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组成形式[1]之一,它适应了部分初中毕业生直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并有机地完善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了更好地培养工作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目标定位对各阶段的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设置与完善,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便很好地进行运用实施。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 运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43-02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为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组成形式之一。自1983年教育部在个别院校试点开始,到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的正式界定,并就其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所涉及的招生院校逐年递增,目前五年制高职几乎遍及全国所有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的诞生,适应了部分初中毕业生直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并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它有机地完善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并促进了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但是针对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到现在仍没有得到统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办五年制高职,延用的是三年制高职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部分中职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原来是中职的学校,就在中职的办学基础上,再讲授部分高职课程。二者都暴露了整体教学过程衔接不完善的弊病,特别是专业课程,往往是一样的内容讲授多遍,重复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反复的研讨,总结出了一套能够适合五年制高职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方案。
一、五年制高职的学情分析
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学生有其独自的特点,这部分学生介入普通高职与中职生之间。普通高职学生读完了初中后通过中考升入高级中学,又学习了三年,虽然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达到本科录取分数,但是他们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优于初中毕业的学生。所以对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专业课的设置困难较少。中职(包括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初中分流出来的部分,他们基本上没有读完初中,很少有学生参加中考,而是提前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中职)。所以对中职来说,课程的设置只是让这部分学生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对于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只要能满足专业课的学习需要即可。而五年制高职学生,初中课程全部学完,并参加了中考考试,由于成绩不够理想而未被普通高中录取,其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学习努力不够,或由于某些原因学习没有连续而跟不上课程的进度。或有的学生在初中某阶段开始厌学,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勉强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下,或为圆本人儿时的大学梦,而要求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因此,五年制高职就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二、根据学情设置基础课程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起点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高中阶段课程的学习。如果参照高中起点的普通高职学生设置课程,由于缺乏高中阶段的课程知识,对很多专业知识无法理解;而采用现行2 3模式(前两年为中职教育,后三年为高职教育)或3 2模式(前三年为中职教育,后两年为高职教育),又由于两个阶段课程衔接不完善,其结果是课程重复讲授严重,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又可能重复相同内容而形成学生的大面积厌学等现象。所以,五年制高职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包括高中和大学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统筹安排。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2]
(一)根据专业要求设置文化基础课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专业技能时能得心应手,必须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根基夯实。而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前学习基础比较差,不可能要求他们进入高职后而一改常态,能全面学好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对文化基础课程,就必须本着能满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为目的,有选择性地设置。即统筹选择和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压缩教学内容,编写专用而实用的教材,有目的地讲授文化基础课程。
(二)根据专业课程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不同的专业所需要专业基础的支撑差别较大。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根据本专业的学习目标,本着有用才选,够用即可的原则,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编写成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具有本行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专用教材。或选用近似教材进行增删,只讲授需要的内容,以便留出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充分发挥其技能的特长。
三、循序渐进,统筹安排专业课程
为了充分发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工作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引起的时间不足、学生厌烦、教师讲授困难和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等弊端,必须打破原3 2或2 3的教学模式,做到专业课教学无缝对接,统筹安排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教学进度。现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对专业课程的进程设置和采用一体化的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
(一)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程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无论培养方向如何,汽车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必须学的,所以在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首先进行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只是不同的培养方向对不同的讲授内容深浅要求不同(以下同);然后进行汽车底盘的机械系统检修学习;在掌握了发动机与底盘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后,再进行汽车电器设备检修的学习。以上的学习内容,由于所涉及基础知识较浅,所以在第二和第三年开设较为合理。学生在三年级后,在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方面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掌握了电子技术基础后,对汽车的电控系统学习就较为容易了。所以,可按先后顺序学习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然后,再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在统一的时间进行分班,开设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课程,以完成高职教育的全部教学课程的学习。 (二)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做”融入一体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首先将各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划分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多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有一个或多个情境任务。而每个学习情境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根据相应的目标进行教与做或做与教,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学与做或做与学。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后,都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的考核,这些评价的综合即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即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中做”与“做中教”,和学生的“学中做”与“做中学”。同时教师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那些知识掌握比较快的、语言能力比较强的、技能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潜力,让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在“做中教”和“教中学”,既教会了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又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其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其效果更好。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与学生融入一体、理论与实践融入一体、完成任务与项目考试成绩融入一体,甚至项目训练与技能竞赛融入一体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项目教学法。
