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理探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理论家,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强调准确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概念,爱国主义要落实到行动中,并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理智、感情、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他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义务感,以及培养良好的、爱国的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包括理论与活动相结合、认识与情感相结合、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有大自然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等。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目的;原则;路径
  作者简介:刘黎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应宏,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建构了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本文试图从内涵、目的、原则、路径的视角,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愛国主义教育思想作学理上的探究。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视野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它涵盖了共产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它是教育者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榜样教育、教育性谈话等诸多形式,对青少年施加爱国主义有关内容的影响,促进其理智、感情、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共产主义爱国者和建设者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首先,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理智、感情、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真正的苏维埃爱国主义者拥有独特的品质,即深刻的信仰、坚定而激越的情感、坚强而刚毅的意志。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活动对学生个性的所有方面,如理智、情感、意志等进行感化。“活动巩固理解了的准则,活动确立品行修养。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恰恰是不允许贬低活动来感化思想。在学生精神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实践活动要与政治思想及道德标准的阐述紧密结合,后者包含着苏维埃爱国主义这个概念。只有这样结合起来,社会的见解和信念才成为个人的见解和信念;政治思想才被学生了解、体验为道德高尚的思想。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就会在实践中产生、巩固、加深和获得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1]
  其次,深刻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实质。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信念的时候,有远见的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在祖国对他进行最严峻的考验的时刻将有怎样的表现和行动?当学生决心为了祖国而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愿意做祖国忠实的儿女的时候,这种决心就是一种道德上的豪迈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就会用爱国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就会为本市、本村的公共利益和全民利益而操心,就会对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每一种成就怀有一种爱国主义的自豪感。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儿童的苏维埃爱国主义情感看成是学校和家庭的重要任务,要求儿童从小就要拥有苏维埃是世界上最强大、最美好、最幸福的国家的意识,并使之成为他们不可动摇的信念。
  首先,要发挥知识的巨大教育力量以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为知识、科学和学问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不仅能使人振奋和高尚,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感受。因而,它们是形成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不过,只有当教育者能触及学生细微的心弦,并使其在产生爱国主义的向往、热情和行为中反映出来时,知识的巨大教育力量才能显现出来。
  其次,把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到学生的行动之中。每个少年在沉思英雄壮丽的、崇高的功勋时,他的思想就会升华、境界就会提升,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幅人民的骄傲、人民精神的力量、情感的美的壮丽画卷。这时,少年就会怀着崇高的情感,用智慧和心灵去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祖国的自由和独立,祖国的荣誉、强盛和尊严,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无法相提并论的。“教师努力做到让青少年的内心永远充满着对那些为了他们的幸福献出了生命的人的功绩的景仰、敬佩之情。这些感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加强他们对英雄们为之奋斗并献出了生命的事业的正义性的信心。教师的任务是让每个学生在实际行动上,尽可能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2]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爱国主义者。在儿童的心灵中确立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和劳动人民、准备为祖国的自由和强大而献身的思想,构成了共产主义教育任务的关键,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
  首先,了解祖国,形成祖国的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形成祖国意识的前提就是要使青少年了解祖国,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去领会祖国的伟大,了解人民的精神,了解公民对祖国尽义务的爱国主义美德和爱国主义威严。“谁感受到这种力量和美德,谁赞叹它们并受到它们的鼓舞,他就理解了祖国高于一切的真理。只有当真理进入人的心里,触及内心最隐秘的角落,震动了他,迫使他看看周围世界,看看自己,看看这些伟大公民业绩的光辉生活,这一真理才会成为信念。”[3]
