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对研究生培养的桥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政策支持,转变观念;强化教学督导,坚持以德树人;丰富课程内容,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转变教学视角,激发师生积极性;加强交叉学科,优化课程设置。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1-017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我国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双一流”建设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此,各大高校纷纷以“双一流”建设为依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环节,对夯实基础知识、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为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也不例外。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2],要求各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随后,教育部研究生司启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2017年1月17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3],规划中明确提出培养单位要承担课程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衔接,面向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索在线开放等形式的教学方式,建设一批优质研究生网络公开课程。建立规范的课程审查评估机制。统筹使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
一、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3年获博士学位单位,2014年获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两个层次,学术型学位、专业型学位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其中,学术型学位授权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专业型学位授权包含工程硕士、MBA、MTA、MPA、MPAcc、艺术、翻译、风景园林、应用统计等门类。2016-2017学年度,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规模为269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415人,包含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2372人(其中学术型学位1483人、专业型学位889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76人(均为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学位类型)。学校有研究生导师7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6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42人。开设课程总门数为443门,开设的课程门次数为496门次。
二、存在的问题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2]。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类型的不断丰富,单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单一以学术价值为取向的实施模式与培养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趋凸显,针对目前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发现有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其主要表现为:
(一)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教师与学生均普遍认为研究生阶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远不如科研训练,从而导致师生们对科研训练越来越重视,对课程教学则抱着完成工作量、修满学分即可的态度。
(二)重形式,轻内容
从总体来看,虽然目前的课程建设环境是较为健康的,但也不排除存在一些“污泥浊气”[4]。一方面“人情味”、“领导优先”等现象在课程立项中仍存在,有时甚至出现“因人而设”的现象,另一方面“重立项轻建设”,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就处于懒散状态,直至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时,才临时抱佛脚;此外,还存在一些项目只给“名”(即授予立项的名分)不给“实”(即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的问题,导致课程建设不能顺利完成。
(三)课程教学随意性强、教学内容陈旧
1.课程教学有时根据教师的意愿开展,原则性不强,甚至会出现教师“逃课”现象,导致管理单位无法监督教学效果如何。2.有些课程存在刚一开始就由学生来讲,教师只是随意地点评几句的现象,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其基本上处于“坐飞机”的状态。3.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一直沿用多年,基本上是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或者是一些與课程根本无关的内容,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出现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相脱节,缺乏对该学科前沿性知识的探索。这些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不高,逃课现象时常出现。
(四)授课方法单调,学生被动接受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供需双方中扮演的两种角色,他们都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体,在课程教学方面是平等的。虽然教育界探讨和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仍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现状,教师极少运用讨论、实验、调查、演讲、翻转等现代化、混合式教学方法,普遍使用的是“灌输式”、“满堂灌”授课方法,这些授课方法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敢或者“没机会”去挑战知识的权威[5],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思想消极被动,缺乏对知识的批判与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低下。 (五)学科渗透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我国,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其中选修课多为二级学科内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单一化或片面化,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数量有限,跨学科课程缺少,局限性突出,不能满足学生课题研究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社会实际需求,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建议与对策
研究生教育包含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思政等多个环节,要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质量不容忽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培养机制作用的发挥以及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增加或减少几门课程、几个学分学时就能解决的问题。课程建设系统包括导师、学生、管理人员能否协调运作,各培养环节包括师资队伍、国际交流、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能否有效组织实施,软硬件建设包括学术氛围、学科水平、学习与生活设施、助奖学金等方面。鉴于此,近年来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修订培养方案、评建优质课程、构建交叉学科公共平台、公共课课时缩减、强化联合培养、开展教学督导评价等方面,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其主要措施如下:
(一)政策支持,转变观念
科研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程学习的积累,课程学习作为最基本的沃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达到最佳耦合状态呢?这就要求我们改革目前“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体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地方院校由于在品牌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只有根据自身特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在社会上让学生立于不败之地。桂林理工大学第二次党代会中提出“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强化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1.学校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研究生和导师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如《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任课教师管理条例》、《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的若干要求》、《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与实施管理办法》、《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修读课程及成绩考核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等。2.对优秀的研究生授课教师要进行表彰和鼓励,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能动力。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桂林理工大学每年都会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并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3.加强导师对研究生修习课程的引导,将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学习的积累实现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最终目的。
