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是诗人,大人却失去了耳朵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rew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图书编辑,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做的书受到读者青睐。2017年10月,我做责编的《孩子们的诗》,甫一上市就在网上爆红,多地出现断货的情况。从目前看到的读者评论里,被孩子们感动的很多很多。看来,孩子的诗句真的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童真。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孩子写的诗句,就是这种感觉。比如,看到《挑妈妈》的那一刻,马上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想象过“在天上挑妈妈”的场景。不过看多了孩子的作品,我们发现有些题材出现几率特别高:太阳、月亮、星星、春天、影子、爸爸、妈妈……或许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元素单一甚至单调。综合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在这些常见题材的诗里,我们最后选取了少数特别有想象力的。像“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语言简单,但极具冲击力。为什么会用“烫”字?网友猜测,孩子家里一定有家长抽烟,所以会听到“烫了个洞”这样的表述。
  我们也发现,孩子其实不太清楚“诗是什么”,更没有学习过诗歌的好坏要怎么评,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写出充满奇思妙想的诗篇。比如,七岁的李雨融说:“写诗有点像拍蚊子/有时候我一不小心/就按死了一只/有时候/我拼命地拍打/却怎么也打不到它/我觉得写诗/就是这样。”哈哈,也真是这么一回事儿。有时候,孩子为了完成作业、参加比赛硬写出来的诗歌,还不如他们平时脱口而出的句子呢。


  不过,我也留意到网上有人质疑这些诗句不是孩子们写的。也许,是这些句子超出了他们对孩子汉语运用能力的想象吧。在这个疑问面前,我想更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那些做了父母的读者。很多家长说,读了这本书之后,瞬间想起自家孩子也说过很多有诗意的句子。
  确实,小诗人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启发。书中很多小诗人,都是在父母启发下养成了用诗句记录生活的习惯。比如,铁头小时候看到阳光很好,对妈妈说:“我想到阳光里洗洗手”,于是妈妈开始鼓励铁头记录下来这些句子。那时候,他的本子上还常常有用拼音代替的字。还有另一位小詩人姜馨贺,两三岁的她曾跟爸爸说:大蝴蝶没有小蝴蝶好捉,因为大蝴蝶“经历了太多往事”。这句话让姜爸爸很惊艳,于是开始有意地帮她作记录(当时馨贺还不会写字)。有时候姜爸爸试图给姜馨贺提意见:“这个词是不是换一个效果会更好?”这时姜馨贺就会傲娇地说:“是我的作品还是你的作品?”
  呵呵,孩子的世界有别于成人的世界,孩子的语言也有别于成人的语言。记得丰子恺先生说过,由儿童变为成人就好比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丰先生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切不可在青虫身上装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飞翔;而应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诚哉斯言,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只是成人失去了听见诗的耳朵。但愿为人父母者,能够呵护孩子的“诗心”,能够听懂孩子的“诗意”,请用心记录孩子灵光闪现的句子;切不可像“拍蚊子”一样,一不小心就按死一只,要知道你一不小心也可能扼杀孩子的诗心!
其他文献
别以为大学老师上课时都一本正经,不怎么正经的也是不乏其人的。例如我。也是因为正赶上世界读书日,一次上课我对满教室男女本科生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怎么个“华”法,一时倒是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当场即可判定:看书的和不看书的,眼神肯定不一样。尤其站在讲台往下一看,昨晚哪个看书了,哪个打电子游戏了,马上一目了然!甚至同样看书,哪个看的是唐诗宋词或《纯粹理性批判》,哪个看的是《金瓶梅》或《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你
期刊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木心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只想结婚,我所见到的最美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  ——钱钟书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  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泰戈尔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期刊
1896年,有个小男孩6岁了,要和他的兄弟姐妹合影。小男孩非常重视:这么一个大家族,以后看到照片,别人找不到我怎么办?于是,他在拍摄的时候,就伸手去够旁边桃树的枝儿。他成了这一堆小孩中,唯一手握桃枝的人——并不是要沾想沾桃花运,他只是想有一个细节,这样别人能找到他,他也能找到自己。  这个小男孩叫陈寅恪,是我很喜欢的历史学家。他6岁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将自己嵌入历史,不被遗忘。  细节对我来说是启蒙式
期刊
孔子讲礼乐,一生都在推崇和普及。礼乐的意义在于约束,以之约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乐应该越完备越好,最好层峦叠嶂,密不透风。问题是,孔子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思是,我的学生中,早先那一批人,在礼乐方面,有野朴之气。后来的这些人,在礼乐方面已经有君子之气了。但如果让我使用之,我宁愿使用先进
期刊
曾有一阵子人们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当贬意看。在教条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为了强调直接经验,贬它一下也未尝不可。不过,真正客观地说,“秀才不出门”也确有“便知天下事”的时候。没上过火星的人怎么能知道火星上至今还有流水的痕迹?那肯定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今人谁也没有跟司马迁聊过天,没请司马光品过茶,如何能确认历史上肯定有这么两位了不起的史学家?还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学问是属于博览群书的人。人的知识有
期刊
“儿童邪典片”,一种听起来就很邪的文化垃圾,正在受到举国关注,国家有关部门都祭出了“杀招”。1月22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针对利用经典卡通形象制作传播涉暴力、恐怖、残酷、色情等妨碍未成人健康成长的有害视频情况,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  “儿童邪典片”指向的是一类不健康的视频短片。这些视频短片以卡通片、儿童剧、木偶剧为包装,对一些经典卡通形象进行恶搞
期刊
有一次,笔者到一个社区调研,可能是没听仔细,几次把工作人员口中的“民生工程”听成了“名声工程”。不过转念想想,虽然听的或有不对,但在某些基层领导眼里,“民生工程”还真是“名声工程”。  民生工程易得名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层组织把工作重心放在民生工作上,解决了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出行、养老等方面一大批问题,群众获得感和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一些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的干部被提拔重用,一些重视民
期刊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自信,根基深厚。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笔者以为,从祖先崇拜来理解“三个更”,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在中国,祖先崇拜根深蒂固,范围广泛,几乎是“人人、时时、处处”。  流变至今的中华民族祖先崇拜,大致可分三个层面,各有载体。一是以姓氏、家族、谱牒为基线,尚血统的祖先崇拜,主
期刊
当年,中央几家报社要拍一幅邓小平同志日理万机的照片,并策划了一个大致的构图:台灯之下伏案工作,案头文案堆积如山。邓小平看过方案之后诙谐地说:“我从不办公。”最终,记者只好拍了一张邓小平悠闲地躺在沙发上,拿着老花镜在台灯下看报纸的照片。  “仕而废其事,罪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每天有批不完的公文,怎么说“从不办公”呢?这是一种“将军赶路,不追小兔”的战略思维,一种“有所不为,为则必成”
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仅可以带来身心的欢愉,也能带来灵魂和品质的修炼,更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凤凰副刊上有这样一段对子女说的话:“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读书,从小到大都像是一把丈量我们人生品质的标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