  其次,要理解当代现实生活,形成爱国主义意识。对祖国的真正热爱植根于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只有那些全心全意热爱祖国的人,把祖国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的人,以及感到自己是人民的一分子的人,才能以爱国者和列宁主义者的观点来观察当代的现实生活。
  最后,从热爱祖国的源泉中吸取爱国主义精神。为每个学生开发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的一切源泉,构成了教育者的重要使命。这些源泉由下列因素组成:家乡的自然环境;父母亲;本村;本市以及父母工作所在的集体农庄或企业;祖国的光荣过去、英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各民族的兄弟友谊。正是这些因素在年轻人的心里合成了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形象,这就是社会主义祖国苏联的形象。   3.培养爱国的公民
  培养爱国的公民,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的。在学生时代成为公民,这意味着要使學生掌握知识,成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战士,确立爱国者、劳动者和奋斗者的信念。
  首先,用公民的眼光看世界,树立爱国主义世界观。真正的教养和文化水平根植于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入了解,既要了解她光荣的过去,也要了解英雄的今天和伟大的未来。“谁能用爱国者、列宁主义者的眼光看清祖国,谁就会全心全意地去爱她,谁就会体会她的悲哀,感受到她的痛苦,谁就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小小一分子。”[4]因此,在研究和探讨祖国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课堂上,苏霍姆林斯基力图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把祖国视为亲爱的家园,把祖国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把祖国的苦难和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正是因为在祖国的历史上有无数光辉的英雄篇章,我们的人民才成为伟大的人民。然而在祖国的历史上,不只是有光辉、英雄的篇章,也有黑暗、痛苦的篇章,他总是用后者去激发儿童痛苦的情感。此外,还要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世界观,即要使学生理解:“我是人民的一分子,我应当为了使人民不朽而成为宁死不屈的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人民,自己与人民的不朽有联系——这种思想是一个人无所畏惧,有坚强的精神力量、意志顽强和坚韧不屈的基础”[5]。
  其次,学好祖国的历史,培养爱国的公民。“祖国的历史拥有培养公民的取之不竭的力量。祖国的历史是人民精神这生气勃勃的动力,是人民的不朽精神的表现,它会渗入一个人的血液和心灵,渗入他的每一细胞和整个思想感情。每个普通人,只要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把自己跟祖国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人,那么就都能理解这种不朽的人民精神。”[6]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学好祖国的历史就是他们成为公民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祖国的命运给予关心,如果他们以自豪的、激动的、赞叹不已的心情反复阅读苏联人民充满英勇精神的历史的每一行字,他们就会成长为良好的公民。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使每一个学生无论是理智上还是感情上,都能如饥似渴地听取关于祖国的每一句话,都喜欢阅读关于祖国的每一本书和每一行字。通过对祖国历史书籍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去思考祖国的命运,而且能唤起他们的自豪感,使他们因为自己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儿女而感到自豪,这就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实质。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一)理论与活动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活动相结合原则是指对祖国概念、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念、英雄人物的业绩、学科知识的讲解必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一原则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首先,学生对祖国概念的理解应与他们的积极活动相结合。苏维埃祖国这个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活动,正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有效地内化祖国的概念,学生对苏维埃祖国的伟大、强盛、美丽、富饶的理解根植于他们每天所见的一切,因而对家乡的爱不仅具有感性的印象,而且具有理性的性质,使其确立一种志向,为祖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爱国主义事例的讲解应与儿童的集体劳动相结合。教师对爱国主义事例的讲解会对儿童的理智和内心产生影响,引发他们因苏联人民的伟大、有能力而感到自豪,这类讲述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式上都能与儿童的感情相通,使学生深深地被打动。“通过祖国的伟大,通过联合起来的集体劳动显示出来的威力,学生认清了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品格,因而很想尽自己的社会义务。”[7]
  最后,反对空谈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而应使其与学生的情感和活动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应把许多世纪以来人民所创造和取得的精神上的可贵品德,如对祖国和自由的热爱、对压迫人和奴役人的现象不妥协的精神、为人们的幸福和自由贡献自己力量的意愿,灌注到儿童的心灵中。不过灌注的方式要讲究,应让它们“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8]。
  (二)认识与情感相结合原则
  认识与情感相结合原则是指儿童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理想、祖国、英雄人物事迹、事物善恶以及道德观念的认识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喜悦、自豪感和责任感)相结合。贯彻这一原则有以下要求。
  首先,儿童对祖国的认识与爱国情感相结合。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成为爱国的公民,这意味着对苏维埃祖国要有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深刻认识。而这种认识必须与爱国的情感相结合,因为只有“用自己的心灵的全部力量热爱祖国的人,只有痛切地感受到她的磨难和痛心地体验到她的苦楚的人,只有感觉到自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一分子的人,才可能用列宁这位爱国者的目光看清当代的生活。成为我们祖国的一名真正有教养的公民,指的是爱恋老一辈为祖国所创造的面貌,爱恋祖国从敌军入侵年代的残酷斗争中走出来的面貌”[9]。
