欲望的河流;一个女人身前耸立着如山峰般的乳房,平躺在忘川之底与拟人化的动物进行着难懂的对话等等。
而在克莱门特的单幅绘画中,他则更偏爱使用简洁且突出的图形来进行创作。虽然其画中的形象大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之物,但在经过克莱门特自我梦境的独特过滤之后,它们又被打散成一个个没有现实根源的游移存在,并在不停地彼此互换与重组中,悬浮于一片近似且没有透视焦点的背景之前:从瓶中冒出的彩虹,彼此连接;在嘴里生根发芽的向日葵,缠绕着无根的叶片;隐退在墙壁中的身影,云朵如内脏般从身体里飘出……
克莱门特对于东方文化的喜爱与钻研,让他的艺术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听不到激昂澎湃的反叛之声,而更多地是在反逻辑的思维流动中,用沉潜温和的画面,变幻着宗教情绪、死亡意象等终极命题在艺术中的不确切面孔,而这种偏向本能的意向营造,亦植根于克莱门特早期的反物质主义的乌托邦思想。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_距离自由的十步(03)_144×847cm _2015
在克莱门特偏爱使用简洁且突出的图形来进行单幅绘画的行创作。它们像一个个没有现实根源的游移存在,在不停地彼此互换与重组中,悬浮于一片近似且没有透视焦点的背景之前:从瓶中冒出的彩虹,彼此连接;在嘴里生根发芽的向日葵,缠绕着无根的叶片;隐退在墙壁中的身影,云朵如内脏般从身体里飘出……。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_精神世界_纸上水彩_1037.59×63cm_2015
在名为《精神世界》的长卷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克莱门特对于“故事性”叙事的偏好:从一只伸出的手开始,画面上的红色河流和金色的小人,带领观者穿过曲的梦境,蝴蝶、眼睛、花朵等形象的反复出现,将迂回在梦中的、并不清晰的象征性,置于如云端般的幻觉之上。而常出现于克莱门特早期作品中的情色指向,在蓝灰色调的背景中,则变成梦中一段若隐若现的注脚:在布满孔洞的心脏下,体型似海豚的人群,在游弋中相互碰撞出似精子般的凌乱队伍;一群没有五官的影子,被吊挂在天空中反手触碰着欲望的河流;一个女人身前耸立着如山峰般的乳房,平躺在忘川之底与拟人化的动物进行着难懂的对话等等。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_我的年龄_壁画_599.44×299.72cm_2001
克莱门特喜欢用大尺幅的壁画来展现幻想式的故事情景—“我一直以来都追求着扣人心弦的图像,不断实现从已创立的自我概念中挣脱开来,以求达到对意识的拓展……作为艺术家,我生命中原始的冲动,是写作,并把写作用影像呈现出来。”
虽然在大众眼中,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的名头远不及主持人汪涵来的响亮,但他对于整个西方和中国艺术史的影响,却远非一个娱乐明星所能比的。
而若要了解克莱门特,我们先要从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说起。
超前卫艺术
1979年10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基莱·博尼托·奥利瓦在米兰《艺术快讯》杂志第92—93期发表《意大利超前卫》一文,宣称:“艺术终于回到了它的内在动因,回到了创造艺术的理由,回到了它的最佳场所,那就是作为‘内在劳动’,旨在对绘画本质不断发掘的迷宫。” 文中推出了桑德罗·基亚(Sandro Chia)、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isco Clemente)、恩佐·库奇(Enzo Cucchi)、尼古拉·德·马里亚和米莫·帕拉迪诺等五位画家,其中前三位艺术家因姓氏皆以C打头,又被人们并成为“3C”,随后,奥利瓦在意大利国内外推出了一系列以上述五位画家为代表的意大利超前卫绘画展,成就了名噪一时的意大利超前卫艺术运动。
超前卫艺术通过回归架上绘画的明确主张,反叛了20世纪70年代在意大利盛行的 “贫穷艺术”(一个通过收集、加工和组装来自现代都市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垃圾废品,作为创作母题的艺术流派);又通过回到具象造型的方式,完成了对极简主义过度形式化的创作颠覆。我们也可以将“超前卫”看作是早先“新表现主义”在意大利的复兴。
游牧在梦中的绘画