(二)强化教学督导,坚持以德树人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其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6]。通过实行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督导评教、行政评教“四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7],本着科学合理公正的评教原则,实现对各教学环节的监督。在课程立项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加大对项目的资助实施力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完善。1.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作用,加强其在制度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立项、项目实施等方面的督导。为此,学校还制定了《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文件,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员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督导和质量监控作用。2.加大资助力度,推进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选教材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2016-2017年完成了近20门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的立项建设,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这些优质课程建设可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有些学院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讲座教师,与本校教师合上1~2门课程,以利于补充学科前沿或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最直接的知识获取途径,课程授课内容对于研究生知识基础的奠定与研究思路拓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加强与高等院所、企业的联合培养。通过联合培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目标,激发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构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急社会之所急,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已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广州能源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州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广东观音山森林公园、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等单位建立了各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149个。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学生视野。为全面开展与国外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丰富在校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经历,拓展国际视野,学校积极实施“修远计划”,2016-2017学年学校先后派出99名研究生到爱尔兰、波兰、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芬兰、日本等国访学、研修、交换学习,修读海外高校高水平的专业课,培养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了解国(境)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与此同时,学校还实施了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项目。
(四)转变教学视角,激发师生积极性
教师不仅是最初的知识提供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要从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发起者、参与者,甚至是设计者。实现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校通过小型化、面对面的方式开展“研之有理”沙龙、“理工之光”创新学术论坛,营造学术氛围,学习除课堂教学外的知识。此外,学校每月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桂工讲坛”等做学术报告。 (五)加强交叉学科,优化课程设置
论文创新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加强研究生课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尤为重要。通过跨学科课程学习,可以产生跨学科的研究选题。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应当多开设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课程,采用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形成新的学科思维和良好的科研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非常推崇“对牛弹琴”这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对于“弹琴者”来说,需要从不相同的视角来阐释专业知识,对于“听琴者”来说更是一种冲击,但这两者的碰撞容易导致思想突破,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他就是在遭遇无数次“对牛弹琴”的尴尬后一次次突破,最终成为世界级的“超牛”。“双一流”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不断供给,交叉学科的开展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促进学科交叉,为多学科学生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我校推出了多门公共平台课,如科技论文写作、数值分析、应用随机过程、应用统计、矩证论、组合数学、数学物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些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术内涵,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四、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及其他相关措施的改革,学校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一些优异成绩,如2016-2017学年度,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共发表论文722篇,其中被SCI、SCIE、SSCI、EI、AHCI、CSCD、CSSCI等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有268篇,有71人次研究生获得了71项专利授权(只统计排名一、二学生情况)。2016-2017学年度,在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专业能力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3人,一等奖16人,二等奖项72人,三等奖44人。在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改进,以适应国家对“双一流”建设发展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EB/OL].[2014-12-05].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s7065/201412/t20141205_182992.html.
[3]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7).
[4] 朱庆跃.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127-130.
[5] 于菲, 陈子顺, 杨伯军, 等.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12-113.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7] 耿有權. 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4):44-47.
[8] 曾生跃, 张立杰, 杨俊,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7(4):25-29.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1-017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我国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双一流”建设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此,各大高校纷纷以“双一流”建设为依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环节,对夯实基础知识、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为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也不例外。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2],要求各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随后,教育部研究生司启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2017年1月17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3],规划中明确提出培养单位要承担课程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衔接,面向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索在线开放等形式的教学方式,建设一批优质研究生网络公开课程。建立规范的课程审查评估机制。统筹使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
一、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3年获博士学位单位,2014年获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两个层次,学术型学位、专业型学位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其中,学术型学位授权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专业型学位授权包含工程硕士、MBA、MTA、MPA、MPAcc、艺术、翻译、风景园林、应用统计等门类。2016-2017学年度,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规模为269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415人,包含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2372人(其中学术型学位1483人、专业型学位889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76人(均为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学位类型)。学校有研究生导师7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6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42人。开设课程总门数为443门,开设的课程门次数为496门次。
二、存在的问题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2]。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类型的不断丰富,单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单一以学术价值为取向的实施模式与培养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趋凸显,针对目前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发现有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其主要表现为:
(一)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教师与学生均普遍认为研究生阶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远不如科研训练,从而导致师生们对科研训练越来越重视,对课程教学则抱着完成工作量、修满学分即可的态度。
(二)重形式,轻内容
从总体来看,虽然目前的课程建设环境是较为健康的,但也不排除存在一些“污泥浊气”[4]。一方面“人情味”、“领导优先”等现象在课程立项中仍存在,有时甚至出现“因人而设”的现象,另一方面“重立项轻建设”,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就处于懒散状态,直至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时,才临时抱佛脚;此外,还存在一些项目只给“名”(即授予立项的名分)不给“实”(即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的问题,导致课程建设不能顺利完成。
(三)课程教学随意性强、教学内容陈旧
1.课程教学有时根据教师的意愿开展,原则性不强,甚至会出现教师“逃课”现象,导致管理单位无法监督教学效果如何。2.有些课程存在刚一开始就由学生来讲,教师只是随意地点评几句的现象,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其基本上处于“坐飞机”的状态。3.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一直沿用多年,基本上是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或者是一些與课程根本无关的内容,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出现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相脱节,缺乏对该学科前沿性知识的探索。这些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不高,逃课现象时常出现。