  其次,儿童对事物善恶的认识与他们的道德情感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者无论是让儿童了解周遭事物和现象,还是认识人们过去和现在的行为,都应该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激起深刻的道德情感,特别是对事物善恶的分辨更与这种道德情感相关联。善将引发儿童欢乐的激情和赞叹,使他产生效法美德的愿望;恶则激起愤恨、不可调和性和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精神力量。儿童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如果儿童缺乏热情、内心冷若冰霜,将来不会有做事的热情,就会成为凡夫俗子。童年的时候就应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力求使每个儿童的心里燃起公民激情的火花,点燃对邪恶毫不妥协的精神火花。
  (三)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对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故事的讲解、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以及学科知识的教学,必须与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相结合。贯彻这一原则有以下要求。
  首先,领袖和英雄故事的讲解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相统一。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致力于在阐释自己的思想和人类的精神财富时,使学生内化它们,成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尤其重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真理变成学生的立场和观点之前,真理就像一块很硬的金属,没有用处。然而,如果学生内化了真理,变成了自己的立场,它就犹如工匠手中的锋利工具和战士手中的军刀。他还认为,历史不仅包括历史事实和概括性的结论,而且应该包含一些动人心弦、充满激情的故事。它们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因为它们“讲的是善与恶的斗争,讲的是高尚意图的胜利,讲的是英勇、果敢、忠于光辉理想的人们,而且这些人的形象永远是青年们的指路明灯”[10]。因此,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个性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实行“满堂灌”,必须充满感情地教学,力求使所讲的内容感动学生,使他们产生个人感受并有所追求。   其次,有关祖国的知识教学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结合。当每个年轻人受到为他人创造的劳动所影响而感到欢乐鼓舞時,当他的心灵与故乡的土地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时,知识的巨大教育力量就会发生作用。因此,祖国的知识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笼罩着为他人劳动的高度热情的光辉。当学生拥有了这种热情,知识就会产生教育的力量,不仅能使学生心灵高尚,而且能培养出崇高的爱国主义觉悟。
  最后,让知识成为思想教育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本身不是道德品质,但它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强有力工具。因此,必须让你的学生多读书,拥有更多的知识。只有学生拿起知识的武器去进攻、去斗争、去赢得胜利,才能使思想之剑永远锋利。如果要使自己的学生把知识变为热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不能让其死记硬背现成的条文,而要深思熟虑,把伟大的真理同自身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信念与别人的信念共同“切磋”,理解知识、思考知识,把知识变成信念的引爆装置,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实现的。
  (四)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统一原则
  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统一原则是指儿童应把个人的理想以及对祖国的义务感、责任感与对祖国命运的思考结合起来。因此,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用共产主义思想照亮儿童的心灵,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只有儿童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为社会造福,才能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贯彻这一原则有以下要求。
  首先,通过公民教育激励学生思考祖国命运,唤起学生的自豪感和义务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回顾人民所走过的道路,思考祖国的命运时,只有当他认识并感觉到自己是人民的一员时,他对祖国义务感的体验才是最深刻的。因此,教育者应帮助儿童探索和认识过去,引导其通过过去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拥有历史知识方面的修养。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都体会到他们与劳动人民是血肉相连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他在共产主义斗争中的同志和战友。
  其次,通过劳动回报祖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关系着义务观念的确立,即对祖国、对为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创造一切条件的人民的义务观念。教师通过对苏联人民劳动精神的讲解,为学生提供一幅千百万人民劳动功绩的图景,而学生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与劳动者紧密相连的、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儿童对先辈们创造性劳动的观念认识得越清晰,他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激之情就会越深切。这就要求儿童既要学习,也要劳动,这种劳动是对祖国给予他一切的回报,会给儿童带来公民的自豪感。
  最后,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相融合。苏霍姆林斯基把爱祖国看成是人的感情中最深刻的和最复杂的感情。它蕴含着对人民、对故乡的自然景色、对乡村和城市的热爱与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理想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强烈愿望。“对亲近人的爱国、对社会自觉的义务感,和对全体劳动人民命运应尽的责任心,是汇合、交织在一起的。只有当用一条红线把人的一生的行为与他人的关系通过行动中的义务感——意识到、体验到并做到履行义务——联系起来时,最高理想才能成为个人的精神财富。”[11]因此,个人的发展只有建立在对祖国命运思考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圆满地、真正地实现。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大自然教育
  热爱祖国的河山,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大自然教育,让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