虽然作为一场“回归绘画”的文化复辟运动,意大利超前卫在盛行十年之后,就被观念艺术浪潮抛向了历史海岸线的更深处。但架上绘画也成为了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一以贯之的创作方式。
这位1952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艺术家,很早便对东方文化中的“神秘特质”充满神往,虽然在这种神往中不乏西方式的、过度浪漫的臆想。但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克莱门特便不断地前往印度旅行和居住,并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在克莱门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游牧式生活对于其创作的影响,如他喜欢用长卷的方式展现的幻想图景等—“我一直以来都追求着扣人心弦的图像,不断实现从已创立的自我概念中挣脱开来,以求达到对意识的拓展……作为艺术家,我生命中原始的冲动,是写作,并把写作用影像呈现出来。”—这次在“艺术长沙”展出的长卷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克莱门特对于“故事性”叙事的偏好:从一只伸出的手开始,画面上的红色河流和金色的小人,带领观者穿过曲的梦境,蝴蝶、眼睛、花朵等形象的反复出现,将迂回在梦中的、并不清晰的象征性,置于如云端般的幻觉之上。而常出现于克莱门特早期作品中的情色指向,在蓝灰色调的背景中,则变成梦中一段若隐若现的注脚:在布满孔洞的心脏下,体型似海豚的人群,在游弋中相互碰撞出似精子般的凌乱队伍;一群没有五官的影子,被吊挂在天空中反手触碰着欲望的河流;一个女人身前耸立着如山峰般的乳房,平躺在忘川之底与拟人化的动物进行着难懂的对话等等。
而在克莱门特的单幅绘画中,他则更偏爱使用简洁且突出的图形来进行创作。虽然其画中的形象大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之物,但在经过克莱门特自我梦境的独特过滤之后,它们又被打散成一个个没有现实根源的游移存在,并在不停地彼此互换与重组中,悬浮于一片近似且没有透视焦点的背景之前:从瓶中冒出的彩虹,彼此连接;在嘴里生根发芽的向日葵,缠绕着无根的叶片;隐退在墙壁中的身影,云朵如内脏般从身体里飘出……
克莱门特对于东方文化的喜爱与钻研,让他的艺术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听不到激昂澎湃的反叛之声,而更多地是在反逻辑的思维流动中,用沉潜温和的画面,变幻着宗教情绪、死亡意象等终极命题在艺术中的不确切面孔,而这种偏向本能的意向营造,亦植根于克莱门特早期的反物质主义的乌托邦思想。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_距离自由的十步(03)_144×847cm _2015
在克莱门特偏爱使用简洁且突出的图形来进行单幅绘画的行创作。它们像一个个没有现实根源的游移存在,在不停地彼此互换与重组中,悬浮于一片近似且没有透视焦点的背景之前:从瓶中冒出的彩虹,彼此连接;在嘴里生根发芽的向日葵,缠绕着无根的叶片;隐退在墙壁中的身影,云朵如内脏般从身体里飘出……。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_精神世界_纸上水彩_1037.59×63cm_2015
在名为《精神世界》的长卷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克莱门特对于“故事性”叙事的偏好:从一只伸出的手开始,画面上的红色河流和金色的小人,带领观者穿过曲的梦境,蝴蝶、眼睛、花朵等形象的反复出现,将迂回在梦中的、并不清晰的象征性,置于如云端般的幻觉之上。而常出现于克莱门特早期作品中的情色指向,在蓝灰色调的背景中,则变成梦中一段若隐若现的注脚:在布满孔洞的心脏下,体型似海豚的人群,在游弋中相互碰撞出似精子般的凌乱队伍;一群没有五官的影子,被吊挂在天空中反手触碰着欲望的河流;一个女人身前耸立着如山峰般的乳房,平躺在忘川之底与拟人化的动物进行着难懂的对话等等。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_我的年龄_壁画_599.44×299.72cm_2001
克莱门特喜欢用大尺幅的壁画来展现幻想式的故事情景—“我一直以来都追求着扣人心弦的图像,不断实现从已创立的自我概念中挣脱开来,以求达到对意识的拓展……作为艺术家,我生命中原始的冲动,是写作,并把写作用影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