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蔓延到了国内数十家乳制品企业;乳品行业的“潜规则”,已经给这个行业带来空前严重的信任危机;对食品监管及安全标准等问题的反思,对“以食为天”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
9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16日,检查结果公布:全国目前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经过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排查,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三聚氰胺。其中包括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
这份检查结果,不仅宣告了乳品企业产品监管体系的全面失败,也让公众对国内整个乳品行业产生了质疑。
是谁添加了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本来是与奶粉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业界一度被称为“假蛋白”。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三聚氰胺几乎无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不法分子将这种有机化学品添加进蛋白粉或奶粉中,能够造成蛋白质含量增高的假象。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关人士说,在现有的国家标准奶粉检测中,主要进行蛋白质,脂肪、细菌等检测。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所以现有标准不会包含相应内容。也就是说,三聚氰胺不属于常规检测项目,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检测它。
这一说法得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一位教授的印证。这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说,“就跟几年前苏丹红事件相同”,非食品级禁止添加的原料成千上万,“对每一种都制定标准,这是不太现实的”。
“正是由于缺乏检测标准,被人钻了空子。”该教授还透露,目前对三聚氰胺并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检测方法,只能用排他法,非常繁杂。
9月12日,三鹿公司对外宣称:“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根据三鹿公司品牌管理部部长苏长生分析,目前对奶制品中蛋白质的监测,并非直接检测蛋白质,而是根据氮的含量来推测蛋白质的含量。而三聚氰胺里含氮,于是奶农把三聚氰胺加入鲜奶之中。三鹿奶粉又是以鲜牛奶为生产原料,从而导致奶粉中也含有三聚氰胺。
在石家庄市西南的鹿泉市铜台镇三鹿奶源基地,奶农老李对于三鹿的说法表示愤慨和不可思议。“我们从没有往奶里加过东西,都在专门的挤奶厅挤奶,有公司的人在场,我们把牛赶过去,挤完了就走。”在挤奶过程中,整个过程由机械自动完成,奶农只与奶牛接触,并无机会接触鲜奶。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从奶农到中间商到加工厂,其实都存在添加可能。”据他介绍,奶粉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料乳验收,过滤、高温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冷却、包装、装箱、检验成品等环节。其中,高温杀菌前和包装前都可能添加。
“绝对是奶源出的问题,我们收购奶源的渠道非常广,收上来的奶质量参差不齐。”事件发生后,三鹿一名员工一语道破天机。这位员工无奈地说:“这是全行业的一个‘脓包’,这次很不幸,被我们三鹿给挤破了。”
一匹失控的“野马”
石家庄华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也从事收奶工作,该公司一位马姓人士说,三鹿事件的根源在于“奶农已经被厂家压榨到无法生存的地步”。他举例道,现在一头奶牛一天至少得吃40多块钱的料,一天才能挤30公斤奶,一公斤牛奶也就卖个4块多钱。再加上牛防治病、人工费等开支,农民基本已无利润。
三鹿一位负责牛奶收购的陈姓经理告诉记者,这个行业没有标准化,企业和农民直接打交道,把关难度相当大。在最近奶源涨价很厉害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问题。
“这次是通过终端反馈回来了,其实之前就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被抓现行的陕西杨凌牛奶掺假事件。”刚从内蒙古回到北京的李兆林说,他经营着一家专门提供奶源的公司——奶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伊利为奥运会提供的专用牛奶奶源就来自于这家公司。
身为奶源供应商,李兆林了解奶源收购环节的诸多弊病。“其实大家误会了奶农,真正的毒瘤是非法的收奶站。”李兆林表示。据了解,大部分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来源,除了旗下自营的牧场提供的奶源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奶农。这部分往往通过收奶站来实现。而收奶站则身份多样,有的属于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所有,有的属于私人投资。
“奶农牵着奶牛来到收奶站,一头牛,多少公斤牛奶,记上账,奶农就完事儿了,牵着牛回去。接下来,收奶站上场,加水,蛋白粉、脂肪粉等,最后送往乳制品加工厂。”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描述奶源掺假流程。李兆林说,“现在的不法分子很狡猾,他们知道相应的比例,有相关的称量仪器,乳制品加工企业有时很难检验出来。”
2005年,光明乳业在因过度扩张,管理没有跟上,爆出了郑州“回奶”丑闻。无独有偶,三鹿近几年也像一匹失控的“野马”,扩张速度也非常快,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据三鹿网站介绍,自1993年起,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在短短几年内,先后与北京、河北、天津、河南、甘肃、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的30多家企业进行控股、合资,合作。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3%。
事实上,奶源问题一直是中国乳企的“命门”,像伊利、蒙牛、三鹿这样动辄一、两百亿销售规模的企业,却没有多少标准化的可管控的奶源环节,不能不说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件。早在今年5月份,就有媒体报道过“价格‘高烧’奶源紧张致河北乳业恶性争抢”。
