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人文性
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觉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读书呢?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就不难了,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有的说很神奇,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可爱、有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答案就不一样,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这样的读就充满语文味了。
2.有感情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场雪》时,学生在体会雪后的美景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雪后的壮美景色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北国粉妆玉砌的美丽世界。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美丽。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體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对比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唐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通过比较,只有‘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2.联系上下文品析。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闻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3.想象中品析。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鸟的天堂》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表面上是写画眉鸟高兴,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他不仅赞这“鸟的天堂”,还赞当地的农民爱大自然,赞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语文课要有写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完美的统一。
1.模仿写。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再说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例如,学生学完《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懂得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
2.想象写。文学它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卖炭翁》一诗中,写卖炭翁运炭上市的两个句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扩展:衣衫单薄的卖炭翁是如何辛苦地驾车赶路的,想像描绘出卖炭翁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学生这样想像:“在凛冽的寒风中,卖炭翁被冻得筛糠似的倦缩着身子,一只手抓住单薄的衣衫裹紧身体,另一只手拿起鞭子颤抖着无力地向瘦牛身上抽去,双眼呆滞地望着遥远的路途……”
四、课堂要有激荡的情感
这激荡的情感一方面来自老师的内涵。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童,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激荡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课文感人的故事。它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那么,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最浓了。总之,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人文性
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觉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读书呢?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就不难了,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有的说很神奇,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可爱、有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答案就不一样,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这样的读就充满语文味了。
2.有感情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场雪》时,学生在体会雪后的美景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雪后的壮美景色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北国粉妆玉砌的美丽世界。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美丽。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體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对比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唐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通过比较,只有‘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2.联系上下文品析。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闻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3.想象中品析。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鸟的天堂》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表面上是写画眉鸟高兴,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他不仅赞这“鸟的天堂”,还赞当地的农民爱大自然,赞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语文课要有写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完美的统一。
1.模仿写。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再说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例如,学生学完《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懂得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
2.想象写。文学它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卖炭翁》一诗中,写卖炭翁运炭上市的两个句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扩展:衣衫单薄的卖炭翁是如何辛苦地驾车赶路的,想像描绘出卖炭翁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学生这样想像:“在凛冽的寒风中,卖炭翁被冻得筛糠似的倦缩着身子,一只手抓住单薄的衣衫裹紧身体,另一只手拿起鞭子颤抖着无力地向瘦牛身上抽去,双眼呆滞地望着遥远的路途……”
四、课堂要有激荡的情感
这激荡的情感一方面来自老师的内涵。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童,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激荡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课文感人的故事。它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那么,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最浓了。总之,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