  首先,大自然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大自然不仅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和他们积极活动的广阔天地,而且是他们生存、相互联系及其生活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儿童诞生的地方,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和自己的故园。大自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整个教育的性质产生重大影响。让儿童经常置身于大自然,接受其熏陶,乃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每周都带领学生到美丽的山岗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感受美妙的民间生活和其中善与恶的斗争,倾听秋天田野里的音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想象着春天怎样到这里迎接云雀。这片草原的一角便进入了孩子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珍爱的东西。只有深切感受和体验周围世界的美,才有可能唤起对祖国的情感。
  其次,大自然教育有助于使学生从道德的角度认识劳动的爱国主义价值。积极的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而且有助于使其深刻认识劳动的爱国主义价值。因为通过积极的接触,学生就参与了人民的生活,置身于劳动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他们在同植物、土壤、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道德上、美学上的满足,将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他确信,儿童接触大自然的时间越早,对创造世界的创造性劳动的作用认识越深,他们自身的特点,如兴趣、爱好、才华等,就会显露得越早,就会更加从道德的角度认识到为社会而劳动就是爱国主义的行动。
  最后,故乡自然景色之书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力图让儿童感受到故乡自然景色的美。他指出:“在学校学习八年期间,我们把故乡自然景色之书的三百页,一页接一页地掀开给孩子们看。这是我们形象地说到自然景色中去的三百次远征。同森林和田野,同草地和河流,同池塘和我们的克列明楚格的海,同林荫和苹果园,同葡萄园和金色的秋天果园的三百次会面。关于这些会面,如果详细地讲需要写很厚的一本书,那将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最不可少的教科书。”[12]通过这本教科书,学生不仅体验到故乡自然景色之美,而且还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苏维埃社会里,劳动已经成了爱祖国、为祖国服务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劳动者赖以维持生存的手段变成了最重要的和最光荣的活动。劳动使人的才能和爱好得以表现,而且能培养个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劳动彰显学生的精神生活,使每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自己是共产主义建设的参加者,使热爱劳动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首先,劳动能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是唤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方式,对祖国发自内心的、充满精神力量的感情植根于童年早期的劳动。“如果一个青年在回省自己所走过的还不算长的道路时,从道德上有权说:这是我用自己的双手为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这是我在一公顷肥沃土地上的劳动;由于我的劳动,即将干枯的小河又开辟了新的源泉,因为我们给它的两岸披上了绿色的衣装。那么,他在青年早期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就会成为他的重要精神财富。”[13]
  其次,劳动能唤起学生的公民义务感。劳动能彰显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和克服困难后激动人心的欢乐,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钻研精神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还能唤起人类不可缺的、物质财富创造者的情感——初步的公民义务感,因而劳动就成了巨大的教育力量。
  最后,劳动教育能培养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青少年幸福的最重要源泉来自对劳动的崇敬,他们在实际参加共产主义建设时所受到的鼓舞不断增强。这不仅因为他们进行的劳动意义更大了,而且因为共产主义思想的高尚意义更加深刻地被揭示出来,使下述思想精神和品质已成为青年的道德规范:准备为人民的事业和共产主义的建设献出自己全部力量;勇敢和大无畏的精神;富有原则性和无私的品德。帕夫雷什中学的全体教师力求使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是在劳动中,自觉地培养这些品质,力求使为共产主义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成为一种斗争,使这种斗争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青年时代,使他们以火热的浪漫感情去憧憬未来。
  (三)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领袖人物、英雄人物抑或是教师,都能从心灵上触动学生,激励他们去追求道德的最高标准,为学生的爱国主义行动提供“镜子”。作为教师,应当找到一条通向學生心灵的途径,使他们能真正倾心于道德美的榜样,并对榜样产生惊叹和景仰之情。如果学生有了这种感情,那么包含道德准则的思想就会成为有价值的东西,成为个人的精神力量。
  首先,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增强学生爱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苏联人在战争年代建树功绩的事例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通过这些事例,学生可以学习大无畏精神、勇敢的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专题讨论会上,学生不仅赞美功绩,而且痛斥当时做叛徒的人。在难忘的伟大卫国战争的历史里,那些激动人心的文献给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屏住呼吸,倾听苏联人在战斗前说的话。他们对那些用生命的代价来捍卫他们的生活,给他们赢得幸福的童年的人,怀着无限的爱。”[14]学生对祖国儿女英雄行为的赞美和钦佩,会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激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条件。生活中有不少教师忘我劳动的鲜明范例,教师们把自己几十年的生命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两三代的公民,获得了人民的热爱和尊敬。他们的劳动不局限于在学校里传授书本知识,还关心学生的未来,给他们以感情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任务的解决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事劳动的目的异常鲜明,就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热爱集体劳动,为祖国的发展尽职责和尽义务。教师以为祖国服务的榜样来培养热血的苏维埃爱国者。教师的话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他们凭借自己的为人处世和日常的劳动获得了崇高的威信。如果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像火那样燃烧的话,那么他就能点燃学生心灵之中常有的那种“火药”。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成为为祖国服务的榜样,那么他讲的任何一句话,即使是最崇高的话,也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2][7][14]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M].尹曙初,刘尚勋,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26,13,30.