有专家认为,三鹿事件背后真正凸显出的是极速发展的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急功近利,导致了整个产业链利益的畸形分配:跑马圈地的粗放扩张,不计成本的奶源争夺,企业对奶农利益的挤占……
拯救行业的刮骨疗毒
包括伊利和蒙牛在内的22家奶粉生产企业被扯入毒奶粉“黑名单”,一场拯救行业的大行动在各个乳品企业先后展开。
9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公布“黑名单”当晚,蒙牛管理层的紧急会议一直开到凌晨四点半。会议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牛根生决定:大品牌要负大责任。蒙牛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牛根生放言:“即使公司完蛋,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履行承诺,把细节做到位,哪怕牺牲自我也要营造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乳制品市场。”
牛根生在公司的大会上郑重宣布: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将引咎辞职。
9月17日,多家上榜的知名企业纷纷向消费者致歉或作出赔偿承诺。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撤销了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 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乳粉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一个行业的成长十分不易,毁掉它却并不困难。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
9月16日晚上10点,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所有的系统进行紧急部署,对所有婴幼儿乳制品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管,派驻1400个驻厂工作组,将近5000人,对所有的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出厂的检验,督促企业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与此同时,公安机关也已开始抓捕添加有害物质的不法奶农,追究其法律责任。
刮骨疗毒,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不下决心去掉毒素,危及的将是整个行业的生命。蒙牛明白这一点,所有的乳品企业也应该明白这一点。
完善监管任重道远
针对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此轮国家部委机构改革“特意”调整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即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尽管卫生部是“总负责人”,但之前食品安全领域的“分段监管”模式仍没有改变,“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被分给多个部门监管: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流通环节;国家药监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
具体到奶粉监管环节是:原料奶归农业部,生产加工环节归质检部门、商场销售归工商部门。“多段监管,可能存在监管空白。”一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说。
有卫生部专家向记者透露,其实这次不是监管问题,而是原本配方奶粉的检测项目里就没有要求检测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完全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果简单归咎于监管体制,似乎有偏差。这应该更多地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问题。
一位国家食品标准委员会专家也表示,“这次事件不仅考验着监管体系,还牵涉到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修订的问题。”该专家解释,按目前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检测中有十几种“污染物项目和限量”值,包括铅、总砷、硝酸盐、氯乙烯单体,甲基汞等。而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很少用在食品制作中,所以并不在质检部门的检测范围之内。
同时,从产品标准来看,我国在诸多领域如食用油脂、酒类、饮料及冷冻饮品等都有专门的规范标准。但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保健食品,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卫生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建议,政府或企业应该有新的制度设计,奶制品企业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婴幼儿奶源基地,绝对保证这方面奶源的安全性。“这也并不表示,其他人群的健康不重要,但婴幼儿确实是抵抗力最低,最为脆弱的群体,要更加慎重。”罗云波强调说。
长期跟踪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专家、北京食品学会会长蔡同一则通过问题奶粉,看到了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的不足,“如果从农民到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是可追溯的,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追溯查清,及时解决。”
在蔡同一等学者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市在奥运会期间专门启用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通过专业的检测手段和联网系统,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忠实记录产品具体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回溯查找。