(四)授课方法单调,学生被动接受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供需双方中扮演的两种角色,他们都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体,在课程教学方面是平等的。虽然教育界探讨和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仍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现状,教师极少运用讨论、实验、调查、演讲、翻转等现代化、混合式教学方法,普遍使用的是“灌输式”、“满堂灌”授课方法,这些授课方法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敢或者“没机会”去挑战知识的权威[5],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思想消极被动,缺乏对知识的批判与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低下。 (五)学科渗透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我国,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其中选修课多为二级学科内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单一化或片面化,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数量有限,跨学科课程缺少,局限性突出,不能满足学生课题研究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社会实际需求,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建议与对策
研究生教育包含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思政等多个环节,要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质量不容忽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培养机制作用的发挥以及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增加或减少几门课程、几个学分学时就能解决的问题。课程建设系统包括导师、学生、管理人员能否协调运作,各培养环节包括师资队伍、国际交流、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能否有效组织实施,软硬件建设包括学术氛围、学科水平、学习与生活设施、助奖学金等方面。鉴于此,近年来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修订培养方案、评建优质课程、构建交叉学科公共平台、公共课课时缩减、强化联合培养、开展教学督导评价等方面,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其主要措施如下:
(一)政策支持,转变观念
科研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程学习的积累,课程学习作为最基本的沃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达到最佳耦合状态呢?这就要求我们改革目前“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体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地方院校由于在品牌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只有根据自身特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在社会上让学生立于不败之地。桂林理工大学第二次党代会中提出“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强化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1.学校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研究生和导师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如《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任课教师管理条例》、《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的若干要求》、《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与实施管理办法》、《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修读课程及成绩考核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等。2.对优秀的研究生授课教师要进行表彰和鼓励,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能动力。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桂林理工大学每年都会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并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3.加强导师对研究生修习课程的引导,将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学习的积累实现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最终目的。
(二)强化教学督导,坚持以德树人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其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6]。通过实行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督导评教、行政评教“四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7],本着科学合理公正的评教原则,实现对各教学环节的监督。在课程立项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加大对项目的资助实施力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完善。1.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作用,加强其在制度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立项、项目实施等方面的督导。为此,学校还制定了《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文件,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员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督导和质量监控作用。2.加大资助力度,推进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选教材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2016-2017年完成了近20门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的立项建设,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这些优质课程建设可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有些学院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讲座教师,与本校教师合上1~2门课程,以利于补充学科前沿或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最直接的知识获取途径,课程授课内容对于研究生知识基础的奠定与研究思路拓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加强与高等院所、企业的联合培养。通过联合培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目标,激发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构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急社会之所急,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已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广州能源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州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广东观音山森林公园、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等单位建立了各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149个。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学生视野。为全面开展与国外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丰富在校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经历,拓展国际视野,学校积极实施“修远计划”,2016-2017学年学校先后派出99名研究生到爱尔兰、波兰、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芬兰、日本等国访学、研修、交换学习,修读海外高校高水平的专业课,培养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了解国(境)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与此同时,学校还实施了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项目。
(四)转变教学视角,激发师生积极性
教师不仅是最初的知识提供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要从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发起者、参与者,甚至是设计者。实现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校通过小型化、面对面的方式开展“研之有理”沙龙、“理工之光”创新学术论坛,营造学术氛围,学习除课堂教学外的知识。此外,学校每月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桂工讲坛”等做学术报告。 (五)加强交叉学科,优化课程设置
论文创新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加强研究生课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尤为重要。通过跨学科课程学习,可以产生跨学科的研究选题。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应当多开设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课程,采用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形成新的学科思维和良好的科研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非常推崇“对牛弹琴”这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对于“弹琴者”来说,需要从不相同的视角来阐释专业知识,对于“听琴者”来说更是一种冲击,但这两者的碰撞容易导致思想突破,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他就是在遭遇无数次“对牛弹琴”的尴尬后一次次突破,最终成为世界级的“超牛”。“双一流”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不断供给,交叉学科的开展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促进学科交叉,为多学科学生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我校推出了多门公共平台课,如科技论文写作、数值分析、应用随机过程、应用统计、矩证论、组合数学、数学物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些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术内涵,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四、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及其他相关措施的改革,学校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一些优异成绩,如2016-2017学年度,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共发表论文722篇,其中被SCI、SCIE、SSCI、EI、AHCI、CSCD、CSSCI等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有268篇,有71人次研究生获得了71项专利授权(只统计排名一、二学生情况)。2016-2017学年度,在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专业能力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3人,一等奖16人,二等奖项72人,三等奖44人。在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改进,以适应国家对“双一流”建设发展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EB/OL].[2014-12-05].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s7065/201412/t20141205_182992.html.
[3]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7).
[4] 朱庆跃.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127-130.
[5] 于菲, 陈子顺, 杨伯军, 等.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12-113.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7] 耿有權. 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4):44-47.
[8] 曾生跃, 张立杰, 杨俊,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7(4):25-2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