  [3][4][11][12]苏霍姆林斯基.胸怀祖国[M].刘爱琴,安方明,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20,21,29.
  [5][6]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王家驹,张渭城,杜殿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4,198-199.
  [8]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0.
  [9]邹时炎.苏霍姆林斯基精选文集:培养21世纪的新公民[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111.
  [10][13]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姜励群,吴福生,张渭城,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65,178.
其他文献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新意识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教师主观标准、唯一结果,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式。顺应课程改革步伐,在学生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
期刊
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他将爱国看作高尚的品德,并以此倡导为国为民的大爱精神和牺牲精神。陶行知将爱国落实在行动上,通过推广平民教育、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投身抗日等践行自己的爱国情怀。陶行知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深刻的论述,强调爱国心和国家意识的培养,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将陶行知的爱国情怀作为教育内容,更要继承陶行知爱国主义教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总体上历经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领导爱国斗争、为巩固新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爱国运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拓爱国主义新内涵四个历史阶段,以时代主题、本质要求、价值立场等为核心要义形成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战略思维,以党的坚强领导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对象思维,以人民立场
期刊
摘要:“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突破时空场域限制,运用多样教学形式,协同多方育人力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形成教学内容多元融合的大范围、“三全育人”的大格局、立德树人的大模式。因此,办好“大思政课”就需要在用活教学素材、干实社会实践、建强教师队伍、做好机制保障上下功夫。  关键词:“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宫长瑞,兰州大学
期刊
【摘要】学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的总和,学法直接关系着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法;兴趣;习惯  学法,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的经验和方法的总和。它是保证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关学习活动的经验系统。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
期刊
从现今社会“毒豆芽”的泛滥到“地沟油”的猖獗,从“三聚氰胺牛奶”到“瘦肉精香肠”的出现,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这些企业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企业会计作为一种职业,是诚信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然而,近年虚假财务信息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甚至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会计
期刊
【摘要】《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二元户籍制度的弱化,“十二五”及未来较长时期,流动人口规模还将保持在2亿以上,解决好庞大的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问题,对我国当前城市社会发展及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七省市医保模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  【关键词】流动
期刊
班级管理工作要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启悟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用行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自身学习、成长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不再单纯依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其思想认识和
期刊
小学的党史教育并非单纯的历史学习,其关键在于以史为据,立德铸魂。教师必须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用辩证的、理性的思维把握历史,通过党史的教学,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仅符合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传统,而且立足于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为大中小学生补足精神
期刊
教育,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存在于师生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导权和决定权在于教师,教师是师生关系的创建者和营造者。  一、生命相约:彼此喜欢,喜欢彼此  好关系必定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彼此的喜欢,师生之间就没有了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开学第一天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