由三鹿事件而引发的对食品监管及安全标准等问题的反思还在继续,在这样的反思中,中国的乳品业或许会经历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但对“以食为天”的老百姓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9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16日,检查结果公布:全国目前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经过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排查,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三聚氰胺。其中包括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
这份检查结果,不仅宣告了乳品企业产品监管体系的全面失败,也让公众对国内整个乳品行业产生了质疑。
是谁添加了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本来是与奶粉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业界一度被称为“假蛋白”。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三聚氰胺几乎无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不法分子将这种有机化学品添加进蛋白粉或奶粉中,能够造成蛋白质含量增高的假象。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关人士说,在现有的国家标准奶粉检测中,主要进行蛋白质,脂肪、细菌等检测。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所以现有标准不会包含相应内容。也就是说,三聚氰胺不属于常规检测项目,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检测它。
这一说法得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一位教授的印证。这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说,“就跟几年前苏丹红事件相同”,非食品级禁止添加的原料成千上万,“对每一种都制定标准,这是不太现实的”。
“正是由于缺乏检测标准,被人钻了空子。”该教授还透露,目前对三聚氰胺并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检测方法,只能用排他法,非常繁杂。
9月12日,三鹿公司对外宣称:“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根据三鹿公司品牌管理部部长苏长生分析,目前对奶制品中蛋白质的监测,并非直接检测蛋白质,而是根据氮的含量来推测蛋白质的含量。而三聚氰胺里含氮,于是奶农把三聚氰胺加入鲜奶之中。三鹿奶粉又是以鲜牛奶为生产原料,从而导致奶粉中也含有三聚氰胺。
在石家庄市西南的鹿泉市铜台镇三鹿奶源基地,奶农老李对于三鹿的说法表示愤慨和不可思议。“我们从没有往奶里加过东西,都在专门的挤奶厅挤奶,有公司的人在场,我们把牛赶过去,挤完了就走。”在挤奶过程中,整个过程由机械自动完成,奶农只与奶牛接触,并无机会接触鲜奶。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从奶农到中间商到加工厂,其实都存在添加可能。”据他介绍,奶粉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料乳验收,过滤、高温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冷却、包装、装箱、检验成品等环节。其中,高温杀菌前和包装前都可能添加。
“绝对是奶源出的问题,我们收购奶源的渠道非常广,收上来的奶质量参差不齐。”事件发生后,三鹿一名员工一语道破天机。这位员工无奈地说:“这是全行业的一个‘脓包’,这次很不幸,被我们三鹿给挤破了。”
一匹失控的“野马”
石家庄华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也从事收奶工作,该公司一位马姓人士说,三鹿事件的根源在于“奶农已经被厂家压榨到无法生存的地步”。他举例道,现在一头奶牛一天至少得吃40多块钱的料,一天才能挤30公斤奶,一公斤牛奶也就卖个4块多钱。再加上牛防治病、人工费等开支,农民基本已无利润。
三鹿一位负责牛奶收购的陈姓经理告诉记者,这个行业没有标准化,企业和农民直接打交道,把关难度相当大。在最近奶源涨价很厉害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问题。
“这次是通过终端反馈回来了,其实之前就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被抓现行的陕西杨凌牛奶掺假事件。”刚从内蒙古回到北京的李兆林说,他经营着一家专门提供奶源的公司——奶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伊利为奥运会提供的专用牛奶奶源就来自于这家公司。
身为奶源供应商,李兆林了解奶源收购环节的诸多弊病。“其实大家误会了奶农,真正的毒瘤是非法的收奶站。”李兆林表示。据了解,大部分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来源,除了旗下自营的牧场提供的奶源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奶农。这部分往往通过收奶站来实现。而收奶站则身份多样,有的属于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所有,有的属于私人投资。
“奶农牵着奶牛来到收奶站,一头牛,多少公斤牛奶,记上账,奶农就完事儿了,牵着牛回去。接下来,收奶站上场,加水,蛋白粉、脂肪粉等,最后送往乳制品加工厂。”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描述奶源掺假流程。李兆林说,“现在的不法分子很狡猾,他们知道相应的比例,有相关的称量仪器,乳制品加工企业有时很难检验出来。”
2005年,光明乳业在因过度扩张,管理没有跟上,爆出了郑州“回奶”丑闻。无独有偶,三鹿近几年也像一匹失控的“野马”,扩张速度也非常快,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据三鹿网站介绍,自1993年起,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在短短几年内,先后与北京、河北、天津、河南、甘肃、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的30多家企业进行控股、合资,合作。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3%。
事实上,奶源问题一直是中国乳企的“命门”,像伊利、蒙牛、三鹿这样动辄一、两百亿销售规模的企业,却没有多少标准化的可管控的奶源环节,不能不说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件。早在今年5月份,就有媒体报道过“价格‘高烧’奶源紧张致河北乳业恶性争抢”。
