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卖大王”臧鸿余音绕京城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臧鸿去世当晚,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以及与老爷子渊源甚深的晚辈姜笑,决定按照“老礼儿”,为老爷子守一宿灵。那天夜里,爷儿几个围在灵前,互相絮叨着他的一辈子。
  老爷子生前爱乐和,段子特别多。说着说着,几个人笑了。但大字不识又满肚子学问的老爷子没了,说着说着,几个人又哭了。
  【种桃李·种春风】
  创业一拍板 不收孩分文
  臧鸿原本是铁路工人,但他对曲艺极其热爱,并认准了“曲艺要从娃娃抓起”的“死理儿”。
  姜笑的父亲姜顺魁和臧鸿是老搭档,20多年前,老哥俩以当时的北京崇文区东花市街道文化站为平台,搭起“小花艺术团”,在附近学校淘换曲艺苗子,组织老先生们给孩子“开蒙”。
  “小花”的名儿是老哥俩一起取的,原意为“采撷艺术百花园里一朵小花”。
  姜顺魁说,一开始两人就拍了板儿:不收孩子们一分钱。
  不收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老玩意儿”,可组个艺术团日常开支总免不了,臧鸿干脆拉过文化站站长姜顺魁“创收”,在小区里支摊儿卖小吃补贴艺术团的开支。
  老爷子“太能张罗”,小花艺术团一建团,姜顺魁说,那些年,但凡曲艺界有点名气的先生,几乎人人登过小花艺术团的门儿。
  姜笑成了小花艺术团第一拨儿孩子的大师兄。这拨孩子里还有后来在曲艺界颇有名气的徐德亮、应宁、王 波等等。
  孩子们记忆里,臧老爷子豁牙、爱乐、从不发脾气,“嗓门特大”。艺术团不时去农村演出,每次演出前,臧鸿都要提前两天赶去,给孩子们联系住家,“孩子们是献艺去了,不能怠慢。”
  姜顺魁说,那时候臧鸿完全是个剧务,他总挂在嘴边的话是“让孩子们把活都抖搂出来”。
  演出后要能剩点钱,每个孩子还能分到5块10块,“不在于钱,是让孩子们咂摸着靠手艺吃饭是件体面的事儿。”
  【老顽童·大杂家】
  学艺已成痴 风头盖顽童
  成年后的姜笑在大兴殡仪馆工作。臧老爷子常对姜笑说,“殡葬礼仪里面有好些个学问呢”。
  徐德亮讲述,曲艺界里各种婚丧嫁娶,没臧老爷子不行,永远别提钱,永远得有他,还得是主角。不让他参与,他“嗓子痒,手痒”。按捺不住,他会在别人葬礼上扯开嗓子喊:“著名表演艺术家某某某,因慢性病急性发作……不幸驾鹤西游……”
  “不是不尊重,他就是这么个人。”姜笑说,六几年臧老爷子的父亲去世,臧老爷子一边哭喊“爸爸”,一边在寿木上拍打鼓点儿。
  臧鸿爱出风头也出了名。年轻时和侯宝林大师打对台,侯宝林说“老北京的吆喝,找臧鸿”。年纪大了,对照相着了魔,不管什么场合,臧鸿总能给自己找个视觉中心,露出豁牙。
  臧鸿有点像“老顽童”周伯通。他学艺成痴,但凡跟老北京民俗沾点边儿,就没有他不会的。曲艺界的不少人都为老爷子可惜:“要是肚子里有点墨水,肯定是一大家。”
  作为王长友的徒弟,《中国相声史》中收有臧鸿的名号,他的辈分高出几位当红笑星好多。
  但臧鸿对“大家”并不感冒。穿梭于市井,为各路看官吆喝一嗓子才是其所爱,“只要让他演,怎么都成”。
  李荣林是臧鸿多年老友,一次庙会,有个卖糖葫芦的支在那儿不动,臧鸿就跑到旁边帮人叫卖。糖葫芦瞬间售罄,臧鸿亮出透风豁牙,“看我多能”。
  卢凤苓和臧鸿认识了25天就“闪婚”了,卢奶奶说臧鸿哄人就一句:“下次我带你出去玩儿。”
  【小人物·大时代】
  叫卖成艺术 患病仍演出
  80年开始,臧鸿先后在《城南旧事》等13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为叫卖配音。
  有人评论:臧爷走了,北京的胡同哑了。
  1993年,臧鸿被老舍先生的夫人胡 青女士封为“京城叫卖大王”,一举成名。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臧鸿开始琢磨,“吆喝”是一门艺术,应传承下去。
  这个在幼年时因家境贫寒只能“扯着嗓门请太太小姐赏口饭吃”的苦命人,开始在脑海里搜罗老北京四九城的叫卖声,并将其从传统曲艺中抽离,独成叫卖一派。
  2006年,老北京叫卖艺术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名录。生命的最后5年,他常常挂着尿袋去演出。
  臧志彪说,爷爷教他叫卖,不是让他“扯着嗓门喊”,也不仅是钻研其中的韵味,而是在教给他一种叫卖声的同时,就告诉他那个年代,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经历着怎样的生活。
  作为“京城叫卖大王”唯一的传承人,今年26岁的臧志彪也有困惑:过去表演,常有观众问起某种叫卖是怎么回事儿,爷爷总能绘声绘色地跟对方说起这种叫卖声的渊源。如今爷爷走了,下次表演,他不晓得自己能不能原汁原味地复述爷爷所经历的那个年代。
  链接:
  叫卖大王由来
  臧鸿出生在北京一贫困的旗人家里。上世纪80年代起,臧鸿先后在《城南旧事》、《四世同堂》、《开国大典》、《琉璃厂传奇》等13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小贩并为叫卖配音。
  1993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 青女士在南来顺小吃节上感叹北京小吃还在,而与之相应的北京吆喝却听不到了。
  臧鸿现场表演了叫卖绝技,征服了胡 青,她亲笔写下“京城叫卖大王”相赠,自此臧鸿“叫卖大王”的名号名满京城。
其他文献
在打火机出现以前,火柴是主要的取火工具,火柴盒外包装的一层贴画纸则被称为火花。有这么一位老人,他搜集了20多个国家的上万枚火花,年代最久远的一枚清朝火花,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这名老人叫吴锦志,他说:“小小的火花中,能看到一个精彩的世界,也凝聚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吃喜酒第一件事是找火柴  吴锦志今年已经76岁,他从小收集火花。在他看来,和集邮相比,集火花既简单,又困难:“说它简单,是因为在上
期刊
80年零14天,英国佩斯·艾罗史密斯夫妇创造的世界上实际婚龄最长的吉尼斯纪录,目前正接受镇海一对老人的挑战。  结婚80周年又称橡树婚。今年,97岁高龄的老人叶祖权和小自己1岁的戎英花迎来了自己的橡树婚。叶祖权和戎英花是镇海招宝山街道顺隆社区一对普通老人,80年峥嵘岁月中,两位老人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两人又是如何相濡以沫,走过风风雨雨的80年?天增岁月人增寿,两位高龄老人又有怎样的长寿秘诀呢?  