四、校企合作,方向课程要请进来,走出去
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3],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所以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方向必须与之相适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转型较快,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储备远远满足不了由于专业变化带来的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与企业联合完成教学任务。对有关方向课程采用将教师请进来,而对专业性强的课程采用学生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一)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讲授专业课
针对地区、行业、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的专业建设或专业培养方向必须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变化,以选择适合五年制学制的专业类群。[4]专业转型容易,可是专业课教师往往由于没有储备或储备不足,若在原专业教师当中转型,可能由于对教师新专业的不熟悉和没有相应的企业经验,很难将课程讲授到位。而招聘既有企业经验又能授课的教师又非常困难。即便本校有适合的专业课教师,适当聘请专业课教师到校授课,也是接受企业文化与管理的一个环节。所以对一些可以在校内讲授的、专业性又较强的课程,可以到合作的企业,特别是对口培养的企业聘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他们不但能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还能根据企业的需要,直观生动地讲授专业课程,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和技术方面的新信息。由于他们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学生踏上工作岗位能用而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又使所授课程直接应用于企业,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所需人才的储备,而学生学到了既有用又可用的知识,还为他们铺下了就业的道路,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二)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学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建设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所以学校要积极主动与行业及相关企业沟通,根据企业目前及近期的需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调研,制定培养方向目标,并根据培养方向的目标组织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方向性强的专业教材。然后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和方向课程的数量,拿出一到两个学期的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队,将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学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既可由校内专职教师讲授,也可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而操纵技能由企业的工程师或技师等技术工人讲授和指导,并直接参与企业生产。通过在企业中学习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前即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直接接受企业的工作方法、管理模式,尽早地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带队教师除讲授必要课程和管理学生外,同时还提高了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增加了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另外,带队教师还可利用这段时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及时反馈到学校,为以后的专业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储备提供一手资料。
总之,为建设好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课程和有利于其实施,首先要根据学生情况和专业需要将各阶段的课程定准位、设置好;其次是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第三要编写或选取实用的教材、恰当的教学模式、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兴趣,努力将五年制高职学生培养成工作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书义.关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天中学刊,2009(04).
[2]刘越.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J/OL].http://www.eol.cn/20010921/3002474.shtml.
[3]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教育研究,2005(03).
[4]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 运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43-02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为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组成形式之一。自1983年教育部在个别院校试点开始,到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的正式界定,并就其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所涉及的招生院校逐年递增,目前五年制高职几乎遍及全国所有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的诞生,适应了部分初中毕业生直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并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它有机地完善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并促进了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但是针对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到现在仍没有得到统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办五年制高职,延用的是三年制高职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部分中职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原来是中职的学校,就在中职的办学基础上,再讲授部分高职课程。二者都暴露了整体教学过程衔接不完善的弊病,特别是专业课程,往往是一样的内容讲授多遍,重复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反复的研讨,总结出了一套能够适合五年制高职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方案。
一、五年制高职的学情分析
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学生有其独自的特点,这部分学生介入普通高职与中职生之间。普通高职学生读完了初中后通过中考升入高级中学,又学习了三年,虽然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达到本科录取分数,但是他们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优于初中毕业的学生。所以对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专业课的设置困难较少。中职(包括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初中分流出来的部分,他们基本上没有读完初中,很少有学生参加中考,而是提前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中职)。所以对中职来说,课程的设置只是让这部分学生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对于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只要能满足专业课的学习需要即可。而五年制高职学生,初中课程全部学完,并参加了中考考试,由于成绩不够理想而未被普通高中录取,其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学习努力不够,或由于某些原因学习没有连续而跟不上课程的进度。或有的学生在初中某阶段开始厌学,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勉强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下,或为圆本人儿时的大学梦,而要求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因此,五年制高职就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二、根据学情设置基础课程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起点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高中阶段课程的学习。如果参照高中起点的普通高职学生设置课程,由于缺乏高中阶段的课程知识,对很多专业知识无法理解;而采用现行2 3模式(前两年为中职教育,后三年为高职教育)或3 2模式(前三年为中职教育,后两年为高职教育),又由于两个阶段课程衔接不完善,其结果是课程重复讲授严重,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又可能重复相同内容而形成学生的大面积厌学等现象。所以,五年制高职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包括高中和大学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统筹安排。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2]
(一)根据专业要求设置文化基础课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专业技能时能得心应手,必须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根基夯实。而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前学习基础比较差,不可能要求他们进入高职后而一改常态,能全面学好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对文化基础课程,就必须本着能满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为目的,有选择性地设置。即统筹选择和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压缩教学内容,编写专用而实用的教材,有目的地讲授文化基础课程。