有专家认为,三鹿事件背后真正凸显出的是极速发展的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急功近利,导致了整个产业链利益的畸形分配:跑马圈地的粗放扩张,不计成本的奶源争夺,企业对奶农利益的挤占……
拯救行业的刮骨疗毒
包括伊利和蒙牛在内的22家奶粉生产企业被扯入毒奶粉“黑名单”,一场拯救行业的大行动在各个乳品企业先后展开。
9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公布“黑名单”当晚,蒙牛管理层的紧急会议一直开到凌晨四点半。会议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牛根生决定:大品牌要负大责任。蒙牛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牛根生放言:“即使公司完蛋,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履行承诺,把细节做到位,哪怕牺牲自我也要营造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乳制品市场。”
牛根生在公司的大会上郑重宣布: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将引咎辞职。
9月17日,多家上榜的知名企业纷纷向消费者致歉或作出赔偿承诺。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撤销了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 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乳粉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一个行业的成长十分不易,毁掉它却并不困难。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
9月16日晚上10点,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所有的系统进行紧急部署,对所有婴幼儿乳制品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管,派驻1400个驻厂工作组,将近5000人,对所有的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出厂的检验,督促企业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与此同时,公安机关也已开始抓捕添加有害物质的不法奶农,追究其法律责任。
刮骨疗毒,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不下决心去掉毒素,危及的将是整个行业的生命。蒙牛明白这一点,所有的乳品企业也应该明白这一点。
完善监管任重道远
针对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此轮国家部委机构改革“特意”调整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即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尽管卫生部是“总负责人”,但之前食品安全领域的“分段监管”模式仍没有改变,“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被分给多个部门监管: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流通环节;国家药监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
具体到奶粉监管环节是:原料奶归农业部,生产加工环节归质检部门、商场销售归工商部门。“多段监管,可能存在监管空白。”一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说。
有卫生部专家向记者透露,其实这次不是监管问题,而是原本配方奶粉的检测项目里就没有要求检测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完全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果简单归咎于监管体制,似乎有偏差。这应该更多地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问题。
一位国家食品标准委员会专家也表示,“这次事件不仅考验着监管体系,还牵涉到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修订的问题。”该专家解释,按目前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检测中有十几种“污染物项目和限量”值,包括铅、总砷、硝酸盐、氯乙烯单体,甲基汞等。而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很少用在食品制作中,所以并不在质检部门的检测范围之内。
同时,从产品标准来看,我国在诸多领域如食用油脂、酒类、饮料及冷冻饮品等都有专门的规范标准。但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保健食品,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卫生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建议,政府或企业应该有新的制度设计,奶制品企业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婴幼儿奶源基地,绝对保证这方面奶源的安全性。“这也并不表示,其他人群的健康不重要,但婴幼儿确实是抵抗力最低,最为脆弱的群体,要更加慎重。”罗云波强调说。
长期跟踪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专家、北京食品学会会长蔡同一则通过问题奶粉,看到了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的不足,“如果从农民到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是可追溯的,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追溯查清,及时解决。”
在蔡同一等学者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市在奥运会期间专门启用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通过专业的检测手段和联网系统,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忠实记录产品具体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回溯查找。
由三鹿事件而引发的对食品监管及安全标准等问题的反思还在继续,在这样的反思中,中国的乳品业或许会经历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但对“以食为天”的老百姓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