期刊
陈大冶老人在周边街坊眼里,是个大名人。不仅因为他今年101岁的高寿,更因为他有个怪习惯——每逢见人抽烟,不管是否认识,老人总是给抽烟者递上一颗糖:“把烟灭了,吃颗糖,身体要紧。”老人“扮萌”的举动,起初一直被人误解。但老人乐此不疲,并以分享自己的长寿经验为乐。  劝戒有招 老人用糖果换香烟  101岁的陈老有个习惯,每次上街溜达,口袋里都会揣着几颗糖。“看到有人抽烟,陈老都会拿糖跟人换,还劝人把烟
期刊
这是一位书法出众、毅力过人的古稀老人——茂南区新坡镇大塘村78岁的谭萼藻老先生。凭着对书法艺术的一腔热忱,也凭着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十分仰慕,他每天坚持不懈用毛笔抄写四大名著,至今坚持了14年,已抄完了《三国演义》及《水浒传》,目前正在抄《红楼梦》,书法作品已达200万字。其中抄写《三国演义》就用了7种不同的书法字体,堪称“奇书”。  满屋名著抄本  谭老先生的家就在市区红旗北路北端,一幢临街的旧
期刊
古权,即古代人所使用的“秤砣”,不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是佐证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文物。元旦小长假期间,我从朝天宫古玩市场三楼“岁平楼”了解到,古代度量衡的收藏在目前国内市场是个偏门,但却逐渐升温,而在国际上则享有崇高地位,颇受欢迎。  有此现象  明清后的“权”存世多  我们一进店铺,就被眼前形态各异、质地不同的各色古权看花了眼。这些沉甸甸的秤砣,大部分是铜铁质的,但也有不少石头、陶瓷
期刊
“对于老年人来说,优惠政策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民政部门最关注的。”云南省民政厅负责人介绍说,很多省外老人都说云南老人很有福气,这话不假,近年来各项老龄优待政策得到落实,老年优待年龄也由原先的70周岁降到了60周岁,扩大了惠及面。  目前,四川省各市县两级政府落实“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内公交车”补贴公交企业达6.4亿元;卫生部门为309万人次老人减免普通挂号费、体检费1.8亿多元;公园、博物馆等文化体
期刊
白菜叶做成天鹅翅膀,胡萝卜刻成动物嘴巴、小青菜栽成了小树苗……近日,在西祠胡同上,一位网友发的帖子中,一幅幅用蔬菜拼成的画作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被很多网友追捧“有创新有爱”。蔬菜画的作者是退休老人陆正文。我们一起听听他蔬菜画的创作故事。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只洁白的天鹅掠过天空;深夜月亮和星星缀满天界,山村树林人家一片静谧……我们看到,陆师傅所做的画以乡村为主题,看起来给人以非常美好的感受
期刊
这就是你家面包啊!好可爱啊!  从小面包就总是面临这样的遭遇!
期刊
七十三岁生日:像召开一次会议  1966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3岁生日。这天晚上,他临时通知一些人到中南海他住的地方吃饭。参加的有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没有林彪、周恩来等人。吃饭按他的惯例,四菜一汤,每人一小碗面条,还有烤白薯、煮玉米。  吃饭前,毛泽东先作长篇讲话,像是举行一次会议。毛泽东的这篇讲话没有留下正式记录。据参加这次晚宴的王力说,毛泽东讲的话是:“社会主
期刊
冬季天气寒冷,为了驱寒,不少人爱吃火锅,但过多摄入肉类会使体内脂肪含量增加。不少火锅达人总结出吃火锅的“避脂顺序”——先吃蔬菜、豆类、最后摄入肉类,但火锅店的推荐吃法往往是先吃肉类。  吃火锅先放蔬菜,此时锅中的油较少,蔬菜吸入的油也较少,豆类不吸油,也可以先吃。如果先吃肉类再吃蔬菜,情况则相反,蔬菜会吸收肉类留在锅中的油,最后都会进入人体。此外,刚开始吃时食欲较旺,进食速度较快,如果先吃肉,很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