(二)根据专业课程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不同的专业所需要专业基础的支撑差别较大。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根据本专业的学习目标,本着有用才选,够用即可的原则,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编写成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具有本行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专用教材。或选用近似教材进行增删,只讲授需要的内容,以便留出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充分发挥其技能的特长。
三、循序渐进,统筹安排专业课程
为了充分发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工作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引起的时间不足、学生厌烦、教师讲授困难和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等弊端,必须打破原3 2或2 3的教学模式,做到专业课教学无缝对接,统筹安排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教学进度。现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对专业课程的进程设置和采用一体化的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
(一)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程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无论培养方向如何,汽车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必须学的,所以在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首先进行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只是不同的培养方向对不同的讲授内容深浅要求不同(以下同);然后进行汽车底盘的机械系统检修学习;在掌握了发动机与底盘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后,再进行汽车电器设备检修的学习。以上的学习内容,由于所涉及基础知识较浅,所以在第二和第三年开设较为合理。学生在三年级后,在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方面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掌握了电子技术基础后,对汽车的电控系统学习就较为容易了。所以,可按先后顺序学习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然后,再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在统一的时间进行分班,开设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课程,以完成高职教育的全部教学课程的学习。 (二)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做”融入一体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首先将各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划分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多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有一个或多个情境任务。而每个学习情境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根据相应的目标进行教与做或做与教,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学与做或做与学。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后,都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的考核,这些评价的综合即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即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中做”与“做中教”,和学生的“学中做”与“做中学”。同时教师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那些知识掌握比较快的、语言能力比较强的、技能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潜力,让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在“做中教”和“教中学”,既教会了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又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其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其效果更好。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与学生融入一体、理论与实践融入一体、完成任务与项目考试成绩融入一体,甚至项目训练与技能竞赛融入一体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项目教学法。
四、校企合作,方向课程要请进来,走出去
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3],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所以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方向必须与之相适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转型较快,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储备远远满足不了由于专业变化带来的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与企业联合完成教学任务。对有关方向课程采用将教师请进来,而对专业性强的课程采用学生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一)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讲授专业课
针对地区、行业、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的专业建设或专业培养方向必须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变化,以选择适合五年制学制的专业类群。[4]专业转型容易,可是专业课教师往往由于没有储备或储备不足,若在原专业教师当中转型,可能由于对教师新专业的不熟悉和没有相应的企业经验,很难将课程讲授到位。而招聘既有企业经验又能授课的教师又非常困难。即便本校有适合的专业课教师,适当聘请专业课教师到校授课,也是接受企业文化与管理的一个环节。所以对一些可以在校内讲授的、专业性又较强的课程,可以到合作的企业,特别是对口培养的企业聘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他们不但能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还能根据企业的需要,直观生动地讲授专业课程,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和技术方面的新信息。由于他们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学生踏上工作岗位能用而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又使所授课程直接应用于企业,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所需人才的储备,而学生学到了既有用又可用的知识,还为他们铺下了就业的道路,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二)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学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建设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所以学校要积极主动与行业及相关企业沟通,根据企业目前及近期的需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调研,制定培养方向目标,并根据培养方向的目标组织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方向性强的专业教材。然后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和方向课程的数量,拿出一到两个学期的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队,将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学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既可由校内专职教师讲授,也可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而操纵技能由企业的工程师或技师等技术工人讲授和指导,并直接参与企业生产。通过在企业中学习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前即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直接接受企业的工作方法、管理模式,尽早地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带队教师除讲授必要课程和管理学生外,同时还提高了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增加了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另外,带队教师还可利用这段时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及时反馈到学校,为以后的专业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储备提供一手资料。
总之,为建设好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课程和有利于其实施,首先要根据学生情况和专业需要将各阶段的课程定准位、设置好;其次是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第三要编写或选取实用的教材、恰当的教学模式、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兴趣,努力将五年制高职学生培养成工作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书义.关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天中学刊,2009(04).
[2]刘越.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J/OL].http://www.eol.cn/20010921/3002474.shtml.
[3]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教育研究,2005(03